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美国海军进行了一场震撼的试验:他们将退役的“美国号”航母拖到大西洋,用各种武器狂轰滥炸整整四周,这艘庞然大物才缓缓沉入海底。美媒借此高调宣称:看看,就连自家退役的“空壳”航母都这么难击沉,中国的所谓“航母杀手”在实战中根本不足为惧。
然而,总是以“打靶能打仗”、“试验场就是战场”的论调来对待军事训练的做法,却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最关键的区别:打靶和打仗、试验场和战场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
打靶是“开卷考试”,打仗是“生死盲盒”
其实靶场上的那艘航母就是一个被精心打造的“空壳”,惟妙惟肖的模样让人不由得心生嘲笑:只怕把它当真了,真当成一艘航母就要出海了,哪还了得呢?。但在它即将被当作靶子前就将所有的燃油、弹药、润滑油都一一抽干,甚至连值得保留的设备都先拆了下来。虽然其抗火爆炸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其抗沉的性质也的的确确让人心旷神怡.。如今的这艘航母,满载作战的重任,它的甲板上不仅密集地停放着各型各类的战机,还将无数的弹药囤积在了机库中,而它的油舱也早早地就将足够的航空燃油给囤积起来了。只有当这些弹药的二次爆炸、大火的蔓延、以及弹药的殉爆等一系列的惨烈景象才真正体现了“沉船的杀手”之恶。
历史早就打过脸。1924年,日本战列舰“土佐号”在打靶中扛了8个月才沉没,看起来坚不可摧。可到了1942年中途岛海战,同属“加贺级”的“加贺号”在实战中,从被命中到沉没只用了9个小时。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因为战场上没人会给航母“分阶段测试”的机会,更不会等它慢慢烧完再补刀。
![]()
“航母杀手”的威力,不是打靶数据能定义的
现代反舰作战早就不追求“一击必沉”。中国的东风-21D、东风-26这类反舰弹道导弹,末端速度超过10马赫,战斗部足以撕裂航母甲板。哪怕不能立即击沉,一发命中也足以让航母失去起降能力,沦为海上废铁。接下来,鹰击-12、鹰击-18等后续导弹会像“狼群”一样扑上来痛打落水狗。
导弹时代的战争节奏极快,美军幻想的“战场抢修”时间根本不存在。一艘重伤的航母航速骤减,如何逃出对方火力圈?就算侥幸拖回本土,以美国造船业现状,修好它可能得花两年。到那时战争早打完了。
![]()
实战化训练,才是缩短差距的关键
中国军队早就意识到“打靶”与“打仗”的区别。西部战区某地导旅在实弹打靶中曾打出20发20中的成绩,返营后却没有庆功,反而组织三天复盘检讨,把“打中”背后的短板翻了个底朝天。他们砍掉训练中的“摆拍”套路,把横幅标语换成伪装网,炊事班远离阵地5公里,连指挥所架设时间都压缩一半——一切向实战看齐。
现代战争是体系对抗,打靶打得再准,若不能融入联合侦察、指挥、打击链条,也是孤掌难鸣。中国构建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正是通过卫星、雷达、无人机、潜艇等多维手段锁定航母,为“航母杀手”装上一双“战场慧眼”。
说到底,美媒鼓吹“航母杀手无效论”,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真正该担心的,不是导弹能否击沉航母,而是战争逻辑已彻底改变:当航母不得不从第一岛链后撤到第二岛链时,所谓的“海上霸权”早已迎来它的克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