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月中旬,长达4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结束,东海全面开渔。
与此同时,长江十年禁渔已扎实推进至第五年。
江海交汇处的崇明岛,见证了渔民们的人生走向。有的,出海远航,抢抓一年中的“黄金捕鱼季”,依旧以渔获谋生。更多的,退捕上岸,依旧“靠江海吃饭”,找寻机遇谋求转型。
![]()
图为长江禁渔前拍摄到的长江渔船。/采访对象提供
仅崇明区,共有3000余长江渔民。退捕上岸后,他们中,有人从跑船到跑车,有人做起海鲜直播,还有人被招募进巡护员队伍,从“捕鱼人”变为“护鱼人”。
一批老渔民“兼职”课外实践指导员,向孩子们讲述捕鱼赶海的过往。他们曾使用过的鱼梭、织网板等渔具,也成为传播渔文化的载体。社会组织也加入进来。
90后张楠待过外企、互联网企业,也做过市场营销。最终,她选择回乡创建起崇明区沐昕社区公益服务中心,反哺渔村。
她期待,借由文化这个切入点,盘活渔村资源,支撑老渔民闯出新路,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双丰收”。
拆船:老船长不忍落泪
沿着长江大桥一路向北,穿过成片弥漫的水雾,尽头便是崇明岛。毗邻大桥入口处就是一片错落有致的渔村。与农耕村落散居的形态不同,渔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紧凑。
农民以地为生,渔民靠鱼吃饭。没有耕地的渔民,只能在有限空间造房短居,长期生活在水上,每隔两三天靠岸补给。
![]()
图为崇明渔村妇女正在织网。/采访对象提供
紧凑的空间,无形中加强了人际联系。上世纪80年代,崇明曾设立新渔乡,下设7个渔业村,全乡近千户。渔业村间彼此交融交流,自成了一条从捕捞、冷冻、运输到销售的全产业链。那是崇明渔业的“高光时期”,水产产量屡破纪录,更有不少全国级、市级劳模从这里走出。张楠的爷爷就是其一。
![]()
图为停泊在港口的渔船。/采访对象供图
但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很快显现弊端。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崇明渔业产量不断下滑。直至后期,不少“船老大”因当年“抽签”未抽中资源丰富的渔场,干脆暂停经营,避免入不敷出。那些抽到刀鱼资源较丰沛渔场的“船老大”才会开工,勉强赚取生活费。
鱼儿越捕越小、渔民越捕越穷,逐渐没落的捕鱼业,给渔民生活带来两难。而一纸禁渔令后,究竟怎么走才有出路?
“要为子孙后代留好渔业资源,道理大家都懂,可真到这一天,总归难舍。”沐昕公益课外实践指导员奚伟文说,作为“渔三代”,他的祖辈、父辈都以渔为生。直至今天,作为一名村干部,他仍与鱼为伴,帮助村民们一起转型做贸易、电商直播。
![]()
图为不少老渔民仍记得拆船的一幕幕。/采访对象供图
奚伟文的亲戚大多也都从事渔业。他还记得拆船的一幕。海风混杂着机油味,一艘锈迹斑斑的渔船被钢爪撕开船舷。向来冷静自持的伯父忍不住落泪,“铁疙瘩伴了我四十年,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看到这一幕,奚伟文的儿时记忆也被激活。酷暑炎夏,与闷热异常的船舱相比,他和玩伴更爱待在透气的甲板上吹风。船上工作没有“朝九晚五”之说,24小时轮流看护、夜里拉网是常有之事。“船上工作辛苦,也无法按点吃饭,但老渔民对船的感情很深。”
与老渔船一同转型的,还有一批刚接棒父辈事业的70后、80后。他们大多从成年起跟着父辈四处跑船,经历过半夜拉网,也熬过40℃的船舱。捕鱼之外,他们几乎身无所长。
“退捕上岸,对个体来说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张楠希望,这些曾为长江大保护作出牺牲的渔船、渔民,不被遗忘。
护鱼:老渔民化身“百科全书”
虽然自小生长在渔村,可关于渔文化,张楠了解有限。刚回村时,她甚至连水鸟的种类也分不清。她决定先把最了解渔文化的人“挖”出来。
对渔民来说,渔获丰富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渔网的高质量。倘若网眼太小,鱼容易被挤伤;网眼太大,鱼又容易溜走。张楠心想,既然家家户户都织网,何不举行一场织渔网大赛?
![]()
图为织网用的鱼梭。/采访对象提供
说来容易,可执行时,张楠心里直打鼓。她决定让祖辈出面帮忙吆喝。没想到,出乎意料,老渔民们踊跃参与。他们不仅大方拿出自家鱼梭,更亮出独门秘技。
![]()
图为渔民们使用过的鱼梭。/采访对象提供
这次大赛,也让张楠发现了渔民的另一面。“织网捕鱼外,老渔民们也有才艺傍身,有人会书法、有人擅唱歌。”在她看来,老渔民缺少的是机会与平台。
此时,张楠所在的崇明区沐昕社区公益服务中心已在业界积攒了一定口碑。张楠有了个新想法:能否让老渔民担纲户外指导员?
