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侯赵庸列传
张廷玉敕修明史 三百三十二卷版本中
在敕修明史129卷中的
列传一十七
第45册中第65、66页中
A、原文
初廖永忠等之歸太祖也趙庸兄弟亦俱降後亦有過不得封公 與永忠類庸廬州人與兄仲中聚衆結水寨屯巢湖歸太祖仲中累功爲行樞密院僉事守安慶陳友諒陷安慶仲中棄城走還龍江法當誅常遇春請原之太祖不許曰法不行無以懲後遂誅仲中而以其官授庸復安慶狗江西諸路進參知政事從戰康郎山與俞通海廖永忠等以六舟深入敗敵平武昌克廬州援安豐皆有功大軍取淮東庸與華高帥舟師克海安泰州進圍平冮吳平擢中書左丞從大將軍取山東洪武元年命兼太子副詹事
河南 平命庸留守復分兵渡河徇下河北州縣進克河間守之尋移守保定并取未復山寨又從大軍克太原下關陜從常遇春北追元帝師還遇春卒命庸爲副將軍同李文忠攻慶陽行至太原元兵攻大同急文忠與庸謀以便宜援大同再敗元兵於馬邑擒其將脫列伯論功賞養亞於大將軍三年復從文忠北伐出野狐嶺克應昌師還論功最以在應昌私納奴婢不得封公封南雄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巳從伐蜀中途還十四年閩粵盜起命庸討之踰年悉平諸盜及陽山歸善叛蠻戮其魁散遣餘衆民得復業籍蜑户萬人爲水軍又平廣東盜號鏟平王者擭賊黨萬七千八百餘人斬首八千八百餘級降其民萬三千餘户還賜綵幣上尊良馬其冬出理山西軍務巡撫北邊二十年以左參將從傅友德討納哈出二十三年以左副將軍從燕王出古北口降乃兒不花還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Β、依据原文断句
初,廖永忠等之歸太祖也,趙庸兄弟亦俱降。後亦有過,不得封公,與永忠類。庸,廬州人。與兄仲中聚衆結水寨,屯巢湖,歸太祖。仲中累功爲行樞密院僉事,守安慶。陳友諒陷安慶,仲中棄城走還龍江,法當誅。常遇春請原之,太祖不許,曰:“法不行,無以懲後。”遂誅仲中,而以其官授庸,復安慶,徇江西諸路,進參知政事。從戰康郎山,與俞通海、廖永忠等以六舟深入敗敵。平武昌,克廬州,援安豐,皆有功。大軍取淮東,庸與華高帥舟師克海安、泰州,進圍平江。吳平,擢中書左丞。從大將軍取山東。
洪武元年,命庸兼太子副詹事。河南平,命庸留守,復分兵渡河,徇下河北州縣,進克河間,守之。尋移守保定,并取未復山寨。又從大軍克太原,下關陜。從常遇春北追元帝,師還,遇春卒,命庸爲副將軍,同李文忠攻慶陽。行至太原,元兵攻大同急,文忠與庸謀以便宜援大同,再敗元兵於馬邑,擒其將脫列伯,論功賞赉亞於大將軍。三年,復從文忠北伐,出野狐嶺,克應昌。師還,論功最,以在應昌私納奴婢,不得封公,封南雄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巳,從伐蜀,中道還。十四年,閩粵盜起,命庸討之。踰年,悉平諸盜及陽山、歸善叛蠻,戮其魁,散遣餘衆,民得復業。籍蜑户萬人爲水軍。又平廣東盜號“鏟平王”者,擭賊黨萬七千八百餘人,斬首八千八百餘級,降其民萬三千餘户。還,賜綵幣、上尊、良馬。其冬,出理山西軍務,巡撫北邊。二十年,以左參將從傅友德討納哈出。二十三年,以左副將軍從燕王出古北口,降乃兒不花。還,坐胡惟庸黨死,爵除。
C、赵庸列传简体中文翻译(现代白话文)
1、投降朱元璋初期(约1360年代)
起初,当廖永忠等人归顺太祖朱元璋时,赵庸兄弟也一起投降。但在后来,赵庸因犯过错失,最终未能被封为公爵,这与廖永忠的遭遇类似。赵庸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他与兄长赵仲中聚众建立水寨,驻扎在巢湖一带,随后归顺了朱元璋。
2、兄长赵仲中被诛及赵庸继任(1361年安庆之战前后)
赵仲中多次立下战功,被任命为行枢密院佥事,负责镇守安庆。当陈友谅攻陷安庆时,赵仲中弃城逃回龙江,依照军法应被处死。常遇春曾请求太祖宽恕他,但朱元璋拒绝说:“如果不执行军法,就无法惩戒后人。”于是处决了赵仲中,并将他的官职转授给赵庸。赵庸随后收复安庆,并率军平定江西各地,晋升为参知政事。
3、战功积累(1363年鄱阳湖之战至1368年明朝建立)
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阳湖一带)战役中,赵庸跟随俞通海、廖永忠等将领,仅率六艘船深入敌阵击败敌军。此后,他又参与平定武昌、攻克庐州、救援安丰等战役,屡立战功。明朝大军攻取淮东时,赵庸与华高率领水军攻克海安、泰州,并包围平江(今苏州)。平定张士诚势力后,赵庸升任中书左丞;随大军攻取山东;洪武元年(1368年),又兼任太子副詹事。
4、北伐与封侯(1368-1370年)
