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联军杀向齐国,眼看灭国在即——突然,真正的猎人露出了微笑”|战国最大阳谋:谁才是最后赢家!
公元前284年,东方大地风云突变。
一支由五国组成的超级联军,如黑云压城,直扑齐国都城临淄——
燕、秦、赵、魏、韩,五大强国联手出兵,|
![]()
目标只有一个:把齐国从地图上抹掉!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复仇之战”:
燕昭王为报当年齐宣王破燕之仇,散尽家财招贤纳士,终于等到这一天。
主将乐毅,更是率军连下七十余城,齐湣王仓皇出逃,最终被活活抽筋挂屋檐……惨烈至极。
所有人都以为——
燕国是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
但如果你把镜头拉远,穿透硝烟,俯瞰整个战国版图,
你会发现:
燕国拼尽全力,只为报仇;
齐国被打残,十年难翻身;
而真正笑到最后的——
是那个从头到尾都没怎么出力的国家:秦国。
没错,黄雀,一直在后。
让我们回到事件起点,拆解这场“精心设计的棋局”。
第一步:制造仇恨
齐国曾在十年前趁燕国内乱,攻破蓟城,烧毁宗庙,掠走珍宝。
这一战,让燕昭王刻骨铭心:“不灭齐,誓不为人!”
![]()
而秦国呢?默默递刀——
派张仪、魏冉不断鼓动齐国膨胀:“您是东方霸主啊!该称帝了!”
齐湣王一听,真就自封“东帝”,四面树敌。
第二步:挑拨离间
齐国野心暴露,赵、魏、韩全慌了:“这家伙要统一东方?”
秦国立刻站出来:“兄弟们,咱们联合吧,一起制衡齐国!”
于是,一个反齐联盟悄然成型。
第三步:借刀杀人
秦国出兵了吗?出了,但不多。
主力是谁?是燕国的乐毅军团。
燕国倾全国之力参战,死伤无数,才换来一场“辉煌胜利”。
而秦国呢?趁机拿下齐国西部几座空城,顺手牵羊。
第四步:坐收渔利
当乐毅围困莒城和即墨五年未克时,
秦国早已悄悄调整战略:
齐国被打残,不再构成威胁;
燕国耗尽国力,从此一蹶不振;
其他三晋国家也元气大伤……
结果是什么?
东方两大强国——齐与燕,双双退出争霸舞台。
![]()
而谁成了唯一超然的存在?
西边的秦国,正冷眼旁观,磨刀霍霍。
这就是典型的“黄雀在后”局。
不是靠武力最强,而是靠布局最深。
秦国根本没有想灭齐,它只想——
让别人打,自己捡便宜。
更讽刺的是,这场大战之后:
齐国虽侥幸复国(靠田单火牛阵),但再无争霸之力;
燕国因功高震主,乐毅被猜忌,被迫投奔赵国;
秦国则继续推行“远交近攻”,一步步蚕食六国。
直到一百年后,嬴政一声令下,
六国尽归秦土。
而那时,已无人记得——
当年那场轰动天下的“五国伐齐”,
其实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五国伐齐后,齐国仅剩莒和即墨两城,几乎亡国;
乐毅攻齐五年不下,实为留余地,欲以仁德收服人心,却被燕惠王怀疑叛变;
秦国在此战中获得的战略利益,远超战场斩获——它成功将“众强互斗”模式常态化;
司马迁评:“诸侯莫能与之争”,实始于五国伐齐之后。
我们总以为战争的赢家是冲锋陷阵的那个,
可真正的高手,从不上前线。
他给你仇恨,给你盟友,给你胜利的幻觉,
然后看着你耗尽力气,倒在终点前。
当燕军高呼凯旋时,咸阳宫中的秦王,
正轻轻放下竹简,说了一句:
“下一个,轮到谁了?”
#五国伐齐 #黄雀在后 #战国权谋 #乐毅伐齐 #秦国崛起 #历史悬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