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5年9月20日,《城市规划(英文版)》值创刊40周年之际,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成功举办“期刊进校园”活动,通过搭建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推进“AI 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宜居城市”议题探索,发掘和培育更为丰富的读者与作者群。
本文字数:6878字
阅读时间:21分钟
![]()
2025年9月20日,《城市规划(英文版)》(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CCPR)值创刊40周年之际,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成功举办“期刊进校园”活动,通过搭建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推进“AI 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与宜居城市”议题探索,发掘和培育更为丰富的读者与作者群。活动由CCPR编辑部联合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主办,来自苏州的多所地方高校给予学术支持。
![]()
![]()
会议现场
9月20日上午的活动包括6场主题发言,由CCPR英文审校、西交利物浦大学类延辉博士主持,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校长阮周林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主任陈冰博士出席开幕式并讲话。CCPR编委、学会监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CCPR执行主编、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健,CCPR编辑部主任、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易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杨滔和西交利物浦大学Marc Aurel Schnabel教授,分别围绕城市生命、智慧复兴,城市更新中的多方合作机制,老旧厂房转型文创空间的更新模式演进,基于关联网络分析的南京红色革命历史遗址时空分布及保护策略,AI驱动的城市更新和智能城市设计等议题做主旨报告。
![]()
主持人:类延辉
CCPR英文审校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学研究员
![]()
陈冰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高级副教授、系主任
陈冰主任对出席会议的嘉宾逐一进行介绍,向莅临会议的各位同仁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期望大家在交流中畅所欲言、充分分享各自经验。
![]()
阮周林
西交利物浦大学教授、副校长
阮周林副校长回顾了西交利物浦自2006年创立以来的空间发展,指出其见证了苏州工业园区从郊野到科教新城的变迁。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承袭自利物浦大学1908年设立的市政设计系(Civic Design),具有深厚传统。目前该系所在的西浦设计学院,同时涵盖土木工程、建筑学和工业设计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面对城市更新与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相关的人才培养和教育项目亟需重构以应对未来需求。本次会议汇聚学界与业界力量,共同探讨未来城市规划的重点方向,有助于共同推动规划教育的创新与学科发展。
主旨报告
城市生命 智慧复兴
![]()
吴志强
CCPR编委、学会监事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志强院士在报告中提出了有关“城市生命 (City Being)”的三个核心观点。他指出,城市更新的根本在于把城市视作一个有尊严的生命,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和提升城市。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强调城市生命不仅在于维护,更需要AI赋能,从而实现更长寿、更健康的发展。面向未来,吴院士认为城市应当具备自组织能力,汇聚众人智慧,形成众“智”成城的格局,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更新,在社会、生态与文化的多维度融合中实现协调与共生,成为最健康、最长寿的城市形态。
吴志强教授将 HAI Regeneration 总结为五大要点:一是城市更新应坚持“以人为本、AI赋能和动态再生”的理念,在方法与技术上依托数智平台;二是在治理机制上,要推动协同决策,注重利益平衡与动态评估;三是城市再生应实现社会融合、空间优化、新产业嵌入和绿色低碳等多维价值与目标;四是展望未来,不断推动再生范式的转型;五是要放眼全球视野,高度重视AI伦理与风险。
共担责任、共享权益:城市更新中的多方合作机制
![]()
刘健
CCPR执行主编、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刘健教授从昆明云铜和北京首钢这两个性质相似但进展不同的城市更新项目谈起,指出这类大型城市更新项目具有任务目标综合、空间层次复杂、利益主体多元、实施周期漫长的特征,在城市更新从规划设计、到开发建设、再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作为行动者构成关系网络,通过内部协同和相互协作分别发挥决策者、生产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城市更新的土地开发收益是各方通过博弈决定是否以及如何开展协同的焦点。政府同时作为决策者和生产者在城市更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府际合作有赖于相互之间的公共利益责任分担,政企合作则有赖于兼顾公共利益和企业利益的权益共享,特别是土地开发收益以及影响交易成本的自由裁量权。
