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深度阅读;慢下来,更精彩——
说英国是最老奸巨猾的国家之一,并非指它每战必胜、每计必成,而是指它在数百年里反复展现了一种“以有限资源换取最大收益”的精巧算法:把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工具拧成一股绳,用最小的直接成本撬动最大的长期红利。
01
为什么清朝在1840年后共签订1175件不平等条约、契约、协约和合约等,却屹立70多年才轰然倒塌?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大英在“帮”满清,大英这个国家你可以说他坏,你可以说他不是好人,但绝不能说他政治手腕不行。
论起政治手腕,那个年代的大英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1840年至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对于大英来说,这场战争完全就是个面子仗,你大清欺负了在广州的英国人,所以我要报复。
![]()
后来战争之所以点到为止,那不是大英有多善良。主要是那几年大英殖民印度的战争到了关键时候,侵略阿富汗的战争也正如火如荼,实在是抽不出兵力与满清打国战。
不过,来都来了,大英当然要试一下满清的成色,然后就有了广州人民的三元里抗英斗争,这次反抗虽然只杀了5人、23人受伤,却依旧给大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国人民要比印度难拿捏多了。
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印度搞定了,阿富汗战争暂时平息了,克里米亚战争也把沙俄摆平了。这次大英就和满清玩真的,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带着妃子大臣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此次战败是近代史上外国军队第一次攻占中国首都,甲午战争日军连北京的边都没碰到,就向满清政府要了两亿两白银赔款,并割让了辽东半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
英法联军如此显赫的胜利,完全可以狮子大开口,要割地要赔款,清政府还不敢不给,但大英的最终要求是让清政府赔款800万军费,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法国的要求也差不多,同样是让清政府赔款800万军费,开天津为商埠,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
实事求是的讲,和后来那些动不动就要命的不平等条约相比,这些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程度其实轻很多,这是不是因为大英心地善良?当然不是,大英只不过是发现了更赚钱的门道而已。
首先,活跃于长江流域的太平天国运动,大英是全程目睹了的。以中国农民的强悍战斗力,来多少外国侵略者都是非死即伤,大英根本不可能像殖民印度一样殖民中国,因此只能选择与清政府合作,“借师助剿”,然后共同赚钱。
![]()
其次,中国是一个拥有近5亿人口的大市场,上千年的东西方不平等贸易,让中国本土积累了天量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想把这些钱赚走,光靠鸦片肯定是不行的,鸦片贸易从来都是捞偏门,不是长久之道。
光靠赔款肯定也是不行的,赔款是一次性的,今天有了明天就没了,真正能够赚大钱的是让清政府开放贸易,开放市场,让中国人都买上洋货,只要洋货在中华大地畅通无阻了,中国人积累了几千年的黄金白银就会哗哗的往外流。
可开放贸易对满清政府有什么好处?大英又出主意了,我帮你建设海关,只要是外国货来海关就要收税。你放心,我绝对公正公道,童叟无欺,哪怕是英国商人来,我也照样收他的税,一个子都不能少。
这些税钱全部上交给你们清政府,你们的财政不就宽裕了,有了钱还怕维持不了统治。你再想想,如果没有我大英帮忙,单靠你满清自己,你有能力把那些鬼佬的钱都收上来吗?
即便收了能上交给北京,搞不好那些贪官污吏直接私下就分了。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满清政府还有啥可说的,只能直接含着泪喊大英爸爸了。
1861年6月30日,英国人赫德正式署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月薪820白银,此后他执掌这个位置长达48年,直到1908年去世。在赫德的操持下,1861年海关税收为496万两,到1887年海关税收达到了2,000万两,占清廷财政收入的24.35%。
![]()
就这样,关税成了晚清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源。一有风吹草动需要用钱的时候,晚清政府就会拿着未来的关税做抵押,向外国银行借款,由此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危机。大英1860年还跟满清打得你死我活的,到1861年就成了满清最坚定的盟友,联手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此后半个世纪,大英与满清都保持了总体良好的外交关系,即便八国联军侵华,大英也不是主要角色。
整个中国近代史抢中国土地最多的是沙俄,杀中国人民最多的是日本,把中国财富放血最多的是大英,可你看今天的舆论场,对俄国、日本恨之入骨的不知道有多少,你见过几个对大英恨之入骨的?
甚至现在还有一种舆论说,大英对中国的侵略是帮助中国走向现代化,是对中国人民有好处的,如此颠倒黑白的政治手腕,谁人不服?
