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岁的李老先生,退休后热衷“中医养生”。他每天清晨例行一杯自己煎煮的中药汤,自信“中药温和无害,喝多久都补”。可最近,他频繁感到口干、乏力、腹胀,甚至还查出了轻度肝功能异常。家人心急,带他去了医院。面对他的检查报告,接诊医生严肃提醒:“中药绝非想吃就吃,中药不等于决无副作用。”
这样的故事或许让你吃惊。但现实中,像李老先生一样把中药当“维生素”长期服用的中老年人并不少见。事实上,即使是道地名贵中药材,若长期使用、过量使用或不当搭配,不仅得不到健康,反而可能悄悄埋下风险隐患。
![]()
尤其有6类副作用,往往容易被忽略,一旦积累,可能影响肝肾、神经、内分泌甚至生命安全。到底哪些人更危险?6大副作用又该如何防范?
很多人对中药天生有好感,总觉得“西药毒副作用大,中药天然更安全”。但权威数据显示,中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占我国药物性肝炎的11.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3年《中药使用安全指导原则》明确提示:“中药长期服用或不规范用药,存在一定副作用风险,需严密监测。”原因很简单——中药虽然讲究“君臣佐使”,但代谢依赖肝肾,部分成分对器官有直接刺激和负担。盲目迷信,容易导致本末倒置。
国内外研究发现,含雷公藤、何首乌、泽泻等成分的中药制剂,常见引发肝酶升高、肾小管受损、电解质紊乱。同时,部分中药一旦和降压、抗凝、降糖等西药联用,药物间复杂反应,风险进一步放大。
![]()
肝肾负担加重
绝大部分中药的分解、代谢、排泄都需要肝脏和肾脏的全程参与。长期服用,常见肝酶升高、脂肪肝或药物性肝炎,甚至出现肾功能下降、尿蛋白升高等问题。北京协和医院数据显示,每年因中草药相关肝中毒住院的患者超12.6%归因于非规范长期服药,且早期无症状,发现时通常已中至重度。
最常见的是甘草相关副作用。大量研究证实,长期高剂量甘草会引起“类醛固酮”效应,导致低钾血症(钾离子<3.5mmol/L)与心律失常。有数据显示,连续服用含甘草中药6周以上,低钾风险提升至23.7%。临床表现为乏力、肌无力、心慌心悸,甚至严重心率异常。
消化系统受损
含有大黄、番泻叶、巴豆等刺激性或通便成分的中药,长期使用会干扰肠道菌群,造成腹泻、腹痛或结肠惰性。部分人反复追求“排毒”,结果出现顽固性便秘和肠功能障碍,恢复极慢。
神经系统影响
像附子、乌头、马钱子等中药,虽可祛寒止痛,但本身含有生物碱,对中枢神经具有一定抑制或过度兴奋作用。长期或过量用药,易引起头晕、手脚麻木、甚至神经毒性反应及惊厥,危险性大多被忽视。
某些“滋补壮阳”“调经养颜”类中药方(如含鹿茸、巴戟天、淫羊藿),长期使用会扰乱内分泌,导致月经不调、性激素紊乱、乳腺增生等。以调补为目的的中药丸剂、粉剂,也需警惕过量和滥用。
![]()
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与西药的共同使用极为常见。如甘草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将大大提高低钾风险;人参会干扰华法林等抗凝药代谢,黄芩、黄连可能影响多种抗菌药和降压药的吸收与代谢。这些“隐形风险”,往往只有医生才能识别。
哪些人群更要警惕?你可能也是高危对象
有以下特点的人,长期用药风险更高:原本就有肝脏、肾脏基础疾病,易发生代谢障碍,2-3个月即可能指标异常; 老年人,脏器功能随年龄下降,药物蓄积更快,副作用发病率高达中青年2倍;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一药未停一药又加,药物间相互作用更复杂; 儿童、孕产妇及哺乳期女性,器官功能发育/恢复未完全,用药剂量稍有不慎,出现副反应更多。
科学辨证,按需服用,中药绝非“越久越灵”。服药前一定请专业中医面诊,个体化开方。
定期复查,监测指标,长疗程者4~6周复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一次。早发现、早干预,有效规避风险。
不自行加量换药,不因“感觉有效”便长期持续服用。一旦出现乏力、腹胀、皮肤发黄、尿色加深、心悸等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
服用多药一定提前与医生说明,无论中药或西药都需避免重复或冲突。不随意把中药当茶饮、当“营养补充剂”。
饮食上注意避免与所服中药功效、毒性“撞车”,尤其是肾脏有基础疾病的人,应忌高草酸、重金属类食物。
合理看待“汤剂温补”与“饮食调养”,更要关注情志、运动、作息互为补充。养生不是只有喝药一种方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