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百年人生,心系祖国。从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到上世纪70年代冲破重重阻碍回国访问,再到把大量心血倾注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杨振宁凭借杰出的科学成就在现代物理学发展中写下了浓重一笔,也以拳拳赤子之心点亮自己的璀璨人生。
深圳梦注意到,2015年11月5日下午,杨振宁来到南方科技大学,应邀做客第41期“南科大讲堂”,与南科大师生畅谈分享他的学习与研究经历。讲座结束后,杨振宁先生欣然为南科大题词:“制天命而用之”。
2019年11月2日,97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出席第一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除了祝贺获奖的50位学者,还作了重要演讲。深圳梦特此分享,以缅怀杨振宁先生。
杨振宁妻子翁帆发文: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0月19日,翁帆在《光明日报》撰文,全文如下:
杨先生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杨先生在他快满九十岁的时候写下这样一首诗,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如下:
On Reaching Age Ninety
九十抒怀
Mine has been
我的一生是
A promising life,fully fulfilled,
沐光而行的一生,
如斯如愿;
A dedicated life,with purpose and principle,
理想奉献的一生,
不屈不折;
A happy life,with no remorse or resentment,
幸福圆满的一生,
无怨无悔。
And a long life……
福寿绵长……
Traversed in deep gratitude.
深深地感恩。
是的,他的一生,是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就如《小王子》所讲的,我相信,每当夜晚我们仰望星空时,杨先生会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对着我们微笑。我们永远可以从他那里找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
(翁帆)
星光不灭,精神长存!
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杨振宁南科大题词:“制天命而用之”
![]()
先生与南科大的缘份,可追溯至十年前。2015年11月5日下午,杨振宁来到南方科技大学,应邀做客第41期“南科大讲堂”,与南科大师生畅谈分享他的学习与研究经历。本期南科大讲堂在师生之间引起了强烈反响,主会场以及两个分会场座无虚席。这是 “南科大讲堂”开讲3年多来反应最热烈的一次。杨振宁表示:“南科大是我访问过最年轻的大学,也是近年来国内发展最快的大学,未来二三十年一定会成功!” 整场报告会持续一个半小时,杨振宁用平实的语言将近百年科学人生娓娓道来。
![]()
![]()
他在演讲过程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八点关于学习研究的建议:
一、直觉与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必须抓住这种机会。
二、与同学讨论是极好的深入学习的方法。
三、从理论到现象的推演法和从现象到理论的归纳法是两种研究精神。
四、注重新现象、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
五、研究生找课题过程中感到沮丧是普遍的现象,因为他在开创以往没有的东西。
六、兴趣、准备、突破是研究中离不开的三步。
七、有好的想法不要轻言放弃。
八、平日学习中要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
讲座结束后,杨振宁先生欣然为南科大题词:“制天命而用之”。他留在南科大的不仅是一场精彩的演讲,更是一颗播撒科学精神的种子。
![]()
2021年9月,薛其坤(左)与杨振宁(中)合影
杨振宁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后又向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培养中国年轻一代杰出人才方面所作的贡献。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正是受益于这些新变化的科学家之一。2013年,薛其坤研究组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杨振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一次的成功,是从中国实验室里所发表的第一次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至今,薛其坤仍深受杨振宁先生的激励与感召,他也多次向南科学子传递杨先生的科学家精神。在南科大2024年开学典礼的迎新短片中,他选读杨振宁《曙光集》中的文字与新生共勉,强调独立思考的可贵:“不只因为你的漂亮的实验,不只因为你在多种方向上开拓性的成就,不只因为你对基本现象的多种独立思考,尤其是因为你坚决不肯盲从理论物理学家的见解,我相信将来你会有更多探讨自然界奥秘的成就,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兴奋。”而在南科大2025年毕业典礼上,他以杨振宁与谷超豪的跨界合作为例——二者跨越物理与数学的学科界限,破解规范场理论难题,成为中外学术合作典范——勉励毕业生践行杨振宁先生的开放包容思想,学会巧用“他山之石”,打破学科壁垒与知识界限。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伴随杨振宁一生的治学格言。成就斐然却谦恭如初,先生之风影响了许多同仁、后辈。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科学星光不灭,先生精神长存
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先生千古!
(来源: 南方科技大学 、人民日报、清华大学、深圳发布)
杨振宁:先懂自己再选路
![]()
杨振宁先生在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上。摄影:李晓明
编者按: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影响了几代学者,并投入许多时间来推动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2018年,杨振宁与饶毅、潘建伟、施一公、毛淑德等科学家与马化腾发起科学探索奖,以奖励在中国全职工作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青年科学家。
2019年11月2日,97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出席第一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除了祝贺获奖的50位学者,还分享道:一个人选择研究领域,不管红还是冷,首先要先了解自己,再去做出选择。
先生已逝,他发起、支持的事业还在。
本文首发于2019年11月2日,深圳梦特此重发,以缅怀杨振宁先生。
演讲 | 杨振宁
我很荣幸地参加了此次第一届腾讯“科学探索奖”。请允许我讲一些话。我觉得腾讯这个奖办得非常好,从设想到评奖程序,选的学科和非常严谨的评选,以及今天的颁奖典礼都非常成功。我们大家都应该向腾讯基金会,向参与成就(这个)奖的各个专家学者表达我们的感谢。
这个奖特别是为了比较年轻的学者。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想法。我们知道,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生有两个最困难的时期。
第一个就是在做研究生的时候,要选题目。因为在做学生的时候是在学习已经有的知识,做研究生,就要改变、发展一个新的方向。这个问题是困难的。我自己就有经验,所以1947年对我的一生是比较不开心的一年。
第二个困难的时间,就是获得博士学位后5-10年间。要选择一个领域,做出一个站得住的工作,是一个新的挑战。腾讯这个奖特别关注了这个时间段的学者,我想这是非常有远见的一个计划。
我想借这个机会,一方面祝贺五十位今天得奖的学者,一方面也和他们讲几句话。
二十世纪的科学发展,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到工程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因为这些发展,所以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末年,人类的生产力增加了几百倍,并且增加的几百倍今天继续在推动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发展。一个年轻的学者在这个时候进入科技研究队伍,一方面是非常幸运的机会,一方面也是一个非常挑战的时代。
为什么说幸运?因为今天科技发展的方向铺陈出来数不清楚的新领域,每个领域都可以做出惊人的、传世的工作,但这也就带来一个问题:一个开始做研究的人怎么选择走哪一条路,哪一个专题,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我个人对这个有些意见,也许会对各位有点用处。要想了解哪一个领域,不管是红得不得了的,还是已经被很多人抛弃的,做选择最主要的一点是要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如果掌握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再根据这一了解去选择要走的路径,我想是最容易成功的。
最后,我要讲一句话,是我觉得整个腾讯这个奖的发起和推进,到今天做这样,有一位最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饶毅。我希望以后,第二届、第三届腾讯的奖,我还能继续来参加,继续了解发展的方向。
(来源:《赛先生》)
来源:深圳梦(微信号ID:SZeverything)综合
我们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与梦想者同行!
拥有深圳梦,请关注(微信号ID:SZeverything)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