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阿姨今年已经65岁了,退休以后最惬意的事情,就是午饭后搬个小躺椅,在阳台上闭目小憩一会儿。邻居孙大妈每次看到都忍不住劝:“张阿姨,饭后别躺着,这样容易长胖、还伤胃!”
可张阿姨不以为然:“我习惯了几十年,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呢!”其实,像张阿姨这样“饭后就想躺一会儿”的人并不少。这种习惯到底是慢性病的“催化剂”,还是给身体放松的小妙招?
![]()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早已成为多数长辈心中的“真理”,可真正科学的答案,或许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躺着,真的比饭后散步危险吗?还是,我们被老旧观念束缚了太久?
是该打破旧认知的时候了。事实上,“吃完饭就不能躺”,这个说法,有些过于绝对。
最新的医学研究表明,饭后适当地躺卧,不但不会直接导致肥胖,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身体还有两大好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那么,这两个“神奇”的益处是什么?又有哪些人确实需要注意饭后不要立刻平躺?背后的科学原理又是什么?
许多人担心,躺着容易让食物在胃里停留太久,影响消化、容易长胖,还会引起“胃酸倒流”。但其实,人的胃是一台强力搅拌机,而不是靠重力被动“输送食物”的管道。
不管站着还是坐着、甚至是躺着,胃都会有规律地蠕动,把食物搅拌均匀,通过幽门一点点送到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
这一过程,是人体自有的生理机制,并不会因为短时间休息、斜躺,就让食物“卡在胃里出不去”。
有些人担心躺着会让脂肪更容易吸收,其实肥胖的真正原因在于日常总热量摄入与消耗失衡,短暂的饭后休息,并不会让热量突然就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
![]()
相关研究指出,即使是每天午饭后小憩20-30分钟,在饮食和运动习惯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仅不影响体重,还可能带来另一些健康好处。
当然,有特殊健康问题的人群,例如经常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反酸、烧心)的人、术后恢复期患者、高血脂人群等,饭后立即躺下还是不太合适,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第一、有助于副交感神经活跃,促进消化吸收
人体的副交感神经在饭后会“接管”主导地位——这也是医学上说的“休息—消化模式”。只有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血液才会更多地供应到胃肠道,有力支持食物的充分分解与吸收。
![]()
如果饭后立即剧烈活动,反而容易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问题。适当躺卧或靠坐,让身体得到放松,能明显减轻肠胃负担,对一些消化功能较弱的老年人更为友好。
明代《本草纲目》也说过:“食后宜缓,动则气散。”现代研究佐证这种传统的智慧:轻松休息能减少肠胃蠕动紊乱,降低消化道压力。
第二、帮助平稳血糖,减少胰岛素波动
刚刚吃完饭时,血糖会迅速升高。如果此时剧烈活动,或由于紧张压力,容易引发血糖大幅波动,这对糖尿病或血糖调控不佳的人群尤其不利。
短时间(通常建议二十分钟以内)的小憩,有利于胰岛素的平稳分泌,帮助身体顺利“搬运”和消耗葡萄糖,防止血糖反应过剧。
![]()
2021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曾发表研究,指出饭后短暂休息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波动,改善代谢健康,而长期过度紧张或过度运动,则可能带来相反的负面影响。
虽然饭后小憩对绝大多数健康人来说有益,但不是谁都适合。尤其注意下列情况:
胃食管反流或经常反酸烧心的人。饭后立即平卧,会让胃酸更容易上行,加重不适。建议饭后至少半小时再躺。
高血脂患者。部分人如果饮食过油腻,饭后立刻平卧容易引起消化道负担,建议适当休息后以半斜位小憩为宜。
长期便秘者。饭后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排便,坐卧时间太长反而可能让肠道“偷懒”。
![]()
如何“正确地”饭后休息?
斜躺优于完全平卧。沙发、靠椅的30-45度半斜位,既能让身体放松,也能减少胃食管反流风险。
时间把握在15-30分钟。切忌饭后立刻长时间酣睡,以免增加胃部负担。
结束小憩后再安排适度活动,比如慢步散步、整理房间等,比立即剧烈运动更科学。
避免饭后即刻进行高负荷的脑力或体力劳动,给肠胃留足消化时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