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抗美援朝的故事,觉得“钢少气多”四个字非常形象,让我脑海里一下就浮现出了75年前志愿军战士揣着冻硬的干粮,握着不如敌人精良的武器,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地里趴着、冲着,硬是把敌人挡在了国门之外。如今看九三阅兵,那些先进的战机、激光武器,东风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让人一眼就看出国家的“钢”越来越足了。可越琢磨越明白,不管“钢”多了多少,那份敢于亮剑、护着家国的精气神,从来没变过,这股气就藏在我们身边的日子里。
去年冬天,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雪,凌晨出门时,街上已经有环卫工人在扫雪了。他们裹着厚棉袄,手里的扫帚挥得又快又稳,脸冻得通红,却没停下歇会儿。小区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也拿着铁锹出来帮忙。当时看着他们弯腰铲雪的背影,我就想起了《长津湖》中志愿军在雪地里潜伏的样子,当年是为了保家卫国,现在是为了让大家的日子顺顺当当,本质上都是一股不服难、肯担当的劲。条件不一样了,可这份“气”,还是热的。
有时候跟家里长辈聊天,他们总说“现在的日子多好啊,出门有高铁,看病有医保”。我知道,这些好日子不是凭空来的,是一代代人靠着当年志愿军那股劲拼出来的。以前国家穷,“钢”少,就靠“气”撑着。现在国家富了,“钢”多了,可那股气不能丢。就像我们平时过日子,遇到点难事,比如工作上有坎儿、生活里有麻烦,不能光想着“条件不够” 就退缩,得学学志愿军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踏踏实实去解决。小到个人把日子过好,大到国家往前发展,都得有这股“气”敢于面对挑战,愿意踏实付出,这样才能越来越强。
现在再看抗美援朝的故事,不再只是觉得悲壮,更多的是明白这份精神有多珍贵。“钢少气多”的胜利,赢在精神,“钢多气更盛”的今天,强在精神的传承。这股敢于亮剑、保家卫国的昂扬之气,不是只存在于历史里,而是藏在每个普通人的坚守里、藏在国家发展的每一步里。作为新时代的人,我们接过这份精神,不用像当年那样上战场,而是在自己的日子里,有担当、肯奋斗,把这份“气”融进日常,让日子越过越红火,让国家越来越强盛,这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这份精神最好的传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