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
1948年冬天的印尼雅加达,夜里风大,气温罕见地低,孤儿院的门口,一对中年夫妻缩着脖子等着院长带领他们去见一个婴儿。
女人看起来瘦弱,男人的脸上带着广东口音的温和,院长指着角落里一个裹着薄毯子的孩子:“就是他,没人要。”
女人轻轻一声叹息,围着孩子身边转了两圈,那双手,颤抖着把孩子抱了起来。
两口子没什么钱,却还是把孩子带回了出租屋,孩子醒了,睁着一双不属于亚洲的灰蓝眼睛,哭声尖细。
男人把自己仅剩的半碗白粥让给孩子,女人用手背给他擦掉嘴角的米粒,那一刻,他们给孩子起了名字——熊德龙,这个名字,是他们想象中最能带来好运的。
在家里,熊德龙在厨房门口看着他们忙碌,偶尔递一双筷子,或者帮着打水,女人在他耳边一遍遍念叨:“你是中国人,要记着。”
他不懂,什么是中国人?可他记得妈妈说过的话:做人得有根,记忆就这样慢慢增多。
那一年,他们遭遇了火灾烧掉,看着屋子里的黑炭,熊德龙坐在地上,抱着膝盖,看着父亲在废墟里翻找还能用的锅。
母亲拍了拍他的肩:“咱们能熬过去。”父母没哭,熊德龙也没哭,第二天,他就去了工厂,干最累的活,换最少的钱,年少的肩膀硬生生地扛起了一家人的希望。
18岁那年,他借了亲戚的钱,想自己干点买卖,父母变卖了仅有的首饰和老家的地契,毫不犹豫地把钱交给了他。
小厂子开张没多久,又是一场意外,熊德龙失去了所有,那天晚上,他在街头坐了一夜,天刚亮,父亲把一碗热粥端到他面前:“儿子,人生难,有根就不怕。”
那碗粥的米粒并不多,可熊德龙吃得很慢,每一口都咽得很重,他没有放弃,熬过最暗的日子,他开始倒腾烟酒,后来一步步做起了房地产。
钱慢慢多起来,家里终于有了新家具和新衣服,那碗粥的味道,熊德龙至今记得——苦里带甜,像生活本身。
事业做大后,熊德龙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享乐,他回到了养父母的梅州老家,走在窄窄的乡村小路上,脚下是凹凸不平的青石板,四周是熟悉的粤语和方言。
村里人都用好奇的目光看他:这个皮肤黝黑、身形高大的“洋人”,怎么像自家孩子一样,回来了?
熊德龙用行动告诉了所有人他的真心,他捐钱修建嘉应学院,翻新梅县医院,资助嘉应大桥。
每一笔钱,都花在了当地人最需要的地方,村里的老人常常念叨:“这熊德龙,比自家儿子还亲。”
有一次,梅州下大雨,路被冲断,熊德龙急匆匆赶来察看,村民围着他,七嘴八舌地诉苦,他就站在泥地里,鞋上全是泥巴,皱着眉头问:“修路的钱不够?不够我补。”
那一刻,没有谁再去计较他的血统,他的广东话还有些生硬,但“心”比谁都真。
他对梅州的感情,从来不是一时冲动,每年清明,他都去祖坟烧纸,说着客家话,磕头作揖。
他爱吃家乡的咸菜、豆腐、腊肉,哪怕身在国外,也让人寄来家乡菜,他常说:“人不能忘本,哪怕这本不在血里,也在心里。”
熊德龙还特别重视教育,他曾自费带着两千多名中国干部去海外学习。
他还在国外买下报纸,和中国媒体合作,花了大价钱,就是为了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这不是空口号,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他都亲自过问,确保内容没偏差。
有人问他:“你在印尼也能做慈善,为什么不把钱留在本地?”熊德龙很坦率:“印尼有自己的发展路子,可中国才是我的家。
我在中国有亲人、有家乡、有根,人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梅州,熊德龙的名字不只是挂在捐赠碑上,更是印在街坊邻里的心里。
上次回乡,老邻居拉着他的手,边笑边哭:“你是我们梅州的好儿子。”熊德龙笑了,眼里湿润,却什么也没说。
在印尼,他的企业做得风生水起,可只要提起中国,熊德龙就像变了个人,他会细细地和员工讲中国的习惯、家乡的风俗,甚至还在公司食堂安排梅州菜。
有人开玩笑说他“太中国了”,他只笑,说:“我一口广东话,比你们还地道。”
很多人都羡慕他的成就,可如果你见过他夜里独自站在面馆门口,看着厨房灯火时的背影,你就会明白,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熊德龙没有中国血统,却比很多有血缘的人更懂得什么是“家”,更懂得什么是“报答”。
信息来源:央视网:[华人世界]我的中国心-熊德龙 2007.01.24、中国新闻网-“老外”华媒人熊德龙:中国父母给我中国心 2011.09.18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