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应山县知县,张家畈张氏始祖张朝公轶传》
![]()
张家畈一隅
一、乱世为官,异族统治下汉族士子的生存智慧
清代《湖广通志》卷五十二官职志中记载:“张朝,元文宗时知应山县”。湖北省广水市余店镇张家畈张氏家族光绪八年(1882年)祠堂碑文记载:“张氏自前元文宗初年,始祖朝公,以江西麻城人出仕应山,及文宗四年公治落籍于邑之西北七十里,尹家畈后改张家畈”(应山县是现在的广水市)。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正值大元帝国多事之秋。泰定帝驾崩,大都政变,怀王图帖睦尔在权臣燕铁木儿扶持下即位,是为元文宗。此时帝位争夺引发的“两都之战”刚平息,蒙古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烈,而汉人官员在政治体系中处境微妙——中央要职多由蒙古、色目人把持,汉人最高仅能任右左丞。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江西人张朝公,踏上了出仕湖广行省德安府应山县的征途,这位后来被张家畈张氏家族奉为始祖的人物,将在元末动荡的政治夹缝中,书写一段抚民兴农、落籍开宗的传奇。
![]()
张家畈光绪八年(1882年)祠堂碑文记载:“张氏自前元文宗初年,始祖朝公,以江西麻城人出仕应山”
二、汉人仕途,元文宗初年的政治现状
元文宗图帖睦尔自幼成长于汉地,文化修养较高,提倡尊孔,推行儒家礼仪。然而,这位“颇有建树”的皇帝却处于一个很难有所作为的时代。
在官制和选举方面,中央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与监察机关御史台的正长(除特殊的例外),都不让汉人担任。科举方面,蒙古人与色目人为一榜,汉人与南人为一榜,考试内容难易不同;所取人数则四等人每等人数相等,但汉人、南人在人口总数上却要超出蒙古、色目千万倍。
元朝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首开科举,右榜(蒙古、色目人):考题相对简单,且只需考两场。左榜(汉人、南人):考题更难更深,需考三场。
这意味着,一个汉人考生需要付出比蒙古、色目考生多出数倍的努力,去争夺一个群体基数大、名额极其有限的进士席位。例如,才华横溢的汉人文人王冕、施耐庵等均未能通过科举入仕。元朝通过这种方式,确保了大量重要官职能够被其信任的蒙古、色目精英占据,同时给数量庞大的汉人精英留下一条极其狭窄的上升通道,既加以笼络,又严加限制,防止其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这种科举制度,极大地挫伤了汉族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许多文人转而投身于戏曲、小说等民间文艺创作,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元曲等通俗文学的繁荣。同时,它也加深了社会民族矛盾,为元末农民起义埋下了伏笔。
元朝时江西吸纳了各地逃难移民,成为人口第一大省(因此有了明初:江西填湖广,清初是:湖广填四川),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时在江西籍文人推动下,江西也成为元代文坛的关键力量。江西是元代书院最盛之地,江西士人游学盛行,积极参与科举,每次乡试应试者常达数千人,进士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除科举外,江西士人还通过学官(如教授、书院山长)等途径入仕。
江西籍张朝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凭借才学与能力,得以出任应山知县。作为第三等“汉人”(江西籍属北方汉人为三等人,湖广属南人为四等人),他虽无法跻身权力核心,却在地方治理中寻找到了施展抱负的空间(“四等人制”并非元朝正式颁布的法典,而是对一系列差别对待政策的总体概括,四个等级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汉人和南人在政治、法律、科举等多个方面面临差别待遇)。
三、抚治应山,知县呕心沥血的民生举措
