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金灿荣教授对诺贝尔奖发表了一番高论:
“……首先,必须承认,西方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依然实力雄厚,杰出学者辈出,中国在这方面确实存在差距”。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在西方对中国崛起心存警惕的背景下,不能完全排除其有意通过奖项分配来平衡国际印象的可能性”。
“这就引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日本学者屡获诺奖,除了科研实力之外,是否也与其和评委会的沟通有关?……”
“应当承认,日本等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科学方面确实基础深厚,中国与它们相比仍有差距,特别是在基础理论领域,我们应当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
“但中国人也无需过度焦虑。诺贝尔奖本质上是对过去科研成果的认可,其中也难以完全排除人为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诺贝尔奖的非科技类奖项争议越来越大,和平奖与文学奖的名声已经臭了”。
![]()
“……归根结底,基础理论研究的价值,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上。如果研究成果离实际应用越来越远,那么诺贝尔科学奖的声誉也将面临挑战”。
“说到底,中国人不必过分看重诺贝尔奖。这个奖项本质上是西方主导的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必然服务于西方的战略利益。而中国与西方在战略利益上存在冲突,这就决定了中国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难以快速提升……”。
当金灿荣教授强调“中国人不必过分看重诺贝尔奖”时,其实,你说他是真的是不在乎吗?
如果是真正不在乎,大多会是置之不理,甚至是不在其讨论和思考的范围之内吧?
反之,假如一直盯着够不着的葡萄,却口吐酸水,怒骂葡萄太酸,那其实,很可能内心里在乎得不要不要的吧?
这几天,在看扁诺奖的文章中,《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题目为:《拿没拿洋奖,都不是定义中国发展水平的指标》。
其实不必看这篇文章的内容,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认同标题明示的这一观点——当然,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外国人,也同样可以说出如此“政治正确”的话来。
![]()
![]()
不过,有好事者却扒出过往年代里,也是《北京日报》关于诺奖评论的文章,它们的题目分别是:
1、2015年《北京日报》评论:《赞一个!屠呦呦瑞典捧诺奖,这块奖牌分量真不轻》。
2、2018年《北京日报》评论:《日本真正的可怕之处:18年里18人拿了诺贝尔奖!》。
3、2019年《北京日报》评论:《骄傲!屠呦呦与爱因斯坦并列!真正的中华之光》。
当我们中国的科学家获奖时,可以评论为“中华之光;与爱因斯坦并列”;甚至还能承认日本人18年获得18个诺奖的“可怕之处”,只是现在,却变成了对“洋奖”无所谓的态度了。
其实,对于洋节无所谓的态度,也很正常——只要我们真正科学发达了,各种“从0到1”的科学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相信诺奖自己都会找上门来,否则,它不啻是自降身价与自灭影响力吗?
![]()
但是,像知名教授金灿荣这样,一边先是肯定我们在基础科学方面与国外有差距,另一方面看到近邻日本本世纪已获22个诺奖时,却慧眼扒出了一大原因——与“日本跟诺奖评委会沟通有关”。
在咱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中,”玩沟通”这样的社会潜规则、厚黑学,确实非常悠久和根深蒂固——这方面,外人很难与我们相提并论。这难道就是金教授“以己之心度于他人”的原因所在吗?
如果给不出确凿的证据,只凭如此个人猜测,就说日本的诺奖是因为“沟通”,这显然很难有说服力,也无法真正看到日本能从一个战败国,很快就一跃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能不断地获得诺奖,也恰恰是日本科技立国走向成功的一种侧证。
这种一边说我们确实与人家有差距,一边又说但是我们在科技实用方面做得好;一边说人家18年获18个诺奖有可怕之处,一边却又酸溜溜地说“与评委会沟通有关”——这样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辩证法”,其实,就像金灿荣教授的金句:“双赢,就是我们赢两次”一样,不过是自我打脸、徒增笑料耳!
金教授还是“中国清场式遥遥领先论”和“西方伪史论”的支持者——可是,我们不应该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正的唯一标准”的虔诚信徒吗?
当我们批判包括诺奖在内的西方事物,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先行”谬误时,可我们自己的一些人,是不是也是秉持一种“不论事实、只站立场”的说话和行事逻辑,那岂不是将我们等同于自己憎恨的“西方人”了吗?
![]()
不错,纵使诺奖也曾颁给过个别中国人,但其如金教授所言,也在一定程度和层面上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因素,但是,像基础科学类的“发明创造奖”,其与意识形态的关联度显然极低——实打实的科学发明创造,显然不是靠垃圾论文就能堆砌出来的吧?
假如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们,也有像屠呦呦那样的造福人类之“从0到1”的科学发明,相信诺奖也不可能视而不见,而只会趋之若鹜、主动找上门来吧?
当金教授完全否定了诺奖的“社科奖、人文奖”——“全臭了”后,还要一口否定科学类诺奖,并使用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沟通学”之厚黑学时,其实,这怎么感觉像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呢?甚至是一种“我得不到就要毁掉你”的“暗黑心理”呢?
我们当然没必要将诺奖视作“圣旨”,但我们更不要让自己穿上了“皇帝的新衣”——自己骗自己!
既看到自身的进步,又能正视与他人的距离,对于一些国人来说,真的这么难吗?
当然,像金教授这样的“高考文科状元;人大文科教授”,他真的会自己骗自己吗?——但可以相信的是,如果我们这儿遍地都是如此的“金教授”,则几乎能肯定社科类、人文类的诺奖,我们从此颗粒无收都极有可能!
不过,可以建议一堂课收费15万元的金灿荣教授,不妨慷慨捐建一个“中国的诺贝尔奖”——而且可以制定一个规则:不跟我们的评委会沟通者,绝对拿不到这个“金贝尔奖”!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