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曾经风光无限的永辉超市,逐渐在关店与亏损的漩涡中挣扎,几乎淡出大众视野,成为中国零售版图上一个被遗忘的名字。
为扭转颓势,企业启动了名为“胖改”的全面升级计划,并公开提出“向胖东来学习”的战略方向,试图借力复制其成功路径。
但即便如此,财务报表依旧难看:两年内关闭门店达227家,仅半年时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就亏损8.3亿元。
问题随之而来:为何被视为零售典范的胖东来模式,在永辉落地后水土不服?又是什么原因让改革越推进,亏损越严重?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永辉胖改热后陷难
2025年10月13日,永辉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叶国富在一场新品发布会上强调:“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途遥远;一旦相信,就不要轻易动摇。”
这番话充满信念感,然而现场员工心知肚明,这更像是管理层在困境中的自我激励。
毕竟当初“胖改”启动时声势浩大,如今却已陷入冷清收场的局面。
![]()
2024年6月,永辉首家完成改造的郑州门店开业当天销售额高达188万元,约为改造前的14倍,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北京喜隆多店更是在开业首日迎来约五万名顾客涌入,场面一度需要限流管控。
店内不仅提供新鲜食材选购和免费试吃服务,还增设宠物洗澡区等创新体验,当时外界普遍认为永辉找到了转型突破口。
![]()
可惜这份热度如昙花一现,很快各种问题浮出水面。
福州部分消费者反馈,所谓的升级改造不过是表面翻新。
![]()
货架焕然一新,商品种类却没有实质更新;
员工脸上挂着微笑,但服务质量并未同步提升。
最令顾客难以接受的是价格大幅上调:白菜从每斤1.5元涨至2.8元,普通鸡蛋由3.2元升至4.5元。
![]()
消费端怨声载道的同时,一线员工的日子也愈发艰难。
改造后工作内容激增,需兼顾试吃引导、陈列维护及多项增值服务,而薪资水平原地不动。
更具争议的是,公司一边对南京个别标杆门店员工加薪留人,另一边却在总部大规模裁员。
采购团队缩减三成编制,技术岗位流失近四成人力,整体裁员规模达到两万人。
![]()
2025年7月,合肥某改造门店被曝出现蟑螂污染事件,食品安全隐患进一步削弱公众信任。
顾客不满、员工疲惫,两端皆失,而投入产出比更是令人唏嘘。
![]()
最初预计单店改造成本控制在500万到800万元之间,但后续披露的定增方案显示,实际平均投入飙升至1879万元。
累计投入接近56亿元资金,换来的不是盈利增长,而是账面现金仅余21亿元的窘境。
叠加此前关闭超200家门店、半年扣非净亏损8.3亿的事实,这场豪赌显得代价沉重且收效甚微。
![]()
零售寒冬与永辉择路
其实永辉今日之困并非偶然爆发,而是整个传统商超行业持续衰退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自2021年至2024年,永辉累计净亏损高达95亿元。
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900亿元高位,一路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299亿元,萎缩超过六成。
![]()
不只是永辉,整个线下零售生态都在经历阵痛。
大润发在一年半内关闭80家门店,天虹百货逐步收缩实体布局,人人乐最终黯然退市。
这些大型连锁商超集体遇冷,根源在于消费者行为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线上购物正成为主流选择。
![]()
美团买菜实现30分钟极速配送,社区团购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彻底打破了传统超市“价格实惠+品类齐全”的竞争优势。
永辉曾凭借“低价策略+优质生鲜+丰富品类”赢得市场,但现在拼多多将低价做到极致,盒马与山姆会员店则在品质和服务上形成碾压。
现代消费者不再愿意长途跋涉前往郊区大卖场,自然导致客流断崖式下跌。
![]()
在这种压力下,永辉急于寻找出路,将目光投向被誉为“神级零售”的胖东来。
位于河南许昌的胖东来单店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常有顾客驱车数十公里专程前往购物。