元文宗即位初年,四川平章政事囊加台举兵,“欲翊戴明宗”,战乱波及湖广北部。张朝公上任之际,应山地区刚经历天历之变的动荡。面对这一局面,张朝公展现出卓越的治理才能。
应山县地处鄂北边陲,黄土关、平靖关、武胜关三关鼎峙,既是南北交通要冲,也是军事防御重地,因有守关驻军,导致当地赋税徭役繁重。在这个 “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的时代,张朝作为第三等“汉人”能出任知县,已属难得。元文宗虽为元代汉化最深的皇帝,提倡儒术,但其统治时期,汉人官员仍面临诸多限制。
张朝公到任之际,应山刚经历“天历之变”的动荡。面对三关险要之地易生乱的治安问题,他采取了一系列保境安民措施:
协调军民关系:作为汉人知县,在蒙古驻军与本地居民间斡旋,减少冲突。
修筑防御设施:组织乡民修缮关隘附近的防护设施,增强自卫能力。
稳定社会秩序:依法明判、暗施平衡,对于民事纠纷,张朝公依据元律条文作出判决,维护法律形式上的权威。但在执行层面,则对处于弱势的南人给予暗中倾斜。
弘扬汉家文化:作为汉人官员,张朝公借“元文宗提倡尊孔,推行儒家礼仪”兴学、兴文、兴祭祀等文化活动,促进当地蒙古驻军官员与南人的交流,培育共同的文化认同。
张朝公的治理之道,是在不触动元朝民族等级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司法技巧、民间智慧和文化软实力,在夹缝中维持应山的地方稳定与相对公正。
四、将王祯《农书》引入应山,惠及湖广影响深远
张家畈张氏家族传说,祖上曾流传一本“神书”王祯《农书》,之后下落不明。
元代农学家王祯在江西担任地方官时,于1313年(元皇庆二年)前后写成了不朽名著王祯《农书》,这部书是中国古代农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系统地总结了南北方农业技术,尤其详细描绘了水转翻车、高转筒车等适用于江西丘陵地带的先进灌溉工具,其伟大之处在于三部分:
《农桑通诀》:相当于农业总论,从垦耕、播种、施肥、灌溉到收获、畜牧、养蚕等,论述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百谷谱》:专门介绍各种农作物粮、菜、果、竹、木等的栽培方法。
《农器图谱》:这是全书最精华、最具创造性的部分。它详细描绘了多达300多种农具和农业机械,并配有大量插图。许多失传的古农具靠此书得以保留其形制,其中还包括他本人设计或改进的器械。因为《农书》规模宏大,王祯为了将《农书》广泛推广,专门发明了 “转轮排字盘” (也叫“活字板韵轮”),他将这套方法和经验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在《农书》之后,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
王祯《农书》是元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一座高峰,此书打破了此前农书地域局限,系统总结并对比南北农业技术,收录农具并配图306幅,许多失传农具得以考订复原。它系统总结和整合了元代及前代的农业生产经验与技术,尤其在推广先进农具、促进南北农业技术发展方面贡献卓著。书中"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将星躔、季节、物候、农事紧密结合,方便农民掌握农时。不仅记载当时农具,还改进水排为风箱鼓风,创制牛转翻车等,并成功用于地方抗旱,以及成功在南方和北方推广棉花种植。其体例和内容成为明清农书的典范,持续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张朝公自江西出仕应山县,随行其一便有王祯《农书》,全书篇幅大且插图多,因刻印成本高,流传有限,据说元代刻本至今未被发现。
应山县因为三关鼎峙,驻军消耗及“义阳三关”的物资储备,使应山本地税粮及徭役高于普通州县,作为农业区,夏税(丝棉布帛)与秋粮(米谷),需优先保障军需。盐课、茶课等专卖税及商税,因地处南北通道,过往商旅增多,虽活跃经济,但也增加了官府对商税稽核的负担。应山的驿站、驿道维护,需百姓轮番承担驿夫、马夫等役,为过往官兵、使臣提供食宿与运输,此役耗时废业,最为民困。关隘修缮、粮草运输、军营建造等,在元朝“武力立国”的背景下,此类徭役具有强制性与紧迫性,随时可能征发,严重干扰农时。
