![]()
73年前的今天,1952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朝鲜战场英勇牺牲,年仅21岁。
——今天的编辑 彭主任
中国有长江,还有中江。
中江是绵阳德阳一带凯江的旧称。现在的中江,一般是指凯江边上的中江县。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小时候,几岁,还打不到中江的方向,就已经知道中江。
不管粗细都好吃的挂面立了大功。每次,大人拿钱,喊去店子上打酱油买挂面,都要专门叮嘱一声,“比到上次的买。”不是中江的挂面不要。
![]()
中江挂面出名,中江的人也出名。上世纪90年代末,王菲那英前脚在春晚相约98。后脚,头扎两根羊角辫、穿了件花袄子、挎个竹篮篮的李永铃以中江表妹的形象在川渝走红。
2006年10月16日,李永玲遇车祸不幸身亡的消息传来,四川人眼睛鼓多大,简直不敢相信。当年,李永玲刚刚获得“中江县荣誉市民”的称号。一个冷知识,中江表妹李永玲其实是四川渠县人。
![]()
湖南卫视的主持人谢娜倒是资格的中江人,时不时推荐一下中江特色美食八宝油糕。前一阵,央视秋晚上谢娜还在用力推介家乡。中江的名人里,最有名的不是谢娜。朝鲜战争中牺牲的黄继光,是来自中江的特级英雄。
没有去中江之前,大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对中江的印象仅限于以上。解锁没去过的成都周边县城,去了之后,这才发现,盛名之下的中江,人文气息也极为浓厚。
仅仅在中江县城内,密度极高的千年古塔、百年古庙毫不违和地融入中江人的生活,将低调宁静的烟火气娓娓道来。去年年底,省民政厅公布了第二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中江县便被列入千年古县类地名文化遗产。
![]()
来到中江
当然要先吃一碗挂面
去中江的决定做得很临时,到县城已经是下午1点过。仅剩半天时间,要去一座黄继光纪念馆、两座古塔、四座古庙,行程变得相当紧凑。
之前收藏的莲莲面店、胖大娘小吃、粮贸大厦楼下的春卷……一家都没吃成。直奔黄继光纪念馆的途中,看见附近一家叫光明面店的小店生意很好。老乡的信赖之选,索性,午饭就近解决。
![]()
![]()
从黄继光纪念馆的停车场走到面馆,赶上光明面店中午两点打烊前的最后一锅面。问好两数后,大姐揭开锅盖,火速烧水煮面。
光明面店是资格老面馆,开了二十余年,灶台是自己砌的,贴最标准的白瓷砖。不锈钢小盆儿里装满杂酱、鸡杂、牛肉等臊子。品种不多,物价是真感人,三两仅需10元。
![]()
![]()
![]()
![]()
面条本身,是典型的中江细面。湿软的面条下锅后,阿姨腾出手打料,料打好,最多等一分钟,便能出锅装碗,而后以在面上抖上一层花椒面收尾。
杂酱面得赶紧搅拌赶紧吃,怕旱起。生怕我们和不转,热情操心的嬢嬢一把夺过,亲自搅拌。盛情难却,突然问的一句“加不加醋?”,更是让人一愣。
![]()
少许醋的加入,是中江人在吃面时习以为常的吃法。入乡随俗,“加!”杂酱面柔和的麻辣香气,顿时在明快的醋酸的烘托下,显得更为立体饱满。配上青海椒颗颗炒出来的杂酱,一碗下去,香了又香。
![]()
![]()
第一次吃加醋的杂酱面,第一次吃不是凉面但也加豆芽的面,光明面店中的圆子面更是少见多怪。
自家炸的圆子,和面一起烫热即可食用。一两面里的圆子也有好几坨。味道整体鲜香清淡,配上两滴醋,吃完还想喝半碗面汤。
![]()
参观纪念馆
走进更立体生动的黄继光
在中江,随便找一家面馆,应该都不会翻车。饭后,慢慢走到御马河对面的黄继光纪念馆,平常日子里,慕名而来的访客已将纪念馆填得满满当当。
![]()
![]()
![]()
整个纪念馆更像一座公园,背山而建,仿古的庭院建筑端庄稳重。进大门口,层层递升的平台上,白色的《扑堡》雕塑凝固了黄继光纵身扑向敌人枪眼的瞬间。
![]()
雕塑下方的山岩上,镶嵌着的“特级英雄黄继光”七个大字,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小广场上,鲜花为英雄而绽放。小男孩跟着妈妈一同前往,带着可惜的语气反复说道,“我们也应该带两支花来。”
当进入展厅区域,一位大叔陪同年迈的父亲参观,看到关于黄继光生辰的介绍后,大叔默默说了一句,“黄继光比你大不到两岁。”心里突然一酸,黄继光如果还活着,也有94岁。
![]()
