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秋季的深入,一股罕见的寒潮提前席卷我国北方多地。据中央气象台监测,9月中旬以来,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已出现大范围降雪,其中阿勒泰地区积雪深度突破20厘米,较往年同期偏早近一个月。这场突如其来的"九月雪"引发了公众对今冬气候的广泛猜测:2025-2026年冬季是否会迎来极端严寒?气候专家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后指出,今年冬季可能面临"前冬暖后冬冷"的复杂局面,需警惕阶段性极端寒潮事件。
![]()
**一、异常降雪背后的气候信号**
9月16-18日,强冷空气自西伯利亚南下,导致新疆塔城、阿勒泰等地气温骤降10-15℃,伴随暴雪天气。气象数据显示,此次降雪范围之广、时间之早近十年罕见。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周兵分析,这主要与三个方面因素相关:首先,北极海冰今年夏季消融量创历史第三低,导致极地冷涡不稳定;其次,赤道中东太平洋已形成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其冷水相位将持续发展;最后,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增强了冬季风的潜在强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气象局9月发布的《冬季气候趋势预测》显示,拉尼娜现象有75%概率持续至明年春季。历史数据表明,在拉尼娜年,我国冬季偏冷概率达70%,尤其是华南地区可能出现更显著的降温。但专家同时强调,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系统复杂性增加,今冬可能呈现"冷暖震荡"特征。
**二、冬季气候预测的关键变量**
1. **海洋温度异常**:当前热带太平洋Nino3.4区海温偏低1.5℃,达到拉尼娜事件标准。美国NOAA气候模型预测,这一现象将在12月达到峰值。历史上类似年份(如2008、2011、2022年),我国中东部曾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
![]()
2. **北极涛动指数**:该指数若持续负相位,将导致极地冷空气频繁南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新模拟显示,今年12月至明年1月,北极涛动可能转为明显负值,这将显著增加寒潮爆发风险。
3. **积雪反馈机制**:欧亚大陆9月积雪范围较常年偏大15%,早期积雪通过反照率效应可能进一步加剧大陆冷却。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已监测到近40年来最早的永久冻土形成记录。
**三、区域差异化影响预测**
基于多模式集合分析,气候专家给出分区域预测:
- **东北地区**:可能面临"冷冬"(气温偏低1-2℃),12月至1月降雪量或超常年30%,需防范类似2022年11月的暴雪事件。
- **华北平原**:气温接近常年但波动大,可能出现"断崖式降温",北京等城市1月极端低温可能突破-20℃。
- **长江流域**:雨雪量偏多,湖南、湖北等地需预防2008年式冻雨灾害重现。
- **华南地区**:拉尼娜年典型特征将显现,冬季平均气温可能偏低0.5-1℃,但寒潮影响时间较短。
![]()
**四、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新特征**
尽管传统气候指标指向冷冬,但全球变暖正在改变极端天气的表现形式。国家气候中心指出三个新趋势:
1. **寒潮强度增强但持续时间缩短**:近十年数据显示,单次寒潮过程最大降温幅度增加2-3℃,但影响天数减少1-2天。
2. **雨雪相态转换复杂化**:华北地区-5℃至0℃的"临界温度"出现频率增高,导致冻雨、冰粒等混合降水增多,对交通影响加剧。
3. **极端冷暖快速切换**:超级计算机模拟表明,今冬可能出现"一周过四季"的剧烈温度波动,如2024年1月郑州出现的24小时内降温16℃后又回升12℃的极端案例。
![]()
**五、应对建议与科学防范**
面对可能出现的复杂冬季天气,应急管理部联合多部门提出分级应对策略:
1. **能源保障**:建议北方城市提前15天启动供暖系统调试,电网企业需完成2000余座变电站防冰闪改造。内蒙古、新疆等牧区要确保饲草储备达正常年景120%以上。
2. **交通预案**:交通运输部已部署3.5万台除雪设备,重点加强秦岭、大别山等易结冰路段的监测。建议公众冬季长途出行前关注"交通气象融合预警平台"实时信息。
3. **农业防护**:农业农村部发布《冬小麦抗寒技术指南》,推荐采用"深松蓄墒+喷施防冻剂"组合措施。设施农业需提前加固棚体,应对可能出现的10级以上大风。
4. **健康防护**:中国疾控中心提醒,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人群应建立"温度应激预案",寒潮来袭时避免晨间户外活动,室内外温差建议控制在15℃以内。
![]()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预测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中国气象局将每月更新气候趋势滚动预报,建议公众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APP获取权威信息。气候学家王遵娅特别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既不能简单以一次早雪判断整个冬季趋势,也不应忽视极端天气频发的新常态。科学防范的关键在于提高气候韧性,建立'平急结合'的应对体系。"
随着10月下旬大气环流调整的逐步明朗,冬季气候预测准确率将显著提升。专家建议,普通家庭可参照"30-15-3"原则做好物资储备:即30天基础生活物资、15天应急药品、3天防寒保暖特殊装备。这个冬天,或许我们将再次见证气候系统的复杂性与人类应对智慧的博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