地理方面,应山县地处桐柏山与大别山交汇处,境内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七成以上,元朝的应山县,地理上呈现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基本格局,“群山环绕、关隘林立、中有河谷” 的兵家必争之地,这种地形既带来了军事上的屏障,也限制了可耕地的面积。
气候方面,应山县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冬季寒冷,使得农业生产面临 “春季怕旱,夏季怕涝,冬季怕寒” 的复杂局面。
张朝公初到应山,便洞察到 “重役”与“贫农”,“地理”与“气候”是相互加剧的恶性循环。在元朝严峻的军事与赋役体制下,为应山百姓争取喘息之机,唯有通过提升农业生产力,来增强民力。
面对此局,张朝公巧妙地引入王祯《农书》进行农政改革,作为破解困局的核心手段。
张朝公见县内山田易旱、农具陈旧,他亲赴乡间,依《农器图谱》督造高转筒车架于河水两岸,使高岗之地得溉;又仿"耘荡"之制改良耧锄,命工匠批量制作先进农具,大幅提升耕作效率,使农民能在完成军役、官役的同时,尽可能保住农业生产,避免因徭役而田园荒芜。
在农作物方面,张朝公积极提升土地产出价值,按《百谷谱》所载,大力推广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引导农民种植芝麻、油菜、黄豆、花生等耐旱作物,增加农民收入来源。推广莙荙、菠薐、菘、芦菔、芫荽等蔬菜提高生活质量。(莙荙为红叶甜菜或牛皮菜、菠薐为菠菜、菘为大白菜、芦菔为萝卜、芫荽为香菜。宋元时期白菜称菘,南宋时江西曾从杭州引种白菜,初期品质不佳,后在当地不断发展。元代一些文献也记载白菜"南北皆有之",且扬州有重达十余斤的大白菜)。
张朝公还结合应山山地特点,利用应山河流资源灌溉农田,组织修建水坝、陂塘、堰塘、水渠等。推广"授时指掌图"指导农时,提升整体农业种植水平,让农民手中有了更多布帛与粮食。
张朝公开创了元代县级官衙系统推广农学专著之先例,使江西农学智慧在鄂北山区落地生根。三年后,任期将至,然火种已经播下,未来可期。江汉平原拥有极佳的自然条件,是湖北的核心区域,但元朝时其巨大潜力尚未被完全释放,这种潜力的爆发是在明清时期,于是明清时期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张朝公在应山县系统的推广王祯《农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惠及湖广影响深远,可能正是其被记录入《湖广通志》的主要原因之一。
700余年来多次大旱,张家畈张氏家族就是靠王祯《农书》中的“水转翻车、高转筒车”得以度过旱情,并且免于因大旱背井离乡流亡他地,尤其是1959年至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张家畈用数十台水车中转10余次将河水引至田间,才勉强度过旱灾之年(详见《张文从传》),张家畈至今仍有多项农业技术与王祯《农书》中内容高度相合,其中就有张家畈大白菜种植(详见《张家畈大白菜传记》),也造就了1973年前后张家畈在应山县多个农粮指标第一的奇迹。
五、以江西文风重塑状元之乡应山
《应山县志》明嘉靖十九年版风俗篇记载:“其民好文多学者,其俗善良不争,纯静易治(宋张耒云);好学而文纯静有耻(同上);应山之俗多信厚而知廉耻(王华云);其民秀而文其俗朴而俭(元鲁璠兴云);士尚文学,俗喜巫鬼,巨室多悍险健讼(州志)”。
应山县在北宋时是有名的“状元之乡”,学风优良,不仅诞生了历史上唯一一位“连科状元”和 “兄弟双状元”,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求学之地。
北宋“连科状元”王世则,本为桂林人,后随父母迁入湖北并入籍应山,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王世则殿试第一,被钦点为状元。由于同科一位进士任职后发生军粮被焚事件,有人质疑该科进士水平,宋太宗于次年下令复试,王世则再次名列第一,成为罕见的"连科状元",其故居在"应山城西四十里之龙图湾"。
