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发生过太多“反转事件”。
当一个反映甲有问题的文章或短视频爆火之后,网民纷纷痛斥甲。
没过多久,又有一个新的文章或短视频冒出来,证实甲是被冤枉的,真正有错误的是乙,于是网民们纷纷痛骂乙,结果等到真相被彻底揭开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真正有问题的是丙……
如果这是一个悬而未决或者没有标准答案的事件,那支持甲和支持乙的网民会长期在互联网上对峙,骂战和论战此起彼伏有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
类似这种情况有一个网络流行语“后真相时代”,2016年牛津字典把“后真相”(Post-truth)评选为那一年的年度词汇,由此诞生了这个听起来似乎有些怪诞的名词。
牛津字典给“后真相”的定义是: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比描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
说复杂一些就是,只要能把一部分人的情绪挑动起来,他们就会片面认识事实甚至完全抛弃事情真相,用情绪而不是理智输出观点。
牛津字典用“Post”形容“后真相”是“超越真相”,用互联网流行语说的话大概就是“抛开事实不谈”。
对于追求真相和真理的人来说,“后真相”绝对不是一个中性词,而应该是一个贬义词,正是因为这种“超越真相”的现象,导致在很多事件中都出现了大量非理智的情绪化表达,而在文艺评论界同样存在这种“后真相”典型案例。
![]()
一、“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
2007年初,某位相声明星在接受采访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觉得人们一直曲解了相声的意义,相声就是一个逗人开心的东西,只要娱乐就行,如果要教育人,太复杂了。如果一个说相声的跑去教育人,那还要学校干什么?这是舞台,一个演员上台哭着喊着要教育人,是犯罪。
这段话被记者发布出来后流传甚广,在这段话的基础上经过各种传播和演化逐渐形成了一个流传很久的观点: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在这个过程中还衍生出了另外一个同样流传很久的观点:相声就是图一乐。
“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这句话在2007年初就曾被互联网热议,但估计当时很多人都没想到,这句话会对相声行业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
先是相声作品被人为划分出了“教育人的相声”和“图一乐的相声”,继而相声行业被人为划分出了“主流相声界”和“非主流相声界”,“主流相声界”说的是“教育人的相声”,“非主流相声界”说的是“图一乐的相声”。
由于个别相声明星反复利用“教育人的相声”和“图一乐的相声”以及“主流相声界”和“非主流相声界”进行炒作,再加上一些传统媒体、融媒体和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从而影响了一大批网民。
有相当一部分网民被带了节奏,他们在脑海里逐渐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相声就是图一乐,凡是不为了图一乐的相声都是教育人,而教育人的相声是不可乐的,是没意思的,是可耻的,是应该被唾弃的,正是这些教育人的相声毁了相声,正是那些图一乐的相声救了相声。
从时间线上看,这种负面影响一直延续到2025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从广度上看,这种负面影响已经渗透到整个相声行业,并有向话剧、小品和戏曲行业蔓延的趋势。
但是,“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本身就是一个“后真相”的产物,有人抛开真相制造了这句话并反复炒作,在特定人群中形成了信息茧房,同时又有不少人“抛开事实不谈”在这句话的基础上制造了更多争议,继而影响了整个相声行业和相声艺术。
![]()
二、后真相
为什么说“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这句话是“后真相”?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几个问题。
“相声要教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
“相声要教育人”这句话是在哪儿说的?
“相声要教育人”这句话什么时候说的?
“相声要教育人”这句话的前言后语是什么?
