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贵族出身的19世纪俄国大作家相比,契诃夫的出身是比较贫寒的。他1860年年初出生在俄国南部亚速海边的一座港口城市塔甘罗格,他的父亲是一家杂货铺的老板。契诃夫从小就是一个孝子,后来一生都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契诃夫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父亲站柜台卖东西,因为个子太矮,他常常要站在一个小板凳上,才能和顾客进行交易。后来,他的父亲生意破产,为了躲债逃往莫斯科。还在上中学的契诃夫独自一人留在塔甘罗格,寄人篱下,实际上是父亲留给债主的“变相的人质”。但是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这位中学生忍辱负重,自食其力,给人当家教,甚至还寄钱给在莫斯科的家人。三年之后,契诃夫中学毕业,考上了莫斯科大学的医学系,从此离开了故乡。
1889年,已经成为一位著名作家的契诃夫,在给他的朋友苏沃林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贵族作家们天生免费得到的东西,平民知识分子们却要以青春为代价去购买。你写一个短篇小说吧,讲一位青年,一个农奴的后代,他当过小店员和唱诗班歌手,上过中学和大学,受的教育是要尊重长官,要亲吻神父的手,要崇拜他人的思想,要为每一片面包道谢。他经常挨打,外出做家教的时候,连一双套鞋也没有……您写吧,写这个青年怎样从自己的身上一点一滴地挤走奴性,怎样在一个美妙的早晨,一觉醒来的时候感觉到,他的血管里流淌的已经不再是奴隶的血,而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血……”契诃夫建议苏沃林描写的这个“青年”,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契诃夫自己。艰难的成长环境往往会使人愤世嫉俗,敌视一切存在,但有的时候却相反,会使人养成低调、内敛和宽容的生活风格。在契诃夫身上发生的,当然是后一种情况。
1880年,还是莫斯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契诃夫就开始在一些讽刺幽默杂志上发表小品文。由于这些作品都是搞笑故事,契诃夫在发表它们的时候常常使用各种笔名,他用的最多的署名是“契洪特”,这是契诃夫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老师给他起的外号,是对契诃夫姓氏的一种有意的变音,有调侃、搞笑,甚至贬损的意味。可是很有幽默感的契诃夫却把它拿来当成笔名,后来,他这个时期的创作也就被研究者们称为“契洪特时期”。契诃夫当年写作这些幽默故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稿费,补贴家用,据说他用第一笔稿费给过生日的妈妈买了一个大蛋糕。这个时期,契诃夫的创作力十分旺盛,据统计,他在1883年一年之内就发表了120个短篇故事,平均三天写成一篇。契诃夫的早期短篇大多是一些幽默故事,但是其中也不乏后来流传于世的名作,比如《变色龙》和《万卡》等等。在契诃夫1884年大学毕业的时候,他已经出版了一部短篇故事集。
1886年,当时俄国文坛的一位重要的作家叫格里戈罗维奇,他在读到契诃夫的小说之后,给契诃夫写了一封信。他在肯定契诃夫的天赋和才华的同时,也对契诃夫过于热衷搞笑、写作过于匆忙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建议契诃夫转向“严肃的写作”。契诃夫读了这封信之后,很受触动,他之后的创作也的确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虽然还在继续写作短篇故事,继续幽默的调性,但主题更加严肃了,手法也更加精致了。他在数年时间里写出了许多俄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比如《苦恼》《草原》等等,他相继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杂色故事》和《在昏暗中》也引起了轰动。契诃夫从此享誉文坛,被公认为19世纪最杰出的俄国作家之一,他的地位似乎仅次于如日中天的托尔斯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