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仪征,对原平台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
在仪征七一巷的深处,藏着一家没有招牌的老门店,不足10平方的门市,从早到晚都散发出淡淡的竹香。
店主是一位78岁的老篾匠谢正凤,已经和竹子打了64年的交道。
![]()
![]()
每天清晨,谢正凤一如往日地开始了忙碌——制作竹编的第一步,准备竹片。
他稳坐于马扎上,左手持毛竹,右手握篾刀,先刮平竹节处的凸起,令竹面光滑;随后将整根竹竿自上而下剖作数片修长的竹条。
接着,他取出一根竹条,一手稳按刮刀,另一手持竹条从刮刀锋口反复抽拉数次。
就这么几下,经过竹条杀青、除尽毛刺,整齐码放的竹片等待下一道工序。
![]()
谈及与竹子的缘分,谢正凤说:“从我爷爷那一辈起,家里就做篾匠。我14岁跟着父亲学竹编,后来进了钢卷厂上班,但这门手艺一直没丢下。直到56岁退休,才重新捡起来,开了这家店。”
言语之间,他手上的动作并未停下,粗糙的指节在细软的竹丝间灵活穿梭,一如往日。
![]()
![]()
![]()
![]()
他的店铺不大,略显拥挤的空间里堆满了竹材与各式工具,门前和墙面上挂满了竹编成品——蒸笼、竹篮、筛子、竹匾、竹席……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
每一件工具都因常年使用而被磨得发亮,泛着一层温润的光。
“这是篾刀、篾针,那是刮刀、木钻……”谢师傅一件一件介绍着,如数家珍。
这些工具陪伴他的岁月,比很多人的年纪还要长。
![]()
“ 篾匠这行 门道深着呢。 ”谢师傅随手拾起一根竹子 介绍着 , 竹材主要 选 自 浙江湖州三年生的毛竹,选什么竹很有讲究。
说话间,他 拿起刚刚加工的竹片说道: “ 做一个篮子,光削竹就要上百刀,复杂的更费工夫 , 剖竹这门技术,有人光入门就得学几个月 。 ”
![]()
![]()
![]()
在谢师傅的手中,看似寻常的竹篾仿佛被注入了生命。
经纬交错,手指翻飞,不过片刻,一只竹篮的底部便悄然成形。
“编竹篮,心要静,手要稳,力道更要匀。”
他一边动作,一边缓缓说道,“每一个结都要扎得牢,一点也省不得工夫。你看这收口 , 既要紧实,又要好看,全靠手上这份准头。 ”
从家常使用的竹篮竹筐,到更加精巧的竹器工艺品,谢师傅的作品既延续了传统竹编的扎实与朴素,又在细节里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温度。
他不断尝试新的编法,让竹编器具不止于实用,更体贴地融入当代人的日常。
![]()
![]()
![]()
![]()
竹编收益微薄,编一只筛子要花一天半,却只能卖几十元。
“靠这个发不了财,”谢师傅说,“现在用竹编的人越来越少了。”
儿子曾跟他学过,却不愿再继续这门辛苦的行当,常劝他别做了。
但谢师傅放不下。
他一边劈竹一边低语,“只当是活动手脚。”
手中的动作依旧干脆,眼中仍有未熄的光——他守的不只是手艺,更是一份被岁月打磨透亮的执念。
![]()
![]()
![]()
![]()
暮色渐浓,
小店的灯又亮了起来。
在那方小小的天地里,
谢师傅继续用双手编织着时光,
也守护着一种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
每一件竹编作品都是一个故事,
记录着仪征这座小城的记忆,
也诉说着一个老手艺人
毕生的坚守与匠人精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