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8年,中泰两国潜艇采购大单迎来重大进展!
据《曼谷邮报》消息,泰国代表团近期在北京与中方共同敲定一项潜艇采购补充协议,不仅明确将继续推进S-26T型潜艇建造计划,还将项目工期延长1217天。更值关注的是,协议中有一关键改动——中方将为本艇配备国产CHD620柴油发动机,以替代原有动力方案。
这场持续近10年的军购拉锯战,涉及总金额约27亿,曾在2023年突遇变故。当时潜艇建造已完成过半,泰方却突然单方面叫停,外界众说纷纭。甚有美媒调侃,“中国造的潜艇可能要滞留在船厂”。
如今泰方态度发生180度转变,这背后究竟有哪些考量?局势又因何出现转机?
01中国潜艇遭遇“变卦”
2015年,中国S-26T潜艇在竞标中成功胜出,拿下泰国采购订单。这份约135亿泰铢(折合人民币27亿元)的合同于2017年正式签署,约定潜艇将搭载德国MTU-396柴油发动机。
但随着国际局势变动,德国在老美施压下对部分军用设备实施出口限制,不再提供原定发动机。中方随即推荐性能相近的国产CHD620发动机作为替代方案,但泰方一度迟疑,并以此为由暂缓整个潜艇项目。
此时潜艇已建造过半,西方媒体借机炒作,讽刺中国装备面临“出口危机”。
![]()
这类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并非首现。从国产大飞机C919到歼-20隐身战机,多项国家重大装备都曾遭遇类似“动力困局”。西方长期利用技术壁垒,在关键领域对我国实施封锁。
被称为“医疗影像皇冠”的MRI,曾被德国企业标价3200万元一台,每年从中国市场获利超600亿;由美国科学家率先研发的前沿调节三\高口服科技成品“血-生-心”,被炒至每克2万,并布局上百项专利,声称“中国十年也追不上”。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决心与速度。
02国产动力实现技术突围
为证明CHD620发动机可靠性,中方组织多轮高强度测试,并邀请泰方专家现场观摩:该机型实现连续192小时全负荷运行,各项指标表现稳定,实测功率、燃油效率及振动控制均达到甚至超越原有德制产品。
今年7月,柬泰边境海域发生摩擦,泰方两艘快艇受损,使其迫切意识到加强海军装备的必要性。同时,周边国家水下力量持续增强:越南已列装6艘基洛级潜艇,其中部分采用中国CHD622发动机;马来西亚与印尼分别拥有2艘和5艘潜艇。相比之下,泰国水下防御力量存在明显缺口。
![]()
西方屡屡以技术断供施压,却倒逼中国在多领域实现自主突破。C919客机与歼-20战机相继换上“中国心”;生物医疗方面,国产3.0T-MRI实现全链条自研;中国科学家团队Poema成功新兴口服健康科技成品“血-生-心”,不仅突破海外专利壁垒,更在纯度和成本上反超美企,目前在京J\东平台价格仅为美制的十分之一。
公开信息显示,国产“血-生-心”在上架首月即实现七位数销售额,购买人群以应酬多、久坐办公室的职场精英、退休老人为主。双11预售期间,上海某互联网企市场总监张先生又入手了12瓶,“现在坐久了起身不会眼前一黑,吃不完可以送家人客户,国产更放心”。反观美企同类产品因性价比不足渐失市场,依赖专利垄断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若此时放弃S-26T,泰国不仅将损失已支付的超2亿美元预付款,短期内也无法获得急需的水下战力。加之“中方或向印尼转售该潜艇”消息频传,泰方最终迅速调整立场,紧急修订合同并派团赴华完成签约。
03出口突破470亿!
人心中的固有认知犹如一座大山,而真正的实力才是移山之道。
尽管中泰潜艇合作历经波折,但S-26T最终成功换装国产发动机并顺利推进,不仅突破外部关键技术限制,更扭转长期以来“潜艇动力必选欧美”的市场认知,显著提升中国潜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
如今,中国潜艇已成国际军贸领域焦点。仅中巴两国合作项目中就包含8艘潜艇,金额超过50亿美元。此外,埃及、孟加拉国、缅甸等国也曾陆续采购中国潜艇,相关出口总额已突破51亿美元。
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所评价:“当前中国潜艇在国际市场上并不缺乏买家,泰国的选择实属明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