北宋“连中三元”的“兄弟双状元”宋庠(初名宋郊,字伯庠)、宋祁两兄弟(应山知县宋玘为二宋之父),师从隐士连舜宾(连舜宾的祖父连光裕是宋太宗时期应山知县),连舜宾在应山城南授业,学生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欧阳修曾为老师连舜宾撰写《连处士墓表》。有“连中三元”的 “兄弟双状元”宋庠、宋祁两兄弟,以及“一门双进士”连庶、连庠两兄弟,此二人为连舜宾儿子。宋庠、宋祁兄弟和连庶、连庠兄弟被后人合称为“应山四贤”,共同受到纪念,应山至今仍有四贤祠遗址、四贤路等(宋祁的孙子北宋时应山知县宋义年首建四贤祠)。
关于“兄弟双状元”:原本弟弟宋祁为殿试第一(状元),兄长宋庠为第三。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刘娥认为“弟不可先兄”,长幼有序更为重要。因此,她亲自干预,将宋庠擢升为状元,而将宋祁置于第十位。就这样,兄弟二人虽未同时位居榜首,但史书仍以“兄弟双状元”的美称记录这段佳话,宋庠成为名副其实的状元,而宋祁则被誉为“小状元”。
应山县虽然在北宋时期人才辈出,但是历经南宋及元朝,文风没落风雅不存。然江西在元朝时期,科举上虽面临民族不平等政策,但成绩依然亮眼,并通过非科举途径寻求仕进;学风在多元文化交融和书院的支撑下,呈现出包容与务实的特点。
尽管元代官学系统对汉人有限制,张朝公仍尽力推动教育,将江西优良学风引入应山:
利用庙学形式讲学:元代庙学是“在孔庙中对孔子和曾参、颜回、孟轲、朱熹等先哲祭祀礼拜后,进行的以宣讲儒家经书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教学形式”。张朝公积极利用这一形式,在祭祀后亲自讲学,在惟凭科举与学官方能入仕的年代,知县张朝公堪称应山学识之冠,能得其指点,皆获益匪浅。
推广儒家经典:朱熹等人注疏的《四书》、《五经》为科举准绳,张朝公便以此为基,向县中青年讲学授业,使儒学薪火在应山生生不息。
鼓励私学发展:支持邑内私塾发展,元代私学“侧重于儒家经典,又以朱熹等人注疏的《四书》、《五经》为基本教材”。
创教学新法:将王祯《农书》纳入课程,结合农时开展实践;以虞集等江西大家文章为范本,锤炼科举文章。
六、弘扬孝道,旌表应山孝子高可燾入列《元史》
《应山县志》明嘉靖十九年版记载:“高可燾,文宗二年七月旌高可燾孝行,见元史文宗本纪及孝义传”。
张朝公于前元文宗初年出仕应山,特别重视孝道教化,这与元文宗“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的政策相呼应。
张朝公听闻治内高可燾(又作高可焘)“居丧庐墓”(为父母守丧并在墓旁搭建草庐居住)的事迹,深为所动十分重视。作为当地父母官,张朝公亲自核实后,不仅在应山大力宣扬、予以表彰,并上报高可燾孝行,使其孝行得到朝廷旌表,不仅成为应山地区的孝行典范,更名扬全国。因其孝行传播深远、影响广泛,高可燾最终被载入《元史·孝义传》中,该传记主要收录元代中后期的孝义之士。
在张朝公治理下,应山地区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尤为难得的是,作为北方汉人(江西籍)官员,他能够妥善处理蒙古人与当地南人(湖广地区属第四等“南人”)的关系,促进了族群间的和谐共处。
张朝公在应山知县任上的作为,展现了元代汉人官员在民族等级制度下的生存智慧与文化担当。他虽处于政治边缘,却通过发展农业、振兴教育、弘扬孝道,为应山地区留下了深远影响。其落籍应山的抉择,更体现了一位儒官“落地生根”的坚定信念,成为元朝地方治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页。
![]()
《应山县志》明嘉靖十九年版中关于高可焘的记载
七、落籍开宗,700年家族张家畈的肇基故事
张家畈光绪八年祠堂碑文记载“及文宗四年,公治落籍于邑之西北七十里,尹家畈后改张家畈”。文宗四年(1332年),张朝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卸任后落籍于应山。
这一决定在当时并不寻常,元代官员多为流官,任期三年,卸任后通常返回原籍。张朝公选择落籍应山,可能基于多方面考虑:
一是对应山这片付诸心血的任职地有深厚感情,希望看到自己播下的种子开花结果。
二是元末政局动荡,返回江西老家的路途不安全。
三是江西老家已经人去楼空,张朝公另外两兄弟在外地任知府(张家畈张氏族传说张朝公兄弟三人,另外两兄弟在他处任知府)。