其背后是“无条件退货”“买贵必赔”的诚信体系,以及高薪支撑下的真诚服务文化。
![]()
永辉董事长张轩松亲自拜访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取经,并邀请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主导变革,立下“一年完成200家门店改造”的目标。
遗憾的是,永辉只模仿了胖东来的陈列方式、动线设计等外在形式,未能触及“以人为本”的核心逻辑。
![]()
只有给予员工体面收入与充分尊重,他们才会用心服务顾客;
只有真正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才能建立长期信赖关系。
![]()
永辉胖改损根基
不仅未掌握精髓,永辉的改革反而动摇了自身赖以生存的基本盘,首当其冲便是成本失控。
关闭227家门店带来的租赁违约赔偿、人员遣散费用、设备报废损失,均构成巨大财务负担。
账上可用现金缩水至21亿元,迫使企业发布39.9亿元定增预案,意图融资“续命”。
![]()
与此同时,供应链领域的激进调整埋下了更多隐患。
供应商数量由6000家锐减至3000家,结款周期从原本的45天延长至90天,导致多家合作方停止供货。
尽管官方宣称源头直采比例提升至60%以上,但现实中频繁出现畅销商品缺货、滞销品积压仓库的现象。
![]()
供应链紊乱之际,叶国富引入的快消运营模式也未能奏效,反而因“水土不服”加剧混乱。
他擅长“15天快速上新”“薄利多销”,但超市经营生鲜与日用品更依赖稳定供应与品质把控。
结果进口商品摆放杂乱无章,自有品牌建设停滞不前。
![]()
2024年共研发120款新产品,销量最高的单品全年营收仅为5000万元,远低于预期目标。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永辉在市场竞争中彻底迷失定位,找不到清晰的角色坐标。
山姆通过会员制度锁定中高端人群,奥乐齐主打极致性价比,华润万家深耕本地社区网络。
![]()
而永辉处于尴尬中间地带:高端体验不及山姆,价格竞争力弱于奥乐齐,社区渗透力又逊于华润万家。
顾客普遍评价:商品平庸、定价模糊、环境普通,缺乏记忆点。
![]()
永辉破局需守心复学
尽管形势严峻,永辉仍存一线生机,关键在于停止盲目折腾,回归理性决策。
与其追求快速扩张,不如深入分析现有盈利门店的成功经验,提炼可复制的运营模型。
募集的资金不应全部用于门店改造,应优先偿还拖欠供应商款项,重建合作关系,缓解现金流与供应链双重压力。
![]()
止住“失血”之后,必须真正理解胖东来模式的本质。
胖东来基层员工月薪起步7000元,多数超过8000元,并享有年终分红;所有服务承诺——“买贵退差、有问题解决到底”——从不打折。
![]()
永辉应切实落实“善待员工”理念,确保每一位一线工作者获得合理报酬与职业尊严。
同时主动下调物价,打破“改造=涨价”的负面印象,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
仅仅模仿表象远远不够,还需重拾自身优势,回归初心。
![]()
永辉起源于社区生鲜零售,应强化这一基因:线上聚焦“生鲜30分钟送达”,坚持当日采摘、当日销售;
线下增设便民功能,如代收快递、家电清洗、老年助购等,增强与居民的情感连接。
放弃“全能型选手”的幻想,专注打造“社区生鲜专家”的品牌形象。
![]()
归根结底,传统商超仍有生存空间,但绝不能照搬他人模板,必须走出差异化道路。
若永辉能静下心来执行上述策略,稳住资金链、修复供应链、明确市场定位,尚有逆转局势的可能性。
![]()
倘若继续仓促变革、方向摇摆,恐怕连最后的机会也将丧失殆尽。
因为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虚假的热情服务,而是实实在在的高性价比与可靠体验,这一点永辉必须深刻领悟。
![]()
结语
这一轮自救行动,更像是企业在危机下的慌乱尝试。钱花了,店关了,团队离心离德。既没学到别人的核心,又丢掉了自己的根本。翻身之路异常艰难,首要任务是认清自己究竟该走哪条路。
![]()
参考文献:1.和讯网:《永辉超市:10月13日新品发布会叶国富有感而发》2025-10-13 2.蓝鲸新闻:《永辉超市“大象转身”,启用90后CEO,预计9月底前完成200家门店“胖改”》2025-09-19 3.大河网:《闭店227家,净亏2.41亿元!永辉超市“胖改”阵痛持续》2025-08-21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