原来,为安置退捕渔民,当地政府近年来陆续招募了一批老渔民担当协助巡护员,帮忙巡查长江沿线滩涂,寻找是否有“三无”船舶(艇)、浮子筏、地笼、丝网等。从捕鱼到护鱼,老渔民们转换视角、身份,也算是找到新出路。可发愁的是,多年来积累的技艺无人传授。张楠提出想法后,老渔民们依旧热情响应。
性格活跃外向的周天宝率先“接招”。在一次读书沙龙上,他拿起话筒,自然流畅地交流起捕子鱼的往事。子鱼,学名鲚、子鲚,因形状如凤尾,也被称为凤尾鱼。在崇明,逢年过节、喜庆宴席,往往有一盘五香子鱼“压阵”,皮脆肉嫩骨酥味鲜。可对渔民来说,子鱼娇贵难捕,从放网到拉网,要格外注意手势、方法。周天宝边说边比划,那些渔民们依水而生的往事灵动起来。
老周身上更大的魅力还在户外。站在江堤旁,周天宝化身渔业版的“百科全书”,能接住孩子们抛来的各类问题。涨潮、退潮如何判断?什么样的渔场资源更丰富?这些渔民们的基本技能,恰恰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
图为当年的长江渔船条件艰苦,渔民们只能喝带着苦味的淡水。/采访对象提供
有时,不经意邂逅靠岸补给的远洋渔船,老周打开“话匣子”。“如今条件好了,远洋渔船上不仅有淡水,也有空调。”他给孩子们比划出水泵的模样。那是条件艰苦的长江渔船上的淡水来源。为减少往返靠岸时间,渔民们常用水泵抽取江水,再用明矾沉淀。带着苦味的淡水,几乎是几代渔民们的集体记忆。
“现在,这些记忆不再只属于我们这些老渔民了。”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周天宝笃定地说。
焕新:老渔村有了新业态
受限于团队规模,即便社会需求庞大,张楠能接下的订单也有限。直至今天,崇明区沐昕社区公益服务中心仅有5名户外指导员。
“老渔民能做的远比巡岸多。”她一直琢磨,如何发挥更多老渔民的价值,通过渔旅融合,蹚出致富新路。
近几年,张楠与团队坚持在做的一件事是墙绘。环岛江堤是天然画板,上面五颜六色的层层墙绘是渔村的社交话题“入口”。日落时分,三三两两的老渔民聚在江堤码头,聊家长里短,也聊彩绘上有趣的图案。
![]()
图为崇明生态环境逐渐转好,重现“鹭鸟翩翩”的场景。/采访对象提供
这些墙绘的幕后画师之一,是崇明区沐昕社区公益服务中心成员刘麟。曾做过专业摄影师的他,知晓画面呈现的关键在于提炼“视觉记忆点”。墙绘亦是如此。在一处公认为“最佳落日点”的江堤拐角处,他绘上了江豚、中华鲟。“这是长江中最有代表性的物种”,他回忆,儿时与玩伴登船时常能见到黑胖的江豚。孩子们更愿意称它们为“江猪”。后来,长江渔业资源逐渐匮乏,江豚踪迹难觅。直至近几年,刘麟又听闻江豚重新现身的消息。
新奇有趣的墙绘、名声在外的环岛自行车赛,为尚未大规模商业开发的渔村带来人气。常有慕名而来的自驾游客,沿着堤岸一路驶向最佳观日点,在一片静谧霞光中,等候海天一色的壮阔之景。
渔村民宿、渔船海钓、江边咖啡馆、后备箱集市……张楠脑海中划过不少“金点子”。可回归现实,有限的渔村空间难以容纳如此多样丰富的业态。靠几户渔民单打独斗,难以长期、稳定地留住游客。
她将视线投向了闲置厂房资源。“能否引入社会力量,打造渔业工坊,并提供餐饮、文创等一站式服务?”近来,张楠正酝酿与崇明土布跨界联动。“土布、渔村都是崇明的区域标识,倘若两者结合,说不定能擦出火花。”
![]()
图为崇明岛上一隅。/采访对象提供
日落时分,张楠与刘麟倚在江堤上回忆儿时捉鱼摸虾的滩涂。不一会儿,一群跳跳鱼结对出现。
芦苇依依,鹭鸟翩翩,云绕雾缭,江水滚滚。在这片氤氲着浪漫诗意的岛屿上,目睹着老渔村一点一滴地生长,张楠期待,这不只是一群渔村青年们的“自嗨”。
原标题:《退捕上岸,老渔民闯新路》
栏目主编:顾一琼 文字编辑:占悦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嘉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