选择何地落籍?应山县“三关鼎峙,北望中原,南控江汉”,坐拥南北通衢之利,商旅往来,市井繁荣,短期看来确是安居乐业的便利之选。然而若以历史为镜,便不得不警惕其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宿命——这座关隘重镇虽屯有精兵、暂保太平,却在每一次王朝更迭或天下动荡之际,都不可避免地沦为战火交锋的前沿。从未来的元末烽烟,到明末乱局,再到清末变乱,无不应验了这座县城,在历史周期规律中难以摆脱的颠覆性战乱风险。
在整个元代,应山县一直隶属于随州,并归德安府管辖。张家畈(尹家畈)位于“邑之西北七十里”,是应山县与随州交界地,虽远离主干道,然随州应山两地皆可往,既避开政局动荡的核心区域,又依托地缘基础保障家族生存。张家畈(尹家畈)周边有西周时期张姓本家张天佐张天佑(照墙塆张天佐张天佑传说,张天佐又称张天师)两兄弟的神奇传说、有玉皇大帝放置金箭所化的神秘“金箭岭”(又名青龙岭、梯子岭)庇护、有唐代武则天时代“西长安”凤都之福,更重要的是张家畈(尹家畈)有“陡石岩仙人布道、青龙黑虎护佑、千年灵泉润泽万物、青丘狐仙守望秘境”,以及暗合玄机的七口千年古井,以北斗七星布阵聚气增福,还有起源于桐柏山的河流经过,等等。
张朝公手握王祯《农书》,并且在知县任上实践成功获得精髓,因此乃敢选择偏僻之地落籍开宗。张家畈张氏家族口传,张朝公最初定居之地为张家畈一山之隔的马安,此处是两条河流交汇、良田众多、视野开阔,当前马安村委(老电影院)一带和胡家岗一带1963年前为张家畈张氏家族明朝祖坟园。
张朝公定居后,他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引入这片土地,亲授农桑,改良农具,引进新种,垦荒拓田,兴修水利,崇祀兴学,传授百业,修寨御敌,为张氏家族的生存繁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家族内流传其落籍后的兴家举措尤见其远见:
修青龙寺,崇礼重祭:张家畈光绪八年碑文记载“公殁???大庙西胡家岗丁祖坟堂前,盖公在之时尝立大庙崇祀,世代宗祖庶元明以及皇清,张氏皆以大庙为永远香火之堂矣”,此处的大庙即指现在的青龙寺。张朝公主持修建青龙寺,既为祭祀先贤先祖、凝聚乡邻,亦借宗教仪规范民风。寺名“青龙”,暗合当地青龙岭(也称呼金箭岭、梯子岭)传说,将信仰与地缘文化融合,强化家族认同。
兴学传家,崇德继世:设私塾授《孝经》《小学》,以“耕读传家”训导子弟。其族后裔清代太学生张士科获御赐龙头拐杖,当代亦出省级劳模,皆承此训。
百业立命,自力更生:定居后,张朝公传授及鼓励后代学习百业,让后世子孙不仅有一技傍身,还能在偏僻之地自给自足、安身立命,后代在三百六十行中各有涉猎,此乃家族生存繁衍之根本。
水利农耕,技术革新:修筑河堤、堰塘、水渠,引水灌田,更将王祯《农书》中的“稻麦轮作技艺”发扬光大,改良农具、制作水车、提升耕作水平。引进新作物,推广棉花、大白菜、芝麻、油菜、黄豆、花生及山茶种植,使僻壤成膏腴之地。民间传张朝公“教民种菘(大白菜)于谷地,植茶于山阳”,尤其是张家畈大白菜闻名几百年,成为当地特产。
筑寨防匪,未雨绸缪:张朝公定居后不久,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应山各地动荡不安,张朝公率族众及乡民依险修筑山寨,修筑:张家寨、老虎沟山寨、九里寨等,几寨后世逐渐加固,至明清仍为乡民避乱之所,修筑堡寨以自卫,将宗族及周边力量团结起来,在乱世中艰难维系家族安全及运转。
八、乱世将起,大夏皇帝明玉珍应山起义
张朝公落籍应山之时,正值元文宗统治后期。文宗在天历之变中涉嫌毒杀其兄明宗,统治合法性备受质疑,加上燕帖木儿等权臣专权,朝政日益腐败。
面对动荡的时局,张朝公选择远离政治漩涡,专注于家族建设。他继承儒家传统,重视子弟教育,使张家畈张氏家族逐渐发展成为当地颇有声望的家族。
张朝公定居19年后,1351年前后应山平林人明玉珍集结乡兵千余人屯驻青山,结栅自固,这支部队最初具有保境安民的性质。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徐寿辉派人招降明玉珍,以武力相威胁,明玉珍为保护家乡,不得已归顺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任元帅,正式参与反元起义。1363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