02
搞政治,西方最有能耐的是英国,只有他可以和咱们一较高下而不落下风。与英国的老道相比,美国都属于是愣头青出招,一点章法都没有,老美能有今天的地位,夸张一点说就是全凭力大砖飞。
最能体现中美英三家政治水平的,就是1949年围绕香港问题的较量。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打过长江,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土崩瓦解。
进军过程中,中共中央最关注的并不是蒋介石集团的负隅顽抗,而是美英等西方大国会不会以武力阻止解放军,介入中国内战。
当时最有理由干涉的是美国,原因也很简单,蒋介石打内战就是他扶持的,要是真丢了大陆,美国之前的天量援助就全部打了水漂,最没有理由干涉的是英国。
大英在二战中损失太大,原来的殖民地基本造反了,根本没有精力再来干涉中国。然而现实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最应该干涉的美国好像脑死亡了一样,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反应。
待到蒋介石败退台湾,等新中国都成立了,美国政府才发了几项不痛不痒的声明。而不应该干涉的英国,反而用武力直接介入,紫石英号驱逐舰炮击我军,我军强力反击,双方都损失惨重。
![]()
事件爆发之后,远在伦敦的英国政府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态度极其强硬,以各种手段逼迫解放军道歉并赔偿损失。如果解放军不照做,丘吉尔甚至叫嚣要派两艘航空母舰到中国来,以表示大英帝国的尊严不能侵犯。
面对英国的嚣张,中共不可能让步,你强硬是吧?我就比你更强硬。解放军几次发表声明,对以丘吉尔为代表的英国政府冷嘲热讽,双方关系搞得非常紧张。
当时的苏联美国都以为中英马上就要大干一场,远东局势即将出现重大变化,可事情接下来的走向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中英表面虽然闹得凶,但都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紫石英号只是一个由头而已,双方都想通过这个事达到其他的政治目的。
英国考虑的是香港问题,英国担心解放军会趁机解放香港,必须提前试探一下中共的立场,看香港问题有没有谈的可能。
中共考虑的是打破西方封锁问题,新中国虽然选择一边倒倒向苏联,但主观上并不想彻底搞坏与西方的关系,如果能够争取到英国的支持,对于新中国打破西方的外交封锁是大有帮助的。
大家知道紫石英号是怎样躲过层层封锁,跑出长江的?紫石英号长期滞留搁浅,早就没有燃料了,没有燃料的军舰别说跑出长江了,他连开都开不动,是中央下令主动给紫石英号提供了一些油料,这才让他偷偷逃走了。
我党不希望这件事影响到中英建立外交联系,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让紫石英号偷偷跑掉,这样双方都好下台。搞政治既要讲原则,也要讲谋略。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锋直指深圳河,四野将士们摩拳擦掌,就等中央一声令下,彻底收回香港。港英当局顿时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武装力量是绝对挡不住解放军的,只能向伦敦紧急求援,伦敦方面也没有办法,他根本吓不住新中国,只能干等着事态发展。
![]()
就在这关键时刻,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停止进攻,并由外交部放出风声,只要港英当局答应三项条件,香港就可以暂不收回。即不能把香港用于反对新中国的军事基地,不允许香港进行破坏新中国威信的活动,在香港的中国人必须得到保护。
很明显这三项条件并不是冲着港英当局去的,港英当局答不答应根本就无所谓,新中国真正在乎的是伦敦的态度,我已经对你释放出善意了,你该如何回应?