遗憾的是,1952年10月20日,黄继光在朝鲜战场英勇牺牲,年仅21岁。黄继光堵机枪的英雄故事,成为一代又一代的记忆。
不得不说,改造后的黄继光纪念馆的策展水平还是很高。从黄继光的出生到牺牲,英雄的形象比小学课本里描述的还要立体鲜活、有温度,信息量颇大。
1931年,黄继光出生在中江石马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早去世,受地主恶霸等压迫,一家人日子过得无比艰难,母亲甚至提出和儿子一起吃耗子药死了算了。
![]()
馆内有很多实物藏品,比如黄继光放牛时穿过的破棉袄、单罩衣和短裤。这些衣物是他们家祖孙三代御寒所穿,很有旧社会贫苦人家的特点。
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中江解放,日子有了盼头。黄继光早早就加入了儿童团团长,并被评为民兵模范。朝鲜战争爆发后,黄继光又随军到了朝鲜。
![]()
![]()
![]()
馆中,一方绣着“可爱祖国”字样的手帕,尤为打眼。手帕娟秀而美丽,远远看着,有点纳闷,“不会是黄继光秀的吧”。这是黄继光参军临行前乡亲们赠送的礼物,他又将其留给了母亲作纪念。
![]()
乡亲们送的可不只一张手帕。
朝鲜战争期间国内发起的捐飞机大炮运动,全国人民捐款总额超过55650亿元(旧币),按每架飞机15亿元(旧币)的标准折算,可以买3710架飞机。这些飞机中,就有中江人捐出来的“中江号”战斗机。
![]()
![]()
![]()
不管怎么说,一张“祖国可爱”手帕,是战士保家卫国、铁汉柔情的见证。黄继光对祖国和母亲的爱,更多地还藏在了书信的字里行间。黄继光牺牲后,全国各地群众寄到中江、寄给黄继光妈妈的信,也写满相同的爱。
在纪念馆中看过上甘岭战役的惨烈与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壮举的模型、场景后,任何温暖的细节都会更加让人触动。
![]()
![]()
![]()
![]()
又一个小知识。由于从小家境贫寒,黄继光从来没有照过一次相,他留在世上的唯一照片是他牺牲后的照片。我们看到的黄继光,是根据黄继光妈妈的记忆所还原的画像。
![]()
City Walk in 中江
一口气解锁三座资格古庙
现在看到的黄继光纪念馆,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早的黄继光纪念馆,其实是1962年用中江文庙的一部分改建而来。
整个文庙建筑坐北朝南,呈复合四合院的布局。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重建过一次,毁坏了,明代洪武年间又修过一次。现存的建筑,主要为清康熙道光年间修建的。
![]()
![]()
来到下南街,文庙入口夹在现代建筑中,孩童奔跑着进进出出,已让人察觉到中江文庙和我在成都及成都周边看到的很多文庙都不同。
![]()
当大多数文庙成为旅游景点,只在节假日举办重活动,或者和研学机构合作,中江文庙却以更自然的方式融入大人、小孩的日常生活。它没有那么多的规矩需要遵守,更像是一座大茶馆,或者中江人自家的花园。
![]()
![]()
![]()
在敬重的孔子面前,小孩自在地在棂星门和照壁之间的空地上骑车、打羽毛球、滚爬……大人们则以茶客的身份,坐在走廊、过道、屋檐下的桌子边,或看书或棋牌,也吹牛闲侃。
这样的古建,里面的消费极为平价,本地人愿意日复一日、长久地呆在其中,当然是最动人最有市井烟火气的风景。
![]()
![]()
同样的一幕,还出现在一公里之外、江边上的彤华宫。彤华宫的老房子、戏台下、院子里也坐满茶客,最低3块钱一杯的茶,几乎是慈善价。
![]()
从山门、戏楼,到前后殿,这里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清代的建筑格局,抬梁式木结构、精美的木雕很是耐看。古戏台边刊登的川剧演出信息,邀约市民茶客下次再来。
![]()
![]()
![]()
中江百姓更喜欢将彤华宫称之为火神庙。清乾隆年间,知县王定元主持修建了这座庙,希望火神祝融保佑中江免遭火灾之患。临近河边码头,火神庙背后也在古代发展出一条盐市街。
为什么是盐市?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古代盐业从业者一直是火神最虔诚的信徒之一。煮盐的灶房最害怕的两件事是火候不旺和失火成灾。当然,能够形成市场,也离不开火神庙人气旺、靠近水码头的优势。
