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公务员”选拔制度—— “察举制”,看似靠 “推荐” 就能踏入仕途,实则藏着比当下考公更复杂的门道。
![]()
察举制的核心是 “举孝廉”,“孝” 对应儒家推崇的伦理纲常,“廉” 关乎官员的品行操守,本是汉武帝为选拔贤才、巩固统治设立的制度。
按照规定,各郡国每年要根据人口比例推举孝廉,比如万户以上的郡每年举 1 人,不满万户的每两年举 1 人,这些被推举的人先在地方任职,表现优秀再上调中央。
《汉书・武帝纪》里记载,汉武帝曾下诏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见当时对这一制度的重视。
最初,察举确实选拔出不少人才,比如名臣董仲舒,就是通过 “举贤良” 被汉武帝赏识,提出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主张。
可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制度到了地方执行层面,渐渐变了味。
地方豪族成了察举制的第一个 “受益者”。
他们凭借财富和势力,把 “举孝廉” 变成了为自家子弟 “定制” 仕途的工具。
比如在颍川郡,某姓豪族想让族中子弟当官,先让子弟上演 “辞官养亲” 的戏码。
明明家里有仆役照料年迈的父母,子弟却特意辞掉小吏的差事,回到家中 “亲自” 侍奉,每天端茶送水,还让管家故意把这些 “孝行” 传到乡邻耳中。
接着,豪族又请当地有名望的儒生撰写文章,夸赞子弟 “孝感动天”。
再用重金打点郡守身边的幕僚,让幕僚在郡守面前不断提及这位子弟的 “贤名”。
等到郡守下乡考察时,豪族早已安排好 “群众演员”,只要郡守问到子弟的品行,乡邻们就异口同声地称赞其 “孝顺清廉”。
就这样,一位原本资质平平的豪族子弟,顺利通过 “举孝廉” 踏入仕途。
《后汉书・左雄传》里,左雄在给汉顺帝的奏疏中就曾痛斥这种乱象: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意思是地方推举孝廉,大多选那些年轻、能给推荐人报恩的人,真正有德行的长者反而被冷落,可见豪族操控察举已成为普遍现象。
更离谱的是,有些豪族为了让子弟符合 “廉吏” 标准,会故意让子弟过一段 “清贫生活”:
把家中的贵重物品藏匿起来,子弟平时只穿粗布衣服,吃简单的饭菜,甚至在自家店铺里 “打工” 拿微薄的薪水,营造出 “清廉自守” 的假象。
等到察举结束,子弟当官后,再通过贪腐或家族输送把 “损失” 补回来。
还有的豪族会互相 “推荐”,你举我家子弟,我举你家子弟,形成利益共同体。
郡守即便知道其中有猫腻,也因忌惮豪族的势力不敢深究,毕竟郡守在地方施政,还需要豪族的支持。
这种 “保举” 黑幕,让察举制渐渐沦为豪族垄断官场的工具,普通百姓家的子弟,即便真的孝顺清廉,也很难得到推举的机会。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中央开始在察举之后增加 “考绩” 环节,其中最关键的门槛就是 “通经”, 即通晓儒家经典。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中央认为,能读懂《诗经》《尚书》《春秋》等经书的人。
不仅有学识,更能践行儒家的伦理道德,适合担任官员。
因此,地方举上来的孝廉,到了中央后,要接受 “射策” 考试,也就是随机抽取经书里的题目进行作答,答得好才能被任命官职。
答得不好,不仅本人会被遣返,推荐他的郡守也会受到惩罚。
比如《汉书・萧望之传》记载,萧望之年轻时因 “通《齐诗》” 被察举为孝廉,到中央参加射策考试,因成绩优异被任命为郎官,开启了仕途。
而有个郡曾推举了一位孝廉,到中央后被问起《春秋》里的 “泓水之战”,他却一无所知,结果不仅被罢免,郡守也被降了职。
“通经” 门槛的设立,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豪族子弟 “躺赢” 的情况。
因为即便是豪族子弟,也得花时间学习经书才能通过考试。
但这道门槛,对寒门子弟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寒门子弟大多家境贫寒,没有钱请老师教经书,只能靠自己苦读。
比如后来成为丞相的公孙弘,就是寒门子弟通过 “通经” 突围的典型例子。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公孙弘年轻时家里很穷,靠在海边放猪维持生计,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及各家学说。
他没钱买竹简,就把别人用过的竹简收集起来,刮掉上面的字迹重新书写;没有老师,就靠借阅他人的经书抄录学习。
汉武帝时期,公孙弘已经七十岁了,才被地方察举为贤良文学,送到中央参加考试。
在考试中,公孙弘凭借对《春秋》的深刻理解,提出了 “治民之本,在于仁义” 的主张。
虽然最初考官把他的成绩定为下等,但汉武帝看了他的对策后非常赏识,亲自把他的成绩擢升为第一,任命他为博士。
此后,公孙弘凭借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一步步晋升,最终做到了丞相,成为汉代寒门子弟通过察举制逆袭的典范。
不过,像公孙弘这样的例子终究是少数。
大多数寒门子弟,还是因为没有条件学习经书,无法通过 “通经” 考试,即便被察举,也很难在中央立足。
而且,豪族子弟虽然需要学习经书,但他们有足够的财力请名师辅导,甚至能提前得知考试的范围,通过考试的概率依然比寒门子弟高得多。
因此,“通经” 门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官员队伍,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察举制的弊端,豪族对官场的垄断依然存在。
到了东汉后期,察举制的乱象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了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的讽刺歌谣。
被推举为秀才的人,连字都认不全;被推举为孝廉的人,却连父亲都不赡养。
直到后来,随着科举制的出现,靠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取代了察举制,这种靠 “推荐” 当官的模式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回望汉代的察举制,它既有选拔出公孙弘、萧望之等优秀人才的辉煌,也有被豪族操控、滋生腐败的黑暗。
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汉代官僚体系的复杂面貌,也让我们看到,任何选拔制度,若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公平的机制,都容易偏离初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