河南平定后,赵庸奉命留守,并分兵渡河北伐,攻占河北州县,攻克河间并防守该地。不久调往保定驻守,同时清剿残余山寨叛军。随后,他又跟随大军攻克太原,平定关陕(今陕西山西一带)。在追随常遇春北追元朝皇帝时,常遇春病逝,赵庸被任命为副将军,与李文忠合攻庆阳。途中,元军猛攻大同,李文忠和赵庸随机应变率军援救,在马邑两次击败元军,俘虏将领脱列伯。论功行赏时,赵庸的奖赏仅次于大将军。洪武三年(1370年),再次随李文忠北伐,出野狐岭攻克应昌(今内蒙古境内)。班师后,赵庸的战功最为突出,但因在应昌私藏奴婢,未能封公,改封为南雄侯,享禄一千五百石,并获得世袭凭证。
5、晚年战事与结局(1371-1387年)
此后,赵庸曾参与征讨蜀地(四川),但中途返回。洪武十四年(1381年),闽粤地区盗贼四起,赵庸奉命讨伐。一年内,他平息了所有盗乱以及阳山、归善的叛蛮,斩杀贼首,遣散余众,使百姓得以恢复生计。他还将一万名蜑户(水上居民)编为水军。接着,他又平定了广东号称“铲平王”的盗匪,擒获贼党一万七千八百余人,斩首八千八百余级,招降居民一万三千余户。回朝后,获赐彩帛、美酒、良马。当年冬天,赵庸出巡山西军务,安抚北方边境。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左参将身份随傅友德讨伐纳哈出(元朝残余势力)。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左副将军身份随燕王朱棣出古北口,降服乃儿不花。但返回后,赵庸因卷入胡惟庸谋反案被处死,爵位也被废除。
简要总结:赵庸生平关键点
为便于理解,我将赵庸的经历浓缩为4个核心要点(合并相关内容),包括背景、战功、过失及结局:
出身与早期经历:赵庸兄弟原为巢湖水寨首领,投降朱元璋后,因兄长赵仲中弃城被诛,赵庸继承其职,开启军旅生涯。
重大战功:参与鄱阳湖战役、北伐元朝、平定张士诚和陈友谅等关键战役,尤其在救援大同和攻克应昌中立下头功,但因私藏奴婢仅封侯而非公。
治理与讨伐:晚年平定闽粤盗乱及广东叛军,整顿水军和边境,有效恢复民生,彰显其军事与行政能力。
悲剧结局:屡立战功却卷入胡惟庸案(明朝初期著名政治清洗事件),于1390年被处死,爵位废除,反映了朱元璋严惩功臣的统治风格。
D、赵庸列传白话解读
一、早期归附与兄长之死
赵庸是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早年与兄长赵仲中在巢湖聚众建立水寨,后一同归顺明太祖朱元璋。赵仲中因屡立战功,官至行枢密院佥事,负责镇守安庆。然而,当陈友谅率军攻陷安庆时,赵仲中弃城逃回龙江(今江苏南京附近),按律当斩。常遇春曾为他求情,但朱元璋坚持“法度不行则无法惩戒后人”,最终处死赵仲中,将其官职转授赵庸,命他收复安庆。赵庸此后率军攻略江西各地,升任参知政事。
二、征战四方,功勋卓著
鄱阳湖之战与江南平定:赵庸参与康郎山之战,与俞通海、廖永忠等率六艘战船深入敌阵,大败陈友谅军。此后,他随军平定武昌、攻克庐州、救援安丰,屡立战功。在攻打淮东时,他与华高率水军攻克海安、泰州,参与包围平江(今江苏苏州),为平定张士诚势力立下汗马功劳,战后升任中书左丞。
北伐中原与镇守北疆:
洪武元年(1368年),赵庸随大军攻取山东,后兼任太子副詹事,负责留守河南,期间渡河攻克河北州县,拿下河间并镇守。不久移守保定,肃清未归附的山寨势力。
他参与攻克太原、平定关陕,又随常遇春追击元顺帝。常遇春去世后,他任副将军,与李文忠合攻庆阳。途中因大同告急,二人临时改变计划驰援,在马邑两次击败元军,擒获元将脱列伯,战功仅次于大将军。
洪武三年北伐与封爵争议:赵庸随李文忠出野狐岭,攻克元军据点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战功居首。但因在应昌私纳奴婢,触犯军纪,未能封公,仅被封为南雄侯,获食禄1500石及世袭铁券。
三、后期战功与结局
平定叛乱与军事建设:洪武十四年(1381年),闽粤地区盗贼四起,赵庸奉命征讨,历时一年平定阳山、归善等地叛蛮,诛杀首领,解散余众,恢复民生。他还收编蜑户(水上居民)万人组建水军,平定广东“铲平王”起义,俘获贼党1.78万人,斩首8800余级,降服百姓1.3万户。
晚年命运与政治风波:洪武二十年(1387年),赵庸随傅友德征讨纳哈出;二十三年(1390年),随燕王朱棣出古北口招降元将乃儿不花。然而,同年他被牵连进“胡惟庸案”,以“党羽”罪名处死,爵位被削除。
四、人物评价
赵庸是明初重要军事将领,从巢湖归附起,参与平定江南、北伐中原、征讨西南等重大战役,战功显赫,尤其在北伐中多次击败元军主力。但他因“私纳奴婢”错失公爵,最终卷入政治斗争被杀,反映了明初功臣“功高震主”与皇权集中的矛盾悲剧。其军事生涯与结局,成为明太祖“兔死狗烹”政治策略的典型案例之一。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临泉
赵氏长门(赵坡村)廿一世
赵景渊 2025年10月18日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