明玉珍起义,一方面反映了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湖广地区民众的反抗精神。明玉珍从“结栅自固”的自我保护,到最终卷入红巾军浪潮并开国称帝,这是一种外向的、突破性的抗争。张朝公通过扎根地方、构建宗族来维系社会秩序与文化传承,这是一种内向的、防御性的坚守。共同勾勒出元末乱世中“动”与“静”的两条历史脉络,这两条路径看似背道而驰,实则共同反映了元朝统治已陷入深重危机:其统治机器既无法保障地方的安定,迫使精英自谋出路;更无力化解社会的尖锐矛盾,最终引爆了民众的武装反抗。他们以一文一武的方式,共同预示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与新时代的孕育。
九、民间传说,张朝公躲过朱元璋杀劫
关于元明易代之际的应山县城,应山民间流传着一则引人深思的传说:朱元璋率部攻破应山县后,因为应山是明玉珍家乡,同为起义军的发源地之一,担心民众反抗,遂在城中丢下一枚金锭,声称若金锭第二天翻过来,则再次屠杀。结果金锭被乌鸦用嘴翻开,朱元璋悍然再次领兵屠杀。
这则传说既反映了元明之际,应山地区的战乱之苦,又反映了应山作为“三关之地”在朝代更迭时之危。作为前朝官员及后裔,如张朝公选择定居应山城区或者城区周边,则必在朱元璋攻破应山时难逃杀劫。
张家畈张氏家族能够延续至今,700余年多次成功度过朝代更迭、天灾人祸,这得益于张朝公奠定的良好家族基础,以及后代在乱世中灵活务实的生存智慧。
十、异族统治下,张朝公的历史意义
回望张朝公的一生,我们可见元代汉族士人在异族统治下的生存智慧。他没有像部分汉人官员那样完全依附蒙古权贵,也不像激进士人那样消极避世或积极参与反元活动,而是选择了一条务实道路——在可能的范围内为官一方,造福百姓;时机成熟时,则退隐乡土,开基立业。
张家畈因为老族谱遗失,仅存光绪八年张氏祠堂碑文中“始祖朝公”的记载和家族口传,虽简洁却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它记录了一个汉族家族在元代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策略,也折射出元末湖广地区的政治社会变迁。
张朝公的故事不仅是张家畈张氏家族的记忆,也是元代汉人官员生活史的一个缩影。通过他的经历,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汉族知识分子的处境、选择与遗产。今天,当我们追溯这段历史时,仍能感受到一个家族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智慧。
十一、生于华夏,传承700余年家族的历史意义
一个能够传承700余年的家族,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属于极其罕见且具有非凡地位的文化瑰宝。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续,更是一种文明韧性和生存智慧的终极体现。中国历史素有“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突显了家族长期传承的艰难。超越了元、明、清等所有大一统王朝的寿命,是穿越历史周期的幸存者。远超大多数士大夫家族“五世而斩”的家族宿命,是家族传承的典范和天花板。成为地方历史的主要承载者和书写者,其族谱本身就是一部微观的地方史。这样的家族,不再是历史的被动承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活化石”。
从历史看,它是“不朽的凡人史诗”:与帝王将相的历史不同,它讲述的是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坚韧求存、生生不息的故事。
从文化看,它是“文明的毛细血管”:主流文化依靠无数这样的家族,才得以在最基层的土壤中扎根、流淌。
从当下看,它是“宝贵的智慧源泉”:其关于生存、繁衍、教育、治家、应对危机、应对天灾人祸的智慧,对现代家庭和组织的长远发展有深刻的启示。
因此,张家畈张氏家族,不仅仅是追溯一个家族的源流,更是解读中华民族为何能历经磨难而文明不绝的一把钥匙。他们证明了,真正强大的生命力,往往蕴藏在那些默默传承的民间智慧之中。
作者:张国栋
主编:张华友
备注:因为元文宗(1328年-1332年)两次登基,因此“元文宗四年”按照不同的解读方式会出现不同的公元年份,如:1330年、1331年、1332年都有可能,本族谱“元文宗四年”取1332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