英国也是千年的老狐狸了,他马上就捕捉到了新中国发出的信息,立即投桃报李。1950年1月6日,英国承认新中国,并同时解除与蒋介石政府的外交关系。
在西方大国中,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虽然后来的建交谈判历经波折,但意义依旧非常重大。不仅如此,此后的朝鲜战争中,英国也起到了牵制美国的重要作用。
英国人说不要打朝鲜战争,和中国结成死仇没有意义,苏联现在可一枪都没开;美国人说不对,我们要保卫自由世界,英国人说把韩国、台湾、琉球让给中国人算了,得到了这些,中国人就会主动与苏联翻脸。
美国人说,大英你又背叛盟友?这也难怪,你们英国人背叛盟友不是一次两次了。英国人说不要听麦克阿瑟胡说八道,不能武力攻击中国本土,更不能对中国本土使用核武器。如果美国要一意孤行,英国坚决反对。
别说,英国人的建议,美国人这次还真听进去了,转身就把嚷嚷着要把战火烧到中国东北的麦克阿瑟撸了。
实事求是的讲,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在建国初期,英国在外交上确实是帮助了新中国的,如果美国当时不那么意气用事,选择听取英国的建议,手腕再圆滑一点,中美关系很可能就不会走到那么糟糕的地步。
![]()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西方全面封锁新中国,香港就成了大陆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渠道。像东南亚的橡胶化工,志愿军急需的盘尼西林和青霉素都是通过香港这个渠道报道的,现在大家所津津乐道的霍英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对这一切,港英当局是心知肚明,可他们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整个西方都对新中国谈虎色变,恨不得断绝所有往来,唯有英国一边骂着新中国,一边和新中国做着生意。
而新中国一边喊着英国是美帝国主义的狗腿子,一边又通过香港和西方做生意,所以说中英两国的政治谋略够美国人至少再学100年。
03
大英这个国家吧,不是天生多强,而是天生多精。
你要是把近现代史看成一场全球级的德州扑克,那英国绝对不是牌最大那家,但从来是玩得最好的那家。
大航海时代之前,欧洲列强都还在陆地上互殴,大英靠着海峡天堑,基本上谁也懒得打它,可一旦大航海把全球都拉进来,英国就发现自己这个岛的地理位置,刚好是全球贸易的关键节点——往西是新大陆,往东是欧亚大陆,往南是非洲黄金海岸。
别人是被时代推着走,英国是第一个主动适应时代的——抢海权,抢贸易线,抢殖民地。
这不是蛮干,背后是一整套“全球视野+精算能力”的思维方式。
![]()
七年战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普鲁士在欧洲打生打死,英国一边给钱一边把法国海外殖民地全端了,打完一算账,普鲁士保住了国土,英国成了全球霸主。
拿破仑时代也是,法国陆军横扫欧洲大陆,英国海军锁死海峡,最后滑铁卢决战,英国连正面硬刚都没怎么上,全靠盟友把拿破仑耗死,自己捡个世界霸权。
这种只下注关键局,打完收大头的手法,从那时候开始,英国就玩明白了。
最绝的其实是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最开始绥靖政策玩得比谁都狠,希特勒一看没人管,直接开打。等德国真威胁到英国本土了,英国二话不说把丘吉尔请出来,绥靖政策一脚踢开,跟美国站一队,这个队一站,就是赢的那队。
二战赢了之后,英国虽然把全球霸主的位置交给了美国,但你发现没有?交得特别体面,特别顺,甚至还能持续影响美国政策。
冷战刚开始,还是丘吉尔跑到美国演讲,直接定调东西方对抗格局,这种战略设计和影响力,放全球独一份。
到了2022年俄乌战争,更是把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普京刚开打,德国法国还在打电话“劝和”,美国还在犹豫要不要直接下场,英国首相约翰逊第一个打电话给泽连斯基:“顶住,援助马上到。”
整个西方援乌的第一枪,是英国打响的。你以为他是正义感爆棚?他是算得比谁都清楚——只要把俄罗斯拖死在乌克兰,美国就必须把战略重心留在欧洲,亚太对中国的压力立马就小一半。
海湾战争也一样,萨达姆进了科威特,美国还犹豫呢,是撒切尔夫人直接飞到华盛顿,把老布什摁在椅子上,劈头盖脸就是一句:“乔治,他们不会就这么走的。”
![]()
然后英国全力支持,连战后伊拉克重建的合同,都提前跟美国分好了。最牛的是,这种“关键时刻站对队,战后大分红”的操作,英国玩了几百年,没失手过。
哪怕现在国力下去了,每次重大博弈,它还能站在赢家那边,而且不是被拉上去的,是主动选过去的。
所以你说英国是不是永远对?其实不是。英国犯过不少错,也干过不少糊涂事。
可它有一个全世界独一份的本事——它永远知道下一轮赌局,谁最可能赢,然后第一时间站过去,毕竟脸皮没有金子值钱。
别小看这种本事,历史上那些硬刚到底的强国,最后大多死在路上了。英国这种能屈能伸、见风使舵的,一直活得很好。
这事儿挺值得学的,毕竟谁都喜欢赢,关键是怎么赢,英国早就教科书级给你演过了。
尾 记
英国式谋略的精髓不在于“赢一次”,而在于“每次倒下都能把垫子垫厚一点”:它用海峡做护城河,用结盟当杠杆,用金融续命,用文化留痕。
世界霸权易手,它却能把“失败”拆成若干笔长期收益,继续坐在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收租。这份把“退场”也变成“投资”的本事,正是其被称为最有谋略国家之一的根本原因。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加个关注让我知道您在看~
- 后续更加精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