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年医院上线“AI小相医生”,官方数据诊断吻合率95%,预问诊到缴费全程不到10分钟。
![]()
网友却炸锅:万一误诊谁担责?不会扫码的爸妈会不会被拒之门外?#老了会被AI救还是坑#冲上热搜。
读懂这台“电子医生”,或许就是读懂自己30年后的看病命。
![]()
六分钟看完病
“AI小相医生”嵌进北京老年医院公众号,扫码后先语音聊症状,自动填既往史、用药史,随后推送给诊室。
真人医生只需核对关键信息,平均接诊时间从20分钟缩到6分钟。退休医生刘晶仙体验后说:“比老大夫问得还细,连平时吃几种盐都记录。”
系统背后接的是大模型,把《老年医学》教材和20万份病例拆成问答对,患者随口一句“走两步就喘”,AI立刻弹出心肺功能、下肢水肿、用药关联等提示,医生点开就能深度追问。
![]()
实际流程像点外卖:手机选择“我看病”,AI语音弹出“请问哪里不舒服”,老人用家常话回答“胸口闷、睡不平”,系统先识别关键词,再追问“闷多久、像石头压还是针刺、有没有出汗”。
回答同时被转成文字,自动匹配既往冠心病、高血压记录,生成结构化预问诊单。
病人进诊室,医生屏幕已显示“可疑心功能不全,建议NT-proBNP、心电图”,现场只需补充听诊和体检,大幅节省来回问答时间。
对腿脚不便的老人,少坐十分钟就少一分疲惫,也降低陪诊子女的请假时长。医院统计,上线首月,日门诊量提升18%,患者满意度上涨20个百分点。
医生方面,原本加班写病历到夜晚八点的场景减少,门诊楼熄灯时间提前了整整一小时。
![]()
0.1秒发现病灶
超声检查最怕“扫漏”。
院内超声AI装上“图灵大脑”,探头在颈动脉划过的同时,屏幕0.1秒标出斑块位置并给出直径数据,准确率与资深超声科医师基本一致。
此前体检常出现“这里好像有阴影,回去观察吧”,患者提心吊胆几个月后复查才发现是早期狭窄。
AI把模糊描述换成确定坐标,主任医师王媛坦言:“就像开车加了倒车影像,还是带标尺的那种。”
AI系统训练素材来自医院七年间三万余例颈动脉超声图像,由两位高年资医师双盲标注,再交给深度学习模型反复迭代。
![]()
上线前做了两千例随机对照,AI识别敏感性与 specificity 均高于住院医师平均水平。
实际检查中,探头获取的动态影像被实时分割,血管壁、血流、斑块分别以彩色轮廓显示,同步给出狭窄率百分比。
发现中度以上狭窄,系统立即语音提醒“注意斑块脱落风险”,并自动弹出抗血小板、他汀治疗建议模板,医生确认即可写入报告。
对高龄且合并多种慢病的老人们,早期发现颈动脉狭窄可把卒中风险降低一半以上,也能为后续心脏介入、麻醉评估提供直观依据。
AI还能统计同一病人历年斑块体积变化,生成趋势曲线,让“血管年龄”可视化,老人看一眼屏幕就懂“比去年胖了一圈”,更愿意遵医嘱调整饮食。
![]()
病历自己写自己
写病历曾是医生最头大的体力活。
新上线的智能病历系统把模板生成、内容优化、质控审核打包完成:语音输入关键词,AI自动整理成标准格式,连标点都按《病历书写规范》排好。
过去写一份入院记录要40分钟,现在点两次鼠标即可打印。省下来的时间被医院重新排班,主任医师每天多留1小时给慢病讲解,患者不用再冲刺式提问。
系统后台内置老年科常见疾病逻辑: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骨质疏松等模板随取随用。
![]()
医生口述“患者今日头晕,血压160/90”,AI自动扩展为“主诉:头晕半天,伴视物旋转;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平素口服氨氯地平5mg qd;查体:BP 160/90mmHg,神清,颈软,双肺呼吸音清……”
过去需要手敲的套话全部由算法补齐,并自动匹配最新用药剂量、禁忌提示。
质控方面,若医生忘记记录“跌倒风险评估”,系统会用红色波浪线提醒,并弹窗“未评估不能提交”。
此举把病历甲级率从85%提到98%,医保拒付率下降一半。
患者最直观的感受是查房节奏放慢,医生有更多时间解释为什么要做动态心电图、如何调整胰岛素剂量,不再是“人形签字机”。
![]()
医共体云值班
云值班试运行半年后,某街道空巢老人夜间血压升高被提前截获,避免了急救车出车。家属手机收到预警的同时,还能看到“建议带齐既往用药盒”的提示,减少来回补充材料的折腾。
平台接入的智能硬件包括臂式血压计、指夹血氧仪、体重秤、跌倒检测仪,数据通过蓝牙或Wi-Fi自动上传。
AI根据每位老人的基础值设定个体化阈值,例如平时收缩压130mmHg,若连续三次超过160mmHg即触发三级预警:
一级短信提醒本人,二级推送给签约家庭医生,三级直接通知120并同步到老年医院急诊分诊台。
![]()
医生可在手机端实时查看血压曲线、既往用药、过敏史,提前准备降压、护心药物。
一次凌晨两点,82岁的张大爷血压骤升至190/110,系统立即定位其住址,派出救护车,同时把心电图提前传输到急诊,入院后绕行急诊直达导管室,从家门到完成溶栓仅用67分钟,比常规流程缩短一半。
大爷康复后说:“这AI比我亲儿子还灵,儿子加班回不来,它整夜不睡盯着我。”
![]()
数字不是万能
AI也会犯糊涂。
视觉抽象推理弱,不典型的早期小梗死可能漏诊;老人方言重、听力差,语音识别偶尔把“胃胀”写成“头痛”。
医院为此设“双签”制度:AI先筛,人工再核,谁漏诊谁背责。不会用智能手机的患者仍可走传统窗口,志愿者现场帮录信息。
技术再炫,也给慢一拍的人留人工通道——北京老年医院保留的这条底线,或许才是AI医生最该有的温度。
为了降低误报,医院规定AI出具的影像报告必须经高年资医师二次签字;若出现漏诊,责任倒查至审核医生,而非算法公司。这样既保护患者,也倒逼医生认真看片。
![]()
对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人,医院保留原窗口挂号,同时配备“AI辅导员”志愿者,一对一帮助扫码、填表。
对听力障碍者,系统可调出大字版、语音慢放或方言版本,减少“技术门槛”带来的就医落差。医保结算方面,AI问诊费用暂由医院承担,患者只需支付原有挂号费,避免“新技术转嫁成本”的争议。
院方明确:AI是“副驾驶”,不是“主驾驶”,最终签字权在人类医生手里。
正如院长在发布会所言:“科技可以跑得飞快,也要等一等拄拐的老人。”
资料来源
1.北京老年医院官网新闻:《AI小相医生正式上线》
2.北京市卫健委:《智慧医疗试点案例集》
3.医共体远程平台技术白皮书2025版
4.中国老年医学学会:《AI辅助诊疗专家共识》
本文作者 | 木易蜜
责任编辑 | 淡淡翠
策划 | 淡淡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