刘健教授以巴黎城市更新为例,介绍了在公共利益导向下,法国各级政府通过责任分担和资源整合开展府际合作的有效路径;以北京首钢城市更新为例,展示了政企之间基于土地权益建立多方协同平台,通过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全过程中合理分配决策权、开发权和收益权,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她强调,鉴于大型城市更新项目的公益属性,政府在城市更新行动中的主导地位毋庸置疑;而多方协作,特别是政企协同不可或缺,只有建立政府之间责任共担、政企之间利益共享的协同机制,才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城市更新在经济、社会、环境与文化多个维度上的可持续发展。
老旧厂房转型文创空间的更新模式演化:非正式、半正式到正式更新
![]()
唐燕
CCPR编辑部主任、学会城市更新分会副秘书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唐燕教授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城镇发展建设的主要方式。北京将工业用地改造列为城市更新重点任务类型,其中老旧厂房转型为文化创意园区是常见的更新路径之一。根据老旧厂房改变土地用途时实施主体是否向政府补缴土地出让金,可将新世纪以来的北京老旧厂房更新模式划分为三种类型:非正式更新(2000–2017年为主)、半正式更新(2017年后成主流)和少数存在的正式更新。
2000年以来,798艺术区是非正式和半正式更新模式演变的典型代表。园区发展经历了从艺术家自发租用厂房进行艺术创作的“非正式更新”,到政府介入并设立管委会推动发展,再到政府出台“五年过渡期”政策以缓解合规性问题的“半正式更新”历程,实现了更新从“底层自发”到“政企共治”的转变。首钢园则是为数不多的政策与主体创新驱动下的“正式更新”案例,其关键机制在于:保持土地权属主导方不变、允许企业自主合作开发;编制覆盖厂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工业遗产保护和用地再开发策略相结合,以实现项目资金的有效平衡;通过灵活的用地安排降低企业改造负担。这些制度创新助力园区逐步转型为产业高地和文体创业基地。正式更新虽规范但实施难度大,半正规更新虽可行却削弱了政府的土地收益,未来挑战在于如何在政策创新与财政可持续之间取得平衡,推动更多项目实现规范化的更新。
基于关联网络分析的南京红色革命史迹时空分布特征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
易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易鑫副教授认为红色革命史迹作为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利用的必要性日渐突出。红色革命史迹不仅具有本体保护价值,更蕴含丰富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价值,其核心在于人与群体及其活动之间的叙事关系。聚焦南京城市中心及周边区域,易鑫副教授通过整合文献挖掘、基于知识图谱技术构建关联网络模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及GIS空间技术可视化等方法,系统探究了1919-1949年南京红色革命历史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显示,南京红色史迹具有数量丰富、类型齐全、分布广泛且区域集聚的特点。其空间格局演化呈现出由“集群分布、相对独立”到“点位精简、集群扩展”,再到“地点特定、活动空间分散”,最终发展为“全覆盖、多中心、集中连片”的演化模式。通过对革命活动的分类,他归纳了革命活动各遗址在网络中的地位,并结合历史节点的中心度、关联强度等指标进行综合叠加,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遗址叙事价值描述体系。
易鑫副教授建议将叙事关系与空间网络成果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与保护框架,不仅关注单体遗址保护,更强调公共空间系统整合,为旅游、教育与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在成果输出与应用方向上,他提出形成以革命遗产为核心的城市设计导则,支持后续保护利用实践,并可扩展至其他历史遗产类型,推动城市历史文化的整体传承。
AI驱动的城市更新
![]()
杨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杨滔副教授阐释了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城市更新的基本逻辑,推动城市更新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与系统化转型。他分析了我国城市更新面临的多维时空挑战,包括高质量发展、韧性安全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并强调空间智能在应对这些问题中的前沿作用,提出AI赋能的时空城市必须具备三大核心能力:时空理解、时空重构与时空更新。
创新性概念“具空智能”(Em-Spaced Intelligence, ESI)重新定义了空间:空间不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动态的认知主体。这一认识论转变使空间从“约束”转化为“赋能”,通过与人类活动的交互生成空间智能,进而催生新的行为模式与“社会—空间”关系。在方法论层面,杨滔副教授构建了一套基于时空智能驱动的城市更新路径,形成了“事前规划—事中实施—事后评估”的实时循环过程,并以海淀AI城市更新等案例展示了时空智能的相关实践行动。他指出,AI赋能的时空城市将演化为自动感知、自主决策、自然进化的空间有机体。借助实时计算,这些系统能够挖掘城市更新的生成性“基因”,推动形成自组织的城市治理系统,在可持续性、韧性与以人为本的设计之间达成平衡。
