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江海晚报)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江苏第一缕阳光每天照旧从启东圆陀角升起。某一天,当太阳再一次升起,情况突然变了:一条钢铁长江大桥跨越南通、上海,天堑变成通途,昔日乱石堆积、芦苇摇曳的海滩,竖起一排排塔吊和龙门吊,高大的厂房鳞次栉比,一座座海上生产平台,像突然间长出来的小岛。圆陀角阳光照耀着的,是中国最大的海工平台生产基地。
孙中山先生100多年前描绘的民族复兴宏图,正在这一代中国人手中实现。孙中山先生虽然没有到过南通,但他与南通的深厚渊源,却可以追溯到民国之初。
南京湖南路上,有一幢砖木结构洋楼。今天看来,它既不巍峨高大,也不雄伟壮观,但它在民国史上却占据重要地位,是民国早期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幢法国罗浮宫建筑风格的小楼,早期有个响亮的名字:江苏咨议局,始建于1909年,由张謇主持、通州师范学校测绘科和土木工科首届毕业生孙支夏设计建造。
![]()
(江苏咨议局 图源南通博物苑)
中国第一个国际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这里举办,辛亥革命中宣布起义的十七个省的代表,在这栋楼里,商讨建立临时中央政府大事,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晚,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江苏代表、后出任启东县首任县长的袁希洛向孙中山授总统印,于是,这幢大楼便有了“民国产房”的历史地位。三个月后,孙中山为南北和平大局所计,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职,在江苏咨议局会堂提交辞呈,行解职礼。时隔17年,孙先生重返江苏咨议局会堂,却安睡在灵柩里,国民政府在这里设公祭灵堂。
几乎整整一部民国史,就在由南通人设计建造的这座大厦里写就,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以这座洋楼作为背景。
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的第三天,与中华民国实业部长张謇会面。两人聊了什么,史书没有记载,但张謇回去后,即以大生纱厂作担保,分两次向日本三井洋行借款,总计80万银圆,帮助孙中山渡难关,如果没有这笔款项,民国政府顺利过渡将不可思议。对于这次会面详情,孙中山没有提及,张謇日记里只有“不知崖畔”四个字,这就给研究者留下很多想象空间,直接说这是张謇对孙先生的“讥评”。
既然是想象,那就一定还有别的空间,真相也可以是这样的:
孙中山与张謇会面,有两个内容,一个是请张謇帮助国民政府筹款渡难关,另一个是与张謇探讨建国方略。孙中山先生很尊重张謇,认为他是实实在在干实事且卓有成效的实干家,孙中山经常说自己“予不名一文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对于如何建国、治国,一直在思考与探索中。这次见面,孙中山当然不会放过当面与张謇探讨和征询建议的机会。肯定地,孙中山谈了他的设想,从“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包括建设16万公里铁路、160万公里公路;建立东、南、北三个美国纽约港那样的世界级大港;采取“开放包容”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引用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的实业;全面提升民族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于筹款一事,张謇立即照办;但对于孙先生的宏伟蓝图,张謇一时还拐不过弯,觉得过于宏大,脱离现实。张謇的理想是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一件事一件事地做,他要把南通建成未来社会的楷模,建成中国社会的标本。所以,他对孙中山先生所谈的,一方面觉得过于理想主义,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境界还没达到如此高度,跟不上孙先生节奏,故而有些“不知崖畔”。
若如此看,那些说张謇“讥评”孙中山先生的判断,才真正是“不知崖畔”。
1917年至1919年,孙中山倾其所学,完成他毕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建国方略》,这是他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诸多篇章,对启东吕四进行了较为翔实的阐述和规划,提出除了要兴建东方大港之外,还要在“扬子江口北边一点”建“吕四港”,计划建筑“吕四港南京线”铁路和“海岸线”铁路,构成中央铁路系统的一部分,以破解南通交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孙中山先生写道:
此线由吕四港而起。吕四港者,将夹于扬子江口北端尽处应建之渔业港也。自吕四港起西行,至于通州,转西北行,至如皋,又西行至泰州、扬州、六合、南京。
吕四原来写作吕泗,写着写着,就写成吕四了。有关吕四的传说很多,吕四的地名就因为仙人吕洞宾四次来这里而得名。吕洞宾当年为什么来这凄风苦雨的黄海边,就不得而知。吕四是我国传统的四大渔场之一,盛产鲳鱼、大小黄鱼、带鱼、梭子鱼、海蜇、文蛤等两千多种海产品,吕四海蜇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吕四的文蛤跟如东的文蛤同一族系,共享“天下第一鲜”的美名。有一传说:明正德皇帝喜爱到江南游春赏花,这年,他乘船驶进黄海,突遭暴风,漂流了三昼夜,直泊到吕泗(吕四)附近的秦潭村,又饥又渴的他便独自上岸觅食。
时值深夜,家家关门闭户,只有一扇窗口透出灯火,正德皇帝叩门进屋,说明来意。正在织网的渔家女子秦娥,便以一大碗大麦蚬子饭,一碗文蛤菠菜汤,予以款待。一见热气腾腾、喷香扑鼻的渔家饭菜,皇帝狼吞虎咽起来,特别是又鲜又美的文蛤菠菜汤,不但喝个精光,还连声赞道:“好鲜,好鲜,真是天下第一鲜。”
返回京城后,他总不忘那顿渔家饭菜,怒斥宫中御厨不会做菜。吓得御厨们踏上吕泗岛,请秦娥来到京城,教厨师做文蛤菜。皇帝吃得津津有味,又赐金银绢帛,又欲挽留,秦娥以家有老父需尽孝固辞,皇帝加封秦女,派官员护送回乡。从此,文蛤便以“天下第一鲜”而名扬宇内。
这段掌故显然很离奇,又是突遭暴风,又是独自上岸觅食,简直匪夷所思,所以,另一民间传说将主角正德皇帝换成乾隆皇帝,因为乾隆皇帝喜欢游山玩水踏春寻芳,这样,“偶遇”吕四就顺理成章些。殊不知,乾隆皇帝只钟情江南秀山丽水,而这里的盐碱之地,他根本就不屑一顾。不管怎样,黄海之畔的百姓很天真,也很真诚,必须让一个皇帝来赞一赞他们的海鲜,只有皇帝的金口玉言,才能使之名扬天下。
孙中山先生显然是了解吕四的,他不仅了解吕四,更了解南通,所以,孙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把吕四规划进东方大港中来,把南通纳入沿海铁路大动脉中来。
《南通传》连载 第十七章 暾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新出海口
文:黄俊生
编辑:黄梦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