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十二,民间素有“雨雪多不多,就看九月十二”的农谚。这一天的天气状况,常被视作预测冬季降水多寡的重要依据。2025年的九月十二恰逢公历11月1日,全国多地迎来显著降温与降水天气,引发人们对今冬是否会出现极端降雪的广泛讨论。
农谚背后的气象逻辑
农谚“九月十二阴,冬里雪花堆到门”并非无稽之谈。气象专家指出,农历九月正值大气环流调整期,此时冷空气活动频繁与否,往往预示着冬季冷涡系统的强度。若九月十二前后出现持续性阴雨天气,通常意味着西伯利亚高压提前增强,南下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更活跃,为冬季强降雪埋下伏笔。今年九月十二,受拉尼娜现象残余影响,我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阴雨,华北、黄淮等地气温较常年偏低2-4℃,这与2018年冬季暴雪前的天气特征高度相似。
![]()
今冬气候预测的多重信号
结合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今冬气候呈现三大关键特征:
1. **拉尼娜持续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状态虽减弱,但仍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冷空气南下频率增加。历史统计显示,拉尼娜年我国出现区域性寒潮的概率高达70%。
2. **积雪异常信号**:10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偏多15%,欧亚大陆北部积雪亦显著增加。中国科学院研究表明,秋季高原积雪每增加10%,次年1-2月长江中下游降雪量可能提升20%。
3. **北极涛动负相位**:当前北极极涡呈现分裂状态,易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2008年南方雪灾前夕,同样观测到类似的环流配置。
![]()
区域降雪风险分析
- **东北地区**:受日本海暖湿气流加持,黑龙江、吉林可能出现“冷流雪”叠加系统性降雪,局地积雪或突破50厘米,需防范2007年牡丹江雪灾级别的极端事件。
- **华北平原**:京津冀一带降雪量预计较常年偏多3-5成,但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导致降雪相态复杂化,出现雨夹雪或冻雨。
- **长江流域**: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北抬,可能再现2018年合肥单日30厘米暴雪的极端情况,但概率不足30%。
![]()
历史对照与防灾启示
翻阅地方志可见,1915年、1954年等大雪灾年前夕,均出现“九月十二连阴雨”的记载。现代防灾体系虽已大幅进步,但2020年内蒙古通辽“11·7”特大暴雪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亿元,暴露出中小城市应急短板。建议重点加强:
- 北方农村老旧房屋承重检测
- 电网覆冰预警系统升级
- 跨区域除雪装备调度预案
### 科学认知农谚的现代意义
中国气象局公共服务中心强调,农谚是古人经验智慧的结晶,但现代预测需依赖数值模型。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最新季节性预报显示,今冬我国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格局,但降雪具体分布仍存变数。公众可通过“天气雷达实时监测”等数字化工具,获取比农谚更精准的短临预警。
在这个气候多变的时代,九月十二的阴雨或许真是冬雪的前奏,但唯有科学与传统相结合,方能从容应对银装素裹的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