![]()
火神庙克火,自身邻水,却更有可能受水患影响。凯江对面、栖妙山麓的寿宁寺的选址则要高得多。过人民桥,沿着山势往上走,山门正对中间县城,门口立了省文保单位的碑。
![]()
![]()
寿宁寺以前叫雷神庙,是已故高僧正果法师的出家寺庙。庙中,有两座明清时期的古建可看,藏在进山门第一座大殿的背后。古建的规模不算大,基本保持了原汁原味。
![]()
![]()
![]()
寿宁寺值得一去的原因还在于,站在庙门前,可俯瞰中江县城。近处,重新打造后的凯江沿岸,亲水绿道线条优美。去年通车的、拆旧重修后的人民桥,新且宽阔。桥那头,临街老房子成片,古塔清晰可辨。
![]()
从北宋到明朝
南北两座古塔守护中江文脉
成都周边,古塔不少。彭州数量尤其多,但都藏于乡下,很难抵达。中江不一样,县城里就有两座,一南一北,互为补充。
最珍贵的属中江北塔,四川地区,仅存的北宋密檐式实心砖塔孤例,就是它。2013年,中江北塔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有资料说,中江北塔修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中江北塔始建年代不详,“通过考察塔身外部,塔心内部和塔檐的形式与构造,以及筑塔的主体结构、材料,可知北塔建造年代为北宋年间,形制采用唐代盛行的塔形。”
![]()
爬上山顶,来到北塔面前,很难想象,古人到底是怎么在上面修建起古塔的。历经千年,四川有过几次大的地震,但北塔依然挺立,只有一点点倾斜,其结构一定有过人之处。
![]()
现在,去北塔已经不光光是看北塔,山脚下还有一座白塔寺。巨大佛像和千年北塔同框,相当有视觉冲击力。这也是目前中江最火的打卡点之一,颇有新津白云寺的感觉。
白塔寺曾经是一座古庙,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上世纪90年代重新修建,逐渐成为中江县城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
![]()
![]()
![]()
城南铜鱼山上的南塔,岁数也不小。
![]()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由官至大理寺卿的中江老乡宋兴祖创建。400多年来,南塔、青山、迂回曲折的东溪一直是中江文人墨客喜爱的景致。
![]()
不同于北塔和寺庙有密切关系,南塔更像是中江的一座风水宝塔,是中江文脉的象征之一。其风格也和南塔迥然不同,属于楼阁式砖石结构,内部有楼梯。仔细观察,隐约中,北塔也有一点重檐的感觉。
![]()
![]()
南北两座古塔,可以让人在中江一站式看到两种典型中国古塔的特点。
这两座古塔,也可以算作是中江老城区的边界,相互之间的距离在五公里左右。因而,在秋天的晴天,打开中江最好的方式是扫一辆共享单车,从老街、菜市路过,慢慢和众多古建相遇。
![]()
途中,突然邂逅的露天小佛像,如同穿越到东南亚街头,是中江送出的意外惊喜。路过玄武观,因时间不够,只能在门口匆匆看一眼。
![]()
宝藏中江,下次还去。
了没去玄武观、镇江寺的心愿,还要去中江博物馆看一看还原的塔梁子崖墓群。塔梁子崖墓群比中江北塔更早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墓中发现的《荆氏宴饮图》在四川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牛到哪种程度?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崖墓壁画,四川省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绘画及书法墨迹,正是中江塔梁子崖墓群的这组壁画。
逛耍的地方有了,欢迎你再补充一些中江县城里的宝藏美味,下次我早点出门,争取吃耍都不耽误,再专门写一篇宝藏的中江博物馆。
![]()
![]()
![]()
今日编辑 | 彭主任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宝藏中江真不错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