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北京机场,行李员小陈盯着停机坪上突然开来的警车,没动弹,两位老人站在装甲车围出的圈里,手抖着递过一个木盒,工作人员一遍遍抠那胶条,老人的手一直贴在盒盖边上,没松开,直到电视里说八宝山要给烈士开追悼会,他才明白,那盒子里装的是从海峡那边带过来的东西。
![]()
萧明华的故事从一九二二年嘉兴的作坊开始,天还没亮她就得挑水劈柴,手里的算盘珠子却总拨得噼啪响,师范学堂的防空洞里,她借着煤油灯抄写《新民主主义论》,字写得像织袜时一针一针数出来的,国家要是没救,连织袜机都换不来饭吃,她攥着铅笔在笔记本边上写下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改变命运的记号。
![]()
1948年台北的国文课上,总有人看见萧老师改作业改到凌晨,没人知道她夜里伏在桌上,钢笔尖蘸的是特制墨水,那些工整的《正气歌》批注底下,藏着密写的情报,北平传来越详细越好的电报,她就把金门炮台的沙盘数据缝进学生制服,用毛线针在毛衣里藏了二十份海防图,新中国成立那天,她举着搪瓷杯听收音机,手在桌下把情报底稿烧成了灰。
![]()
被捕那天,教室里飘着桂花香,特务踹开门时,她正给学生讲人生自古谁无死,上绞刑架前,她还在织毛衣,想分散狱警的注意,执行官记得那个寒夜,这个瘦小的女人挣脱手铐喊口号,睫毛上结着冰碴,像撒了层盐的雪。
![]()
三十年后,北京的追悼会上,黑底金字的挽联让小陈眼眶一热,他从没想过,当年护送骨灰盒的特警里,有个年轻队员,正是萧明华在狱中救下的那个狱医的儿子,灵车开过孝子桥时,河水映着两岸一盏盏亮起的灯,像好多双眼睛,静静看着,终于又碰上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