智能城市设计:人工智能、未来构想与城市更新
![]()
Marc Aurel Schnabel
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教授、院长
Marc Aurel Schnabel教授深入探讨了城市发展、真实性以及技术三者之间的演变关系,指出城市更新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甄别应保留的内容,并有效延续其文化价值。他强调设计思维可结合人际对话、文化语境以及AI工具,形成塑造建成环境的概念性方案。其核心议题围绕“真实性”与“宜居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展开。以市场为例,他认为市场繁荣不仅依赖硬件设施,更依托于简单的规则、丰富的社会互动以及支持性环境。如喀什历史文化古城反映出真实、演进中的城市肌理与自上而下的改造方式之间的张力——后者容易制造出失去生命力的复制品。Schnabel教授强调,真实性不可复制,唯有通过具有适应性活态环境才能存续。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的记录、重构与公众参与提供了全新路径,相关尝试旨在促进互动、叙事和公民参与,而非实现精准的复刻。
Schnabel教授认为,技术与AI固然是强大工具,但真正的城市活力源自人类的活动、创造力与社会交往。成功的城市更新必须将“人的存在”与“环境可持续性”有机结合,确保城市持续具备真实性、适应性与生命力。
分论坛一:可持续社区更新
![]()
主持人:刘佳燕
CCPR责任编辑、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委会秘书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分论坛一由刘佳燕教授主持,她指出中央发布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强调要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她提出当前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社区更新模式,如何善用AI赋能的同时规避其潜在风险。“可持续社区更新”核心聚焦三个关键词:一是“更新(regeneration)”,这是一种更综合的发展;二是“社区(community)”,它是“社会-空间”统一体,需融合时空与跨学科视角来理解;三是“可持续(sustainability)”,旨在使更新转向长效治理,推动规划角色由蓝图绘制转向多方合作。
引导发言
![]()
李媛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与治理分院国际所主任工
李媛博士进行了引导发言,指出在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以及国家提出“人工智能+”的行动背景下,以AI驱动社区可持续更新恰逢其时。AI技术正深刻影响着社区更新实践,既包括“智慧安防”“智慧养老”“智慧停车”等改造探索,也包括大数据模型、行为场景模拟等社区规划工具的创新。同时,AI赋能也带来诸多挑战,包括:如何平衡多元目标并避免数据偏见;如何平衡多元利益并构建数据使用等规则;如何破除多部门数据壁垒并推动管理体制创新;以及如何将“党建引领”等中国特色价值嵌入到社区智慧平台设计,以落实“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
圆桌讨论
与会嘉宾结合自身实践与经验,围绕价值重塑、治理协作、老旧社区改造、伦理挑战及长效运维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陈冰主任从四个维度探讨了老旧社区改造:更新是重塑生活的“过程”,而非物理空间的“产品”;设计需前瞻应对老龄化与AI技术,探索共享住房等新形式;社区本质是人际关系,改造应修复社会联系;AI可支撑共建共治,重构社会网络,构建有机人居生态。综上,老旧社区改造应超越物理层面,通过技术赋能与社会关系重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孙磊磊教授强调,社区更新的本质是价值重塑,关键在于重新发现空间再造的目标与意义,并理解其背后的底层逻辑。未来社区需超越物理修整,通过实验性探索回应社区使用群体对身份与生活方式的期待。策略上应兼顾功能引入与留白,推动治理转型与社会关系培育,以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
西交利物浦大学徐蕴清副教授从“价值再造”视角指出,城市更新的核心是构建“再发现-投入-创造-共享”的价值链。她表示,面对快速变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空间需要具备更高灵活性、适应性与复合性。应创新现有土地管制与开发权制度,探索弹性机制并构建多方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同时,应从更大区域和全生命周期等视角,平衡经济回报、公共利益与文化记忆,实现价值再造的落地与延续。
![]()
苏州科技大学冯歆博士以瑞典皇家海港城为例,指出AI与能源管理融合可实现低碳与舒适生活的统一。她强调该模式借鉴需做本地化调整,国内相关实践呈现多元路径:上海新华社区由居民筹资推行智能垃圾管理;苏州高新区依托新能源头部企业推进低碳建设,却面临居民接受度低、能源并网与收益分配等挑战。因此,低碳社区建设需超越技术与政策层面,依靠制度设计、居民认同及开发商协作的共同作用。
![]()
苏州科技大学洪亘伟教授指出,AI正在重塑规划教育与实践。她倡导形成“人-AI-人”的循环:人提出问题,AI辅助提供支撑,再由人判断取舍。社区更新需回应真实痛点,规划师应对AI保持批判性思维。当前AI多应用于智慧物业、安防等管理层面,挑战在于将管理端智能延伸至生活端,使居民切实感知便利,进而提升幸福感。
![]()
西交利物浦大学类延辉博士探讨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社区更新关系,强调二者应通过制度化治理与灵活协同机制实现结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居民需在明确流程下沟通与联合行动,推动可持续更新。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例,多方利益协调困难凸显治理复杂性。她呼吁构建跨层级、跨群体合作机制,实现多元、平等、互动、有效的可持续社区更新。
