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都在传娃哈哈要改名叫“娃小宗”,可这哪是改名啊,分明是宗家长公主在资本的困局里硬凿出口。
国资、长公主、员工持股会三张椅子抢着坐,连用个商标都得看其他两方脸色。
有人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金蝉脱壳”。
早在上半年,宗馥莉执掌下的娃哈哈就在关停工厂、整顿渠道。本次改名称得上是娃哈哈近期最引人瞩目的一件事。
![]()
这以后买不到娃哈哈,是不是只能选“娃小宗”了?普通消费者压根弄不清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看到这,或许很多朋友会觉得剧情有些熟悉,会记起一桩陈年旧事。
![]()
2004年东北食品老字号秋林改制,新来的资本觉得做食品来钱太慢,居然把红肠这些看家业务当“破烂”甩了出去。
这么一甩,直接甩出了两个“秋林”:一个在资本市场追逐黄金珠宝,一个在菜市场等着老主顾上门。
现在回头看,那个被资本捧上天的秋林集团,早在四年前就因“黄金不翼而飞”的闹剧狼狈退市。
反倒是最初被当作“弃子”的糖果厂业务,如今成了秋林品牌的继承者。
在东北旅游的热潮中,哈尔滨秋林红肠再成顶流。
2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秋林当年的戏码跟如今的娃哈哈,前半段简直一模一样。
不过话又说回来,秋林其实还要感谢娃哈哈。
哈尔滨人应该还记得2013年那场格瓦斯闪电战。
![]()
战斗的双方,分别是秋林糖果厂演变而来的秋林里道斯和中国饮料大王娃哈哈。
那时候秋林里道斯刚刚推出特色饮料格瓦斯,因其独特风味迅速风靡东北。
娃哈哈立刻察觉到了商机,饮料这种东西,本身门槛就比较低,娃哈哈迅速推出同款格瓦斯饮料。
![]()
央视、18家省级卫视、60家地方卫视,几乎在一夜之间就铺满了娃哈哈的广告,全国各大商超乃至小卖部的货架也摆上了娃哈哈格瓦斯。
东北土生土长的格瓦斯,一转眼就成了“全国网红”。2013年上半年,娃哈哈格瓦斯的销量就突破了10亿元。
秋林格瓦斯很快发文狙击,称自己家格瓦斯的制作工艺,是用俄罗斯的大列巴面包发酵而成,所以才叫液体面包。
娃哈哈格瓦斯都是用麦芽汁、苹果汁、食用香精等各种原料勾兑而成,并无面包发酵的核心环节,是假“格瓦斯”。
对此娃哈哈回怼:格瓦斯只是品类非品牌,谁都可以做;正不正宗消费者爱喝才是硬道理;而且我卖得更好……
一时间,“真假格瓦斯”的舆论战蔓延在秋林和娃哈哈之间。
当时不少人都觉得秋林这下要完蛋。毕竟娃哈哈人家财大气粗,一个东北小品牌,胳膊扭不过大腿是必然的。
![]()
可双方这么一拱火,秋林格瓦斯的销量不降反升,直接冲到了1.7个亿。
这波热度秋林只蹭到了一年,因为市场反馈复购不理想,娃哈哈判断格瓦斯太过小众,全国市场做不起来,第二年就停掉了大规模推广。
对手离场,反而带走了格瓦斯市场强劲的助推力,没了娃哈哈的广告加持,秋林格瓦斯的销量直接腰斩。
这边格瓦斯大战刚刚消停,那边秋林食品又开始作妖了。
3
2004年分家之际,国营老字号秋林集团从国营变民营,旗下业务也被一分为三。
按照最初的规划,红肠业务分给了“秋林里道斯”,列巴、酒糖业务分给了“秋林食品”,百货零售则是上市公司秋林集团的核心板块。
![]()
2012年3月,秋林集团以4935万元收购了秋林食品100%股权,三家秋林才变为两家。
当然,这两家企业很快就介入了对方擅长的领域。
秋林里道斯搞起了列巴深加工,有了格瓦斯,秋林食品也继续灌起了红肠。
按照常理,背靠上市公司平台的秋林食品,发展肯定要比秋林里道斯强。
2011年5月,总部位于天津的颐和黄金出资3亿,成为秋林集团第四大股东。
![]()
过去几年,秋林因为连续亏损,早就戴上了ST帽子。在新进股东的推动下,过去以卖食品闻名的秋林集团,很自然进入黄金领域。
秋林集团更是在2015年,以13.58亿的价格收购同样主营黄金珠宝的深圳金桔莱全部股权。
可惜那几年的金价不给力,中国人向来又是买涨不买跌,所以秋林集团的业绩也不稳定。
销售额占比不到2%秋林食品业务就更看不上了。
![]()
为了业绩增长,秋林的股东们也是开足了脑筋,只可惜秋林的多元化越来越“离谱”。
先是进军小额信贷和金融投资,紧接着砸钱核电装备和高端制造。
结果呢?这一桩桩看似光鲜的资本运作,最终演变成了一场“黄金大劫案”。
秋林2018年的财报里赫然写着,公司的归母净利润亏损离奇地高达41.3亿。
![]()
审计人员在年度审计时,发现秋林黄金事业部在2018年下半年与新客户签订了一系列大金额长期合同。
但审计盘库之后却发现,存货没有,应收账款也是假的,对方并没有收到相关货物。
将近32亿元,相当于10吨左右的黄金直接不翼而飞!
