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歌词,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军的缴获能力。
解放战争时,国民党最高指挥者有着“运输大队长”之称号,到抗美援朝,我军也缴获了一定数量的美军装备。
那么问题来了,当朝鲜战场平静之后,这些被缴获的美式武器去向又如何呢?说起来有意思,一部分还接着用于打美国人了。
![]()
一、志愿军缴获了多少美械?
前两次战役,志愿军都取得了斐然的胜利,所获颇丰。像第一次战役爆发首日的两水洞、丰下洞战斗,40军以1个多团兵力歼灭敌1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中队,缴获各类枪械163支/挺、炮12门、汽车38辆。
这打得是南朝鲜军,云山之战对阵美军缴获就更多了,39军事后清点,共有飞机4架、坦克28辆、汽车176辆、各种炮119门及大批枪支弹药和作战物资。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也掌握着主动权,38军堵死三所里、龙源里,逼得美军抛下重武器逃命,遗留下来的装备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头。
事后38军清点,不说击毁,单是缴获就有坦克14辆,大炮200余门,汽车300余辆,各类枪械4273支/挺。很多高级将领都感叹,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壮观的场景。
同样的第二次战役,东线27军在新兴里之战亦缴获各种炮266门、各类枪械2445支/挺、坦克11辆、汽车184辆。也是很可喜的成绩。
![]()
战场之上,只要合适的武器都会及时运用,因此当初不乏志愿军拿着美式武器追着美军跑的画面。
不过客观来说,在美军换帅后的三次战役后,志愿军就很难再大量歼敌,李奇微总结出的“礼拜攻势”,让其打防守反击,志愿军就难以大量缴获。
即便取得暂时性胜利,在美军的狂轰滥炸下,重装备也无法抢运出来,只能眼睁睁看着被摧毁。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就到了阵地战阶段,此时情况又发生巨大变化。
当我方防守,“联合国军”多依赖重武器远程攻击,到步兵冲上来的阶段,志愿军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将其逼退,如此就很难缴获到武器。若是阵地失守,那更不可能有什么缴获。
阵地战那是血肉磨坊,双方硬碰硬,很难出现溃败后的追逐战,因此往往是伤亡增大、武器装备损坏加剧、缴获效率变低。
![]()
举个最直观的例子,1951年10月的金城以南地区防御战斗,67军与敌血战10天最终撤出阵地,上报的歼敌人数是2.3万余人。但缴获呢?
仅为各类枪械573支/挺、火箭筒2具、60炮2门,这比起运动战阶段可差远了,也侧面印证了阵地战的惨烈程度。敌火力覆盖之下,武器损耗太大,且根本没机会打扫战场、转运后方。
所以虽然阵地战比运动战的时间要长几倍,但两个阶段的缴获数量却相差不多。
据《抗美援朝战争史》统计,运动战共计缴获各类枪械45252支/挺、各种炮3133门、坦克187辆、装甲车50辆、飞机10架、汽车4954辆。
阵地战共计缴获各类枪械74458支/挺、各种炮3188门、坦克197辆、装甲车96辆、飞机1架、汽车4285辆。除了枪支比较明显外,其他并无多少差距。
![]()
二、缴获的美械去向如何?
最开始志愿军武器匮乏,有不少装备是捡到啥用啥,属于无奈之举。但这种高烈度战争不是光靠缴获就能支撑的,别的不说,弹药必然会难以供应。
解放战争时期黄百韬就觉得按照自身情况来讲,美械还不如日械,如后继无力,再好的装备也是废铁。
放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是一样,没有保障的话,缴获的美式装备反而带来的是风险,还可能打乱整体的供应计划。
所以在苏联大量援助我国之后,志愿军就很少再使用美械,缴获战利品大多转运回国研究、应急,或以待他日所需。这个“他日”,时间也没过去太久。
据少奇同志之子刘源回忆,1951年9月,胡志明多次申请援助,少奇便让驻越代表罗贵波兼军事顾问团的工作,全力配合韦国清一起帮助越南组建正规军。
![]()
想走上正轨,那武器自然是第一步。正好当时中央已决定以后我们全换苏械或者自己生产的装备,缴获的美式装备就有了一个处理渠道。
陈赓和彭总联合署名请示,少奇同志随即与毛、周、朱等领导人召开会议商讨,最终决定将朝鲜战场缴获的武器大部分都赠予越南。
同时,负责直接援越的韦国清也接到了命令,他利用这批装备,在中越边境抓紧整编训练越南的几个师,让其焕然一新,很快他们就回到越南去战斗了。
也就是说,美国人的装备,转了一圈先去打了法国,等后来美国入侵越南时,有一部分还能使用的美式装备又招呼在美军头上,也是很有意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