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一则沉痛的消息传遍全网: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跨越两个世纪的理论物理学泰斗的离去,不仅标志着20世纪理论物理黄金时代的落幕,更让全球科学界失去了一位足以与爱因斯坦比肩的巨擘。
杨振宁的科学人生,是一部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传奇。他16岁考入西南联大,20岁跻身清华研究生行列,26岁斩获博士学位,39岁便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打破了物理界延续数十年的固有认知,堪称颠覆性突破。而真正奠定他科学地位的,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一理论刚问世时,连顶尖物理学家都曾疑惑“数学太美却难贴合现实”,最终却被证实为粒子物理的核心基石,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等现代物理支柱均源于此,甚至间接“承包”了后续半个世纪的多项诺贝尔奖。此外,“杨-巴克斯特方程”等成果更跨界影响了物理与数学两大领域,深刻重塑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杨振宁凭什么与爱因斯坦齐名?”面对这一疑问,生活中的细节便是最好的答案。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电脑、WiFi信号,其背后的物理原理都与“杨-米尔斯方程”息息相关。两张跨越72年的合影更直观诠释了他的地位:1927年的世界顶尖物理学家合影中,爱因斯坦站在C位;1999年的同级别合影里,接过C位的正是杨振宁。若说爱因斯坦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全新框架,杨振宁则在这一框架内完成了最深刻的拓展,两人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
这位科学巨匠的人生轨迹,始终交织着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早年因科研需要,杨振宁曾入籍美国,这一选择让他遭受过不少误解与谩骂,但他从未停止对故土的牵挂:默默资助中国留学生深造,卖掉美国资产支持国内物理实验室建设,始终以隐秘而坚定的方式反哺祖国。2002年,他毅然回国定居;2015年,他正式恢复中国籍,用行动践行了百岁演讲中“我的身体里循环着中华文化的血液”的誓言。晚年的他更是全身心投入科研教育事业,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搭建中外学术交流桥梁,成为推动中国基础科学发展的“智力灯塔”。对于曾在科学荒漠中艰难求索的中国而言,他的回归不仅是精神象征,更是实实在在的智力资源回流。
杨振宁的逝世,带走的是一个时代的余晖,留下的却是无尽的精神财富与科学遗产。他身后,既有一套改变人类认知的数学物理体系,也有一段在东西方文化间寻找平衡的复杂叙事,更有一颗对祖国赤诚滚烫的心。正如他与挚友邓稼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约定,他用一生践行了对科学与家国的双重坚守。
如今,巨星陨落,但光芒永存。对于中国科学界而言,传承他的科学精神、培养下一代科研力量,或许是对这位巨匠最好的纪念。
杨老一路走好,先生千古!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