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半,小区里已经有了鸟鸣。李大爷慢悠悠地戴上助听器,准备下楼和老伙计们打太极。可这两天,他总觉得耳朵发闷,像被棉花塞住,偶尔还嗡嗡直响。起初他还以为是昨晚没睡好
可等到打太极时,恍惚间眼前发黑,耳朵里嗡声大作,连人家的招呼都听不清。大家劝他早点去医院看看,而他却还抱着侥幸心理:耳聋耳鸣不过是上了年纪正常现象,难道还能和“脑梗”扯上关系?
![]()
其实,正是这个“没当回事”,让不少中老年人错过了黄金干预期。很多人不知道,耳朵并非只是听觉器官,更可能是脑血管疾病的“放大镜”。
它的每一个异常信号,其实都在悄悄提醒你的大脑正面临威胁。到底耳朵哪些小毛病,可能是脑梗的前兆?脑梗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偏偏耳朵最先发“警报”?
很多人一听“耳朵预警脑梗”,下意识觉得危言耸听。其实,从医学上来讲,耳朵、尤其是内耳,和脑部的供血系统紧密相关。内耳里的迷路动脉,就是脑部动脉的末端分支。
![]()
由于这些血管极细、极敏感,一旦大脑基底动脉等血管发生堵塞或收缩,最先受影响的往往就是内耳。内耳没有侧支循环,一旦供血下降,症状马上出现,却很容易被误判为耳朵本身的毛病。
权威数据显示,持续性耳鸣患者中,约有15%最终被诊断出大脑供血不足甚至脑梗。而国内《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也统计,突发性耳聋的患者中,30-40%存在脑血管问题。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医生强调,如果你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任何不明原因的耳部异常,都应高度警惕。
医生在门诊常见,很多患者因为没把耳朵问题当回事,直接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特别是以下这4类症状,一定要高度重视:
不是偶尔响一会儿,而是连续好几小时、甚至数天耳边“嗡嗡”响、像蚊子钻进耳朵。
![]()
尤其是单侧耳鸣,如果伴随头晕或手脚麻木,警惕脑部供血减弱。15%的持续耳鸣患者被发现有脑血管病变。
出现听力突然下降,有时甚至一天间断数次,比如早上听力还好好的,晚上就明显减退,但次日又恢复。这种反复波动的听力变化,提示内耳供血不稳定,是脑血管病变的早期信号。
像坐飞机时的“塞耳”感,但排除感冒、外伤等常见病因,这时需警惕内耳压力变化或供血障碍。如果合并头晕、恶心,危险系数更高。
突然出现眩晕或站立不稳
耳朵负责平衡和听觉,内耳缺血时,最常见症状是旋转性眩晕、走路踩棉花感。
![]()
据统计,30%以上的内耳供血障碍患者,都有晕厥或平衡失调表现。很多人以为血压问题,实则是“脑梗”早期的典型信号。
医生特别提醒:有“三高”基础的朋友、高龄长者、曾经有过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更要警惕这些耳部异常反应。
如果多个症状同时出现,或持续恶化,切不可仅凭自己“拍一拍、揉一揉”,一定要尽早前往医院,做颅脑核磁共振、颈动脉彩超等检查。
养护脑血管健康,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出改变。
第一,耳朵“变调”第一时间就医,请不要自行判断。
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症状并非小事。建议首选神经内科或耳鼻喉科,配合医生做头颅MRI、听力测试、血管B超等检查。普通补耳机、通气等方式无法排查血管型风险。
![]()
第二,“三高”人群格外关注耳朵信号。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都会让血管弹性变差,更容易形成“脑梗”。这类人即便只出现一次耳部异常,也建议定期复查脑部血管。
第三,生活习惯调节,预防更胜于治疗。
保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注重心脑血管饮食,戒烟限酒,减少长时间戴耳机、暴饮暴食及剧烈情绪波动。
运动强度以“可对话但不能唱歌”为宜。此外,每年至少做一次脑血管功能评估和常规听力筛查,是预防脑梗的有效手段。
身体所有的“异常小信号”,其实都是健康的“报警器”。别再以为耳鸣、耳闷、眩晕只是岁数大了的“老毛病”,它们有可能是大脑健康正在亮红灯。
“脑梗”从来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一步一步,有迹可寻。下次耳朵出问题,别“静音”,要主动检查和干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