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专啃“硬骨头”的高铁“开路先锋”,在资阳微膨胀地质的土地上,带领团队挑战1毫米的施工精度。一条安全、便捷的成达万高铁,是他最想给予资阳人民的礼物。他就是不断攻坚克难、着力重塑西南山区铁路建设标准的“新资阳人”、成达万高铁4标段常务副指挥长赵孟贺。
从参建首条高铁客专到挑战“成达万”
赵孟贺与铁路的结缘始于大学时代。在石家庄铁道学院就读时,他选择的专业便是铁道工程。2006年毕业后,他参与建设了我国第一条客运专线——武广高铁。
“当时咱们的普通铁路时速也就大概100多公里,最快的不到120公里,所以说武广高铁时速能够达到350公里,这是一个质的突破。”参建武广高铁期间,“高速度”带来的技术挑战让他深深着迷,之后的数年里,他在多条高铁线路的建设工作中不断锤炼精进。
![]()
成达万高铁项目。
2021年,随着成达万高铁项目启动建设,赵孟贺被中铁上海工程局委以项目4标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的重任,进驻资阳市乐至县。“第一感觉就是这个项目不简单,因为它属于山区铁路,工点较多、地质复杂,对于我们来说存在着较多挑战。”赵孟贺回忆道。
是攻坚者也是“六方协同”指挥家
施工误差在1毫米以内,是赵孟贺为确保高铁安全平稳运行所坚守的一条绝对底线。然而,成达万高铁在资阳境内要穿越微膨胀地质区,雨季长达数月,设计时速却要达到350公里——这对轨道平整度和沉降控制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赵孟贺很清楚,常规工序在这里行不通。
![]()
工作中的赵孟贺。
“不准有虚渣,不准有积水。为此,我们在施工开始后首先得抢占时机,要尽快封闭;其次,要动用人工进行多次清理。”赵孟贺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相关路段地质特性,从调整工序和强化人工管控两方面入手,以超出常规施工数倍的工作量,确保了施工时间不变、施工质量达标。不过,这仅仅是考验的开始。
乐至车站是成达万高铁的重要节点,作为罕见的“桥上站”,它需要同时在桥上建设站台和轨道路基,预埋件数量是普通车站的三倍,并且是与成渝中线高铁双线共用的车站,其施工复杂度成为全线路之最。赵孟贺说:“一个工点上,6个施工单位同时施工、交叉作业,安全管控方面需要做到极其精确。再加上这是‘桥上站’的高空作业,吊装作业多,而且连续梁群比较长,在质量控制方面也面临着困难。”
![]()
赵孟贺。
如果把六方协同施工的现场比作一个交响乐团演奏会,那赵孟贺就是那个出色的指挥家。面对复杂的施工格局,他果断引入三维建模技术,建立起车站的“数字模型”,这不仅让团队提前发现设计中存在的潜在冲突,避免后期返工,还使现场施工者可以直观查看三维交底,精准理解施工要求。
与此同时,在乐至车站特大桥项目的连续梁施工中,赵孟贺团队也创造了奇迹。
“这个车站特大桥是连续梁群啊,加起来有足足九十多孔。九十多孔的连续梁都是现浇的,它需要大量的支架以及模板。”赵孟贺介绍,传统的现浇梁施工需要两个多月才能完成一孔,而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装配式支架+滑移模板”工艺,则将工期压缩到了20天。他们还通过创新采用定型钢模施工,在保证尺寸精度的同时,解决了边坡混凝土流塌难题。此外,赵孟贺团队还将“多源数据融合测量法”用到极致,成功将施工精度控制在1毫米内,达到了国际领先。
![]()
成达万高铁项目。
让高铁线路和“开路先锋”精神一同延伸
“环境上是艰苦的,但是心里面痛快啊,特别是当把难关攻下之后,哎呀,感觉心里是畅快淋漓啊。这既是属于我们高铁建设者的极致追求,也是对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赵孟贺坚定地表示,只有将安全和质量保证了,才能真正地实现高铁惠民的目标。
截至目前,赵孟贺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已获得专利授权12项,荣获住建部“国家级工法”、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他本人于2023年被命名为“四川工匠”。
![]()
赵孟贺的创新工作室团队。
当前,在成达万高铁项目建设现场,赵孟贺依旧日夜兼程地攻坚破难;施工任务图上,越来越多节点被逐个标红;俯瞰川中大地,一条承载资阳人民幸福的高铁线路正延伸开来——这是“新资阳人”赵孟贺用科技之光点亮的浪漫,更是无数高铁建设者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路先锋”精神书写的新时代答卷。
![]()
来源:资阳观察
编辑:罗璇
审核:谢小英 郑海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