内部千疮百孔的秋林集团,连带着百年老字号的金字招牌毁于一旦。
很多人还纳闷,一个卖红肠的怎么还能亏出40多亿?
![]()
坐拥哈尔滨最繁华的地段,有百年历史底蕴的秋林集团,最后连上市的资格都没有保住。
4
2021年,资不抵债的秋林集团被终止上市。
作为黑龙江第一家商业类上市公司,上市25年来,光名称就有秋林集团、*ST秋林、ST秋林、SST秋林、S*ST秋林,戴遍了上市公司所有的帽子。
就在秋林集团终止上市的这天,秋林里道斯还专门发了个澄清公告。
![]()
包括很多哈尔滨本地人在内,这时才恍然意识到:
秋林里道斯,秋林集团,秋林公司,秋林商场,根本不是一码事。
说来讽刺,当年被资本视为“包袱”的食品业务,如今倒成了秋林品牌最后的守护者。
![]()
而那个曾经追逐资本浪潮的秋林集团,早已在市场的浪潮中销声匿迹。
同样的问题摆在宗馥莉面前。
长公主要另起炉灶,从明年起要启用“娃小宗”,弃用“娃哈哈”。甚至还对“娃小宗”定下了300亿的年度销售目标。
这个数字,差不多是娃哈哈2024年营收的4成。
以后市场上,到底谁是“真”娃哈哈,谁是“假”娃哈哈?
![]()
早在今年7月,宗馥莉收回了上海娃哈哈桶装水厂的品牌授权,让自家代工厂接手生产,结果消费者不买账,两个月销量跌了40%。
没办法,上海工厂就推出了新品牌“沪小娃”,还打出“同宗同源,至真至纯”的口号,试图靠娃字嫁接娃哈哈的名气,拉回老客户。
![]()
你知道“娃”字有多值钱?有第三方机构评估娃哈哈的品牌价值已经超过900亿元。
娃哈哈作为国民品牌拥有的情怀滤镜,真不是一般的大。但现在的娃哈哈,负面新闻太多了。
私生子扯出遗产纷争、叔侄之间的权力之争、体外循环下的国资流失。
以前看到娃哈哈,大家想起的都是国民品牌、诚信经营。
现在提起娃哈哈,满脑子都是争产内斗豪门八卦。这种负面联想,对一个老品牌来说伤害性极大。
网络甚至有传言:一个卖水的,怎么这么多事。
当秋林里道斯的老师傅掀开熏炉,那股混合果木与肉香的雾气升腾时;当哈尔滨的清晨,游客在百年老店前排起长队时。
资本会撤退,热点会消散,但扎根在百姓日常里的味道,自会找到它的出路。老字号的命运从来不在更名改姓的投机里,而在每一代人对手艺的传承中。
就像娃哈哈流水线上那些即将更换的标签,撕得掉包装,但留下的终归是消费者需要的。
![]()
老字号和国民品牌真正的困局,从来不是要不要改头换面,而是敢不敢在资本的喧嚣中,守住产品品质底线。
毕竟,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最聪明的玩家,而是最懂得“不变”的守夜人。
就像松花江年年封冻又开江,可江底的水流,永远朝着同一个方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