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百年兰,半生竹”之谚,道尽画兰之难——竹可借挺拔长势立形,兰却需于疏淡间藏筋骨、于简约中显神韵,非经数十年笔墨淬炼与精神沉淀,难成佳品。
![]()
而“书画同源”作为中国画的灵魂理念,更将书法的笔意、骨力与气韵融入画中,使兰草超越自然物象,成为文人风骨与艺术个性的载体。当代大写意画家领军人物吴悦石与“篆隶入画”代表方国兴,皆以兰为寄,却在“书画同源”的脉络中走出迥异路径,其作品既映照着传统笔墨的正脉,又绽放着各自的艺术光芒。
![]()
左:吴悦石 右:方国兴
![]()
左图:吴悦石作品 右图:方国兴作品
一、吴悦石:程式中见笔墨,布白里藏书意
吴悦石取径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写意传统,却不为成法所囿,其兰画的核心魅力,正在于以 “写” 代 “描” 的笔墨态度 —— 每一笔兰叶皆如书法运笔,起笔藏锋、行笔稳健、收笔留韵,绝无敷衍苟且,恰合 “书画同源” 中 “以书入画” 的本质。
![]()
![]()
![]()
在《幽兰图》中,他精准运用交凤眼、破凤眼、鲫鱼头的传统笔墨程式,这些为处理兰叶交错而生的经典范式,本就暗含书法结字的疏密之道:交凤眼如 “横折” 之劲,破凤眼似 “撇捺” 之展,鲫鱼头若 “点画” 之凝,每一处交错都如书法布局般讲究呼应,让兰叶在规整中透着灵动。
![]()
![]()
“百年兰” 的修炼,在吴悦石笔下化为对笔墨空间的深度掌控。他借兰花训练深入理解中国画的布白关系,兰叶的长短、疏密、穿插,实则如书法章法中的留白与行气 —— 几抹兰叶间的空白,不是无物,而是 “气脉贯通” 的关键,正如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的呼吸感。
![]()
![]()
这种将书法空间意识融入兰画的创作,让他的作品在简练中见丰富:寥寥数笔兰叶,却因笔力的提按顿挫、布白的虚实相生,显露出大写意的磅礴气象,既守着传统笔墨的规矩,又透着 “写” 出来的自由精神,恰是 “书画同源” 在当代大写意中的鲜活实践。
![]()
上图:吴悦石(局部) 下图:方国兴(局部)
二、方国兴:篆隶为骨,书意入韵铸 “国兴兰”
若说吴悦石的 “书画同源” 是藏于笔墨肌理的含蓄表达,方国兴则将其推向 “以书立画” 的显明境界。作为当代以 “篆隶” 入画的代表,他的兰画从根脉上便深植书法基因,启功 “方君的墨兰和小篆为当今之绝” 的评价,正是对其 “书画共生” 艺术特色的精准注解。
![]()
![]()
方国兴独创的 “国兴兰”,以碑帖融合为核心,兰叶如篆籀般古拙苍劲,起笔如 “篆隶之藏锋”,行笔似 “锥画沙” 般沉实,收笔若 “金石之斑驳”,每一片叶都带着篆隶书法的筋骨;花瓣则取行书笔意,点画灵动飘逸,如行书 “连笔” 般富有韵律,打破了篆隶的沉厚,生出几分活泼生机。
![]()
![]()
![]()
他提出的 “以书意入墨韵”,更是对 “书画同源” 的创造性发展:淡墨写叶时,暗藏焦墨的斑驳肌理,如书法墨色的 “枯湿浓淡” 变化;浓墨点蕊处,笔力如金石叩击般铿锵,似书法 “重笔” 的力透纸背。
![]()
![]()
在《雀歌花舞图》中,这种书意与画韵的融合更显精妙 —— 兰叶以篆隶立骨,撑起画面的雄浑气象;山雀、溪石以行书笔意勾勒,添几分灵动;自题 “兰影随风舞,鸟鸣入画图” 的诗句,又以书法串联起画与意,形成 “诗书画” 三位一体的格局。方国兴以 “篆隶入画” 破 “百年兰” 之难,让兰草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描摹,而是书法意趣、文人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既守着文人画的正脉,又为兰画创作开辟了 “碑学新章”。
三、同根异韵:传统脉络下的个性绽放
吴悦石与方国兴的兰画,虽路径不同,却共享 “书画同源” 的传统根脉与 “百年兰” 的修炼底色。
![]()
行书:吴悦石 行书:方国兴
![]()
行书-吴悦石
![]()
魏碑-方国兴
其 “同” 在于:皆以 “写” 为核心,拒绝匠气的描摹,让兰画带着书法的骨力与气韵;皆在传统中求突破,不泥古守旧,让兰草成为当代文人精神的载体。而其 “异” 则在于对 “书画同源” 的解读与表达:吴悦石偏向 “笔墨程式中的书意”,以大写意的简约与空间布白,藏书法的行气于兰叶交错间,气质清新活泼;方国兴偏向 “书法形态中的画韵”,以篆隶的古拙与行书的灵动,将书法的笔意直接化为兰叶的筋骨,风格苍劲飘逸。
![]()
书法-吴悦石
![]()
书法-吴悦石
从《幽兰图》的程式布白到《雀歌花舞图》的碑帖融合,吴悦石与方国兴以各自的艺术实践,印证了“书画同源”的永恒魅力与“百年兰”的深刻内涵——画兰之难,难在笔墨之外的精神修为;而“书画同源”之妙,正在于让书法的笔意成为兰草的灵魂,使这株看似柔弱的植物,在宣纸之上立起中国人的精神风骨。
![]()
篆书-方国兴
![]()
隶书-方国兴
二人的作品,既是对传统笔墨的传承,也是对当代兰画创作的开拓,为后世留下了“笔墨含章,兰韵分辉”的艺术典范。
![]()
您觉得哪种兰画更贴合当代审美?评论区聊聊,精彩留言送高清电子版《中国历代名画1000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