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企业风波打破了半导体行业的平静。
一纸命令从荷兰发出,安世半导体突然切断了安世中国区的系统权限,试图强行接管中国业务。
这一举动不但引发中荷企业的直接冲突,还迅速传导到欧洲汽车产业,让依赖中国芯片的欧洲车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事情发展到现在,早已不是单一的跨国公司管理纷争,而是一次全球供应链稳定性的实战考验。
![]()
总部强硬出手,安世中国区立场明确反击
10月中旬,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突然采取行动,向安世中国区发出邮件,宣布调整公司内部规程,并试图通过切断系统权限的方式直接接管安世中国区的业务管理。
这封邮件不仅调整了管理制度,还试图确立荷兰总部对整个集团的绝对主导地位。
但这场操作并没有达到既定效果,10月18日,安世中国区很快作出回应,明确表达了对总部单方面接管行为的强烈反对。
![]()
10月19日,安世中国发布声明,声明的核心内容并不复杂,就是三点。很明确的一点就是,安世中国作为在中国依法注册运营的公司,业务运行不接受荷兰总部单方面指令。
还有,未经中国法人机构批准的指令不具备执行基础。第三,公司仍然在正常生产经营,荷兰总部无权干预。
这份声明的态度非常明确,不回避法律边界,而是用实际的公司治理结构来回应对方的越权行为。
![]()
换句话说,安世中国区的立场是:荷兰总部再大,也不能跨越中国法律和公司架构,想靠一封邮件接管中国业务,没这个道理。
这场争端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荷兰总部究竟想要什么?
从种种迹象来看,他们显然不只是“纠正管理流程”这么简单,而是希望通过强硬手段,把握对安世中国区核心资源的控制权,尤其是生产基地与技术资料的主导权。
![]()
中荷博弈背后,欧洲车厂坐不住了
由于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限制,涵盖范围包括芯片终端产品、分立器件以及一系列与生产相关的技术资料。
这项管制措施的出台,直接影响了安世对外出口的能力。而最先感受到压力的,不是其他国家的芯片厂商,而是欧洲的汽车企业。
因为安世在中国的工厂,是全球少有的几家能够大规模生产车规级成熟芯片的基地。这些芯片虽然不属于技术最前沿,但对汽车的基础功能至关重要,涵盖动力控制、安全系统、能效管理等多个方面。
![]()
欧洲的汽车产业一向依赖稳定的芯片供应链,尤其是在推进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过程中,对分立器件和基础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
安世的中国工厂此前一直是欧洲车企的重要供货来源。如今,随着出口受限,大量订单被中断,欧洲车厂立即感受到供货紧张的现实压力。
中国生产的成熟芯片的稳定性与量产能力,是欧洲目前无法独立替代的。欧洲虽然在设备领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光刻机技术,但在芯片的量产和封测上本就存在短板。
![]()
加之过去几年对基础芯片投资不足,导致如今面对突发情况时,缺乏快速应对能力。
从各方反应来看,欧洲车企对这次局势的变化明显措手不及。一方面,他们对安世生产中断表示担忧。
另一方面,也开始重新评估对中国芯片的高度依赖。虽然并非所有车厂都公开表态,但从行业组织的频频发声可以看出,欧洲汽车产业的焦虑感正在迅速上升。
![]()
荷兰算盘失灵,中国产能不是说搬就能搬
荷兰总部之所以敢于突然“断电”,其实心里是有盘算的。他们显然希望借助总部的权威,重新掌握对全球业务的控制权。
尤其是安世中国区手里掌握的大量产能与客户资源,对于总部来说无疑是关键战略资产。换句话说,荷兰方面想要的是主导权,而不仅仅是协同。
但问题在于,安世中国早已不是一个依附总部的小分支。从运营结构、产线规划到人才储备,安世中国区基本具备了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
![]()
尤其是东莞的封测基地,早已成为安世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节点。荷兰总部如果不能掌控这些资源,就很难在全球市场维持竞争力。
过去几年,荷兰方面也尝试通过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建立产线,来分散对中国工厂的依赖。
但这些新建产能无论在规模、效率还是供应稳定性上,都远不及中国工厂成熟。这就形成一个现实矛盾:总部想摆脱中国的影响,却又无法真正替代中国的产能。
![]()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总部出手之后,安世中国区能够顶住压力,坚决不让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手中的资源不只是安世内部的重要资产,更是整个行业供应链的关键节点。
只要掌握住这部分产能,就有足够的底气在博弈中占据主动。
从目前的情况看,荷兰总部的计划基本未能奏效。而安世中国区不仅没有被动服从,反而通过公开声明和法律途径稳住了局势。
这种做法不仅稳住了内部,也向外界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角色,是具备话语权的参与者。
![]()
半导体争端撬动供应链重构,全球开始重新算账
这次安世事件看似是一家企业的内部分歧,实则是一场全球供应链结构的缩影。尤其在中欧贸易关系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这场争端带来的影响远超企业层面。
中国通过出口管制,明确展示了对关键技术和产品的控制能力。如今,中国不仅能够生产这些成熟芯片,还有能力决定它们是否可以出口。这种主动权的变化,正在改变全球芯片市场的力量平衡。
其次,欧洲在这次事件中暴露出自己的产业短板。虽然拥有部分上游技术和先进设备,但在芯片制造尤其是成熟制程领域的能力明显不足。
![]()
过去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全球化补足,但在如今地缘政治日益紧张、政策壁垒频出的背景下,依赖外部资源的风险被大大放大。
还有一点,安世事件让全球企业开始重新评估自身的供应链风险。不再是简单的“哪里便宜去哪采购”,而是要考虑政治稳定性、技术可控性、产能可持续性等多种因素。
这种评估方式的改变,正在推动全球产业链向更加分散和本地化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优势会立刻丧失。
![]()
相反,由于中国在成熟芯片制造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与规模优势,短期内仍将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之一。尤其在车规级芯片、分立器件等领域,中国仍将是不可替代的关键。
从一封邮件,到全球芯片战的前哨
安世半导体这场权限冲突,从表面看只是公司内部的管理争议,但背后牵动的是整个全球芯片产业的神经。
从中国的出口管制,到欧洲车企的危机预警,再到总部与安世中国区的对抗,每一个节点都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全球产业链博弈的一部分。
![]()
这场事件也给所有企业和国家提了个醒:在全球供应链日益复杂的现在,控制权的争夺不再只是财务和管理的问题,更涉及战略安全和技术主权。谁掌握了关键环节,谁就有更多话语权。
未来的半导体竞争,不仅是技术之争,也将是结构之争、规则之争。而安世事件,只是这场长期较量的一个开始。
参考信息:
安世半导体管理权博弈持续!中国区严正回应——财联社2025-10-19 22:23
荷兰政府干预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深感担忧,或威胁汽车生产——界面快讯2025-10-17 09:3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