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和孙皓都是亡国的君主,一个投降后得了安乐公的名号,有一万户的食邑,一百个奴婢伺候,另一个只捞了个归命侯,连子孙都被抓去给晋朝当侍卫,同样向司马家低头,日子却差得远,这差别里头,藏着魏晋两代人心里对汉朝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念想。
![]()
曹丕代汉,封刘协为山阳公,让他接着用汉朝的年号,照旧祭祖,刘禅降魏,司马昭以曹奂的名义下诏,说他守得住正道,还夸他像豹子换毛一样改过自新,孙皓投降的诏书就简短几句话,只讲他走投无路才归顺,连皇帝的名号都没提,刘禅封的是公爵,能立宗庙,孙皓只得了归命侯,拿点田地,连郎中这样的官职都比汉朝时低了两级。
![]()
曹魏和晋朝对刘禅和孙皓的态度不同,不是因为看重刘禅这个人,刘禅在位时本事不大,孙皓虽然狠辣,但能看事会决断,按理说该压的是刘禅,可关键在刘备自称是汉室后人,曹魏和司马家从没否认过这点,刘备立的“汉”这个名号,两朝都认了,诸葛亮也一直被叫大汉丞相,陈寿写《三国志》,开头就点明刘备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对孙权却直呼其名,没加任何头衔。
![]()
这种区别一直延续到死后,刘禅还能保留宗庙,孙吴的象征却被彻底抹去,司马家虽然夺了曹魏的天下,却还得靠着汉室的名分来站稳脚跟,封刘家当公爵,沿用汉的名号,不过是想让人觉得他们接的是汉的班,而孙权作为被视作僭越的首领,他的后代只能当被踩在脚下的囚徒。
![]()
两份受降诏书用词不同,显出魏晋当权者对汉室残余名分的利用,刘禅叫安乐,孙皓称归命,都是政治算计的结果,也是正统说法里的一笔,司马家借着汉室的名头接过权力,可他们没料到,这种对虚名的死抓,最终让晋朝成了最混乱、最黑暗的王朝。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