“相声要教育人”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
很明显,从2007年到2025年,从来没有人能拿出一个完整的文章、访谈和视频来验证以上五个基本问题,我们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相声要教育人”是一句被人臆想出来或断章取义的言论,这句话存在意义就是当一个靶子,给“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当铺垫,同时也在给“相声就是图一乐”当炒作的对立面,因此“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本身就是一个“后真相时代”的产物。
![]()
事实上,不论是相声行业泰山北斗还是普通演员,在相声创作表演方向上强调的始终都是“寓教于乐”,哪怕是在相声行业刚诞生的时代,遵循的也是“说书唱戏劝人方”这个基本创作指南。
在我们所熟悉的诸多经典相声作品里,不论是传统相声还是现代相声,不论是歌颂主题的相声还是讽刺主题的相声,遵循的也基本都是“寓教于乐”,而这种“教育”往往是通过“娱乐”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完成的。
最为讽刺的是,有些相声演员在相声作品里抨击“相声要教育人”这个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寓教于乐”,让观众在娱乐过程中受到洗脑式“教育”: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相声就是图一乐。
![]()
三、情绪化
既然“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属于“后真相”产物,为什么这句话和衍生观点“相声就是图一乐”会让很多人接受,继而对相声行业和相声艺术产生重大影响?这中间至少存在三个心理层面的原因:
1、迎合部分人“不爱受教育”的心理
一个自然人,从小到大再到老一直在受教育,这是广义的“受教育”,但这种“受教育”往往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所理解的其实是狭义的“受教育”,也就是在学校里或培训课上受到的知识教育和正能量教育,这种“受教育”在大部分时候的表现形式都有枯燥乏味的缺点,这就让很多人对“受教育”产生了心理上的天然抵制,毕竟热爱学习的人不论是在校园还是社会都属于相对少数。
一旦某段相声或某个相声演员乃至某些相声团体被贴上“教育人”的标签,那必然会激发部分网民的反感情绪,继而进行批评和抵制,极端情况下哪怕一段“寓教于乐”的作品也因为含有“教”这个字会遭到这些人的批评。
![]()
2、迎合部分人“享乐主义”的倾向
没有人不喜欢快乐,也没有人反感快乐,相信所有人都会主动追求快乐,这是来自人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
“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和“相声就是图一乐”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很容易就能获得一部分人来自潜意识的欢迎,再加上相声本身就是一门以幽默著称的语言艺术,这就更容易获得认同。
3、迎合互联网逆反心理
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媒体,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带来的是相当一部分网民存在天然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主要体现在反权威、反传统乃至反体制。
如果“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只针对相声作品或创作风格,那这句话对相声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会太大,但很不幸的是,这句话就是特意被制造出来并和所谓“主流相声界”进行绑定,这个“主流相声界”通常是指体制内相声团体和演员。
如此一来,“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就和学校、体制等元素绑定在一起,潜移默化之中让部分网民将抨击的目标从相声作品转向了所谓“主流相声界”,也就是体制内团体和演员,继而形成了困扰相声界多年的对立情绪。
客观来说,“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在“后真相时代”算是一次相当成功的互联网情绪化炒作案例,而这种炒作在传统媒体时代很难行得通,但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后真相时代”反而会如鱼得水,同时这个案例也给相声行业和相声艺术带来了长期且深刻的负面影响。
![]()
四、如何应对
之所以本文采用相声界这个案例,也是因为这个案例非常难以纠偏。
互联网“后真相时代 ”有一种应对情绪化炒作的办法是“魔法对轰”,面对情绪化的表达同样采用情绪化的内容进行反驳,但这种做法对“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是无效的,还会陷入自证陷阱,因为“教育人”比起“娱乐”来具有先天的潜意识劣势。
相声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在面对“后真相时代”的困扰时很难用理性分析应对,面对广大网民很难做到“以理服人”,那么做的话反而容易陷入又一个“教育人”的陷阱。
因此,在相声行业应对“相声要教育人是犯罪”的最佳办法还是用作品说话,而在文艺评论领域,则要紧紧抓住两个方向。
![]()
一个方向是针对“相声就是图一乐”的典型案例进行文艺批评,比如一些在“图一乐”思想指导下创作和表演的荤段子、伦理哏和屎尿屁段子,这些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可以从事实上驳斥“相声就是图一乐”,从而获得广大网民的支持。
另一个方向则是针对“寓教于乐”优秀相声作品的文艺评论,主动帮助网民从优秀相声作品中提炼出“寓教于乐”的要素,进而达到传统文化“说书唱戏劝人方”的原始目的。
说白了,针对“后真相时代”的情绪化观点,最直接、最朴素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作品说话的“笨办法”,没有捷径可选。
如果非要说有没有更高效办法的话,可能“带节奏”也是一个选择,“后真相时代”存在太多带“负能量节奏”的现象,作为文艺评论者则可以采用带“正能量节奏”应对,以优秀的作品入手,唤醒网民引导网民,正本清源激浊扬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