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 / 顾 筝
往年的这个时间点,上海人的朋友圈里,一定已经发过这个关键词了 ——桂花。 但今年……
有市民爆料,中秋的时候小区里有淡淡的桂花香,后来马上就没有了。她的嗅觉很敏锐, 10 月 7 日,上海植物园的早银桂零星开放。可惜,先天不良,不仅数量少得可怜,寿命也不长久,没几天就凋谢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桂花开放有自己的节奏。
首先要让它感到冷,先要满足气温在21℃以下的条件,花芽才能转变为花蕾;
再要让它感觉暖和,四五天的积温要达到150℃以上,花蕾才能膨大。
今年的上海夏天,超长待机,截至10月6日,共有54个高温日(日最高气温≥35.0℃),刷新了历史纪录。
在此条件下,同时刷新的就是桂花的最晚开花纪录。
所谓纪录,就是不断被打破的。
2022年9月20日,荣登了史上最晚桂花开花日。
位子没坐稳2年,2024年,9月29日又是史上最晚开花纪录。
而今年,又又是史上最晚了。
作为城中不容忽视的植物,桂花有专业研究者,还有一个“小本本”,专门记录着它的开花时间。
而当我们翻遍了30年来关于桂花的报道,发现专家们频率最高的情绪表达,就是“哇,罕见”。
和今年的晚开不同,桂花是最会自己和自己卷起来的植物,有时它会拼命早开。
2014年的桂花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8月就开放了。
那曾是园林专家邬志星做植物“物候”观察记录35年来,观察到的上海桂花最早花期。
但就像你以为自己赶了个早班,一到办公室,发现早有同事已经打开电脑干活了。
就在第二年,台风“灿鸿”过后,气温爬高又转凉,使得桂花有点懵:
既有了桂花蒸,又有了开花“后劲”所需的凉快、雨水,我开放的时间不就到了?
当时还只是7月中旬,有读者忍不住打电话到媒体表达惊奇:“怎么刚到7月小暑,入伏没几天(桂花)就开了呢?”
《新民晚报》的报道评价就是:“这次比去年的记录提早了1个多月,实属罕见。”
晚的记录被打破,早的记录也不断被打破。
到了2020年7月20日左右,早银桂又一次反季早开,应该比2015年的还早了几天。
因为《文汇报》在报道中提到那是“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开花日期”。
上海市民对桂花很关心,在“八月桂花香”的认知常识下,上海人,永远走在不是问“桂花怎么还没开”,就是在惊讶“咦,你怎么还开着”的路上。一有这些异象,就纷纷给媒体或植物园打电话,要探究出个所以然来,专家们只能一遍遍解释分析着这些“罕见”、“少见”的现象。
这种重视也说明了上海人对桂花的“爱之深,责之切”,曾经,还专门为它设立了一个节日。
1989年9月28日到10月4日,以桂林公园为中心,举办了融游园赏花、文艺演出和商品展销于一体的徐汇桂花节。
第二年,它就升级了,成为上海桂花节。
桂花节很热闹,可以赏桂,也可以欣赏民俗表演,吃各种小吃。
环绕漕宝路、习勤路、康健路形成的环形的桂花节大型购物市场,总长度达2000余米,一路看着新奇的小商品,一路买美食吃。
有很多桂花元素的美食,桂花糕、桂花血糯莲心、桂花花生汤、桂花芝麻糊、桂花酒……
而这也应和了知乎上大家关心的问题:“上海为什么有那么多桂花树?”
有一个回答很简单,但应该是很多人的共识:没有为什么啊,因为又香又能吃。
只是今年的上海人有点胸闷,我错失的只是桂花吗,我错失的是整整一个秋天啊。
更多上海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顾 筝/
编稿子:小泥巴/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