分论坛二:城市智能与城市更新
![]()
主持人:张乾涛
西交利物浦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
分论坛二由张乾涛副教授主持,他指出城市智能正推动城市更新转向更精准、包容和可持续的新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以实时数据与分析支撑科学决策,借助参与式平台和数据分析倾听市民诉求,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平衡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然而,全面应用城市智能仍面临数据壁垒、技术依赖及确保治理公平等挑战。
引导发言
![]()
陈启宁
苏州工业园区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董事
陈启宁总结了苏州工业园区过去30年城市更新的探索。第一,城市更新是城市生命周期中的持续过程,园区自1994年设立起便不断更新;第二,园区早期产业迭代推动工业用地转型升级,更新方式包括“留、改、拆”,如普洛斯通过“工改工”将苏桐路厂房改为科技园项目,三星地块则改为住宅和学校等。同时,城市更新面临土地权属、用途、容积率变更等复杂挑战。第三,园区通过GIS系统,采集空间、人口、经济等数据,逐步完善数据库,并结合动态数据与AI技术辅助决策,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圆桌讨论
与会嘉宾结合实践与个人经验围绕基于证据的决策、资源高效利用、以公民为中心的更新,平衡遗产与现代性,以及增强韧性与可持续性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
利物浦大学荣休教授、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西交利物浦大学荣誉教授David Shaw提出,AI时代的规划必须立足于人的理性,人类需保有最终决策权。他指出技术虽能促进参与、平衡利益,但规划仍需深入推进市民互动。城市更新应注重保留城市肌理并融入新功能,将记忆与现代用途结合。他强调规划的核心是价值判断与集体责任,而非单纯数据积累,应关注数据所有权和隐私风险。
![]()
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魏晓芳副主任对城市智能在提升市民在城市复兴项目中的参与度方面持乐观态度,认为技术使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合伙人”。她指出实践中存在公众意见被“采集”但未被充分“采纳”的问题。在平衡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上,她强调AI技术,如数字孪生、3D扫描与智能遗产监测等,可协助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同步推进,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文化传承双重目标。
![]()
西交利物浦大学金俊植教授指出,当前AI虽具“智能”之名,却缺乏真正的智慧核心。其根本挑战在于可解释性,唯有当AI的决策过程从“黑箱”转为透明、可追溯的“白箱”,才能建立社会信任。AI虽无法保证最优解,但能拓展规划视野,强化沟通平台,弥合政府、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信息鸿沟。他主张以拟人化视角评估城市健康,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系统性福祉优化。
![]()
苏州城市学院陈金留博士指出,增强现实(AR)技术可提升市民与环境互动体验,加深对文化遗产和历史语境的理解。他强调“小数据”(如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可补充大数据缺乏的人文细节,因此在项目实践中同样重要。在城市重建中,他认为遗产保护与再开发并非对立,关键在于实质性平衡,避免仅做“门面工程”;并呼吁纳入多元群体,推动包容、可持续的城市更新。
![]()
西交利物浦大学王怡雯副教授强调应以人为中心引导城市发展和技术应用。她指出,AI数据与现实存在差距,易忽视边缘群体并加剧社会不公。因此,应谨慎应用AI,警惕数据缺失或算法偏见。同时,她肯定数字孪生等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多维社会治理中的潜力,建议结合成本效益分析推进技术落地,确保技术投入与社会效益平衡,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城市发展。
![]()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王灿副教授指出,城市规划中多方信任是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核心在于确保各方在标准、方法、评估准则上的理解保持一致。他介绍了一个集成GIS、热力图和基于智能体模拟(ABM)的平台,可使政府、设计机构和公众在同一环境下测试和比较方案,实现实时验证和结果透明。平台界面直观简便,公众可如搭“乐高”般调整土地使用并生成新方案。系统可实时反馈热图和进行指标分析,促进透明、科学、包容的城市规划决策。
供稿单位:《城市规划(英文版)》编辑部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规划年会 | 学术研讨会二十三:全球视野下的城市规划
![]()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会议 |《城市规划(英文版)》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会议 | 2024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辑出版年会在深举办
![]()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