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5日,“智能教育背景下,视障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在沪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主办,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指导,上海市盲童学校承办,全国各地的200余名特教专家、校长及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如何以科技之力为视障学生点亮成长之路、照亮未来希望。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从“传统补偿”向“智能适配”转型
从“统一标准”向“个性发展”升级
上海市教委信息化工作处处长韩崇虎在致辞中介绍,上海作为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先行城市,始终将视障教育置于“全纳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全局中统筹推进。
![]()
当前,上海正推动视障课堂教学从“传统补偿”向“智能适配”转型,从“统一标准”向“个性发展”升级。“从上海的实践来看,视障教育的课堂改革需要牢牢把握一个根本方向: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让技术回归教育本质。”韩崇虎说,无论是选择何种智能工具、设计何种教学模式,都要始终围绕视障学生的成长需求展开,帮助学生更便捷地获取知识、更自信地表达自我、更从容地融入社会。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理事长唐淑芬在线上致辞时用“今昔对比”勾勒数智化对于视障教育的改变:“过去常为教具不足、课堂互动有限发愁,如今多形态交互设备让盲生能触摸三维模型理解几何原理,ai语音助手可帮视障学生实时获取板书信息,智慧教育平台更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个性化指导。”
这些变化,正是数智化浪潮为视障教育带来的生动实践。唐淑芬进一步表示:“视障教育的核心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发光,智能技术就是帮他们点亮光芒的工具。我们要让更多视障学生在智能课堂里收获知识、提升能力,自信走向社会、拥抱人生。”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四级调研员林帅华则用数据展现视障教育成果:“据统计,2022年初中毕业的视障学生中,89.4%进入高中阶段就读;2024年高中毕业的视障学生中,73.7%成功迈入高等院校。”
![]()
“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结合,将为行业带来颠覆想象的未来。”林帅华介绍,目前,中国残联正制定“十五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计划在未来5至10年加快破解残疾人教育领域的难点与堵点。
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上海市盲童学校校长徐洪妹主持开幕式。
聚焦视障教育数智化
专家划重点:人机协同、技术适配
主旨报告环节,专家们围绕数字技术与视障教育的融合展开深度分享,为课堂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该环节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希洁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闫寒冰认为,教育数字化的核心价值是破解质量、规模、成本的“不可能三角”。大规模因材施教正从“面向知识技能”转向“面向核心素养”。闫寒冰表示,“随着智能工具发展,人机协同将成教学常态,教师需掌握对应的思考模型与流程,推动育人模式创新,让智能体从‘唯命是从的助手’转变为‘富于智慧的助教’,真正服务于育人本质。”
![]()
“传统定向行走教学的局限是以单一语言和动作辅助为主,新技术为视障学生提供了更多可能。”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系主任、教授谌小猛分享学校针对视障学生的试验成果,为教育变革提供循证依据。他重点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空间表征上,其比传统触觉地图训练更能帮盲生构建精确认知;实地行走上,更能提升实际表现。他还提出三点实践建议:开发引入该技术以丰富教学资源、设计多元虚拟场景以促进技能泛化、加强数字化培训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
“在特殊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极大满足了各类特殊儿童缺陷补偿、沟通交往、支持性学习的个别化教育需要,成为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有力支撑。”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院长王洋介绍,2021年上海启动中小学教学数字化转型,建成了中小学数字教学系统以及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作业辅导助手,为中小学师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空间,推动教学方式变革。他建议探索构建“ai+特教数据中心”,推动学生发展数据、教学过程数据、教师研训数据的互联互通。通过智能分析为学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政策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特教教研员邱轶,以“人工智能赋能特殊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为题作了分享,为特殊教育智能化实践提供了鲜活思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已清晰锚定“深化智能教学支持系统”“构建ai素养教师培养体系”“完善教育数据治理伦理”三大核心方向;从教研视角看,教育智能化正加速实现从“技术驱动”到“育人导向”、从“工具使用”到 “教学生态重构”、从“教师使用者”到“智能设计者”的三大转向。
![]()
上海市盲童学校:
构建ai+无障碍智慧教育生态
校长论坛环节,上海市盲童学校校长徐洪妹介绍了学校在“ai+无障碍学习”领域的探索成果。
“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招收视力障碍学生的学校,学校始终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核心,持续推进实践的求变与迭代。”徐洪妹介绍,在具体实践中,学校通过四大路径推进生态落地:一是优化硬件配置,打造适配视障学生的信息化物理环境;二是深化医教结合,精准满足学生在康复领域的个性化需求;三是推动生态重构,为学生全面且有效发展搭建支持体系;四是强化ai赋能,以技术创新打破传统教育局限,重塑教育样态。
![]()
近年来,学校的实践成果已逐步显现:2018年,学校建成全国首个视障教育高考标准化考场,为视障学生公平参与高考提供关键支持;截至目前,已有114位学生通过系统培养顺利考入高等院校,学生在全国、市、区等各类评比中获奖90余次。
![]()
上海市盲童学校王婴澄老师课堂展示
凭借教育数字化与特殊教育融合领域的突出表现,学校先后获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千校联盟成员校,以及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等荣誉称号。
徐洪妹分享时提到,上海市盲童学校推进数智化育人的关键一步,就是量身构建“无障碍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模型,从为视障学生定制适配的物理空间,到把数字技术深度“织”进教学全流程,每一步都围绕着让视障学生能“触摸”知识、“听见”细节、“感知”场景,最终形成视障教育数智化协同育人新生态。
![]()
上海市盲童学校视障学生无障碍智慧教育生态系统
研讨会上,上海市盲童学校生物教师王丽娟以“亲代基因传递给子代遵循特定规律”为例,介绍了教学中遇到的困境,如何向学生解释抽象概念?又怎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验证?围绕生物学的核心素养,她给出了两个办法——制作3d直观教具、使用ai技术。
![]()
“通过ai图生视频,角色化智能体等方式,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复杂关系简单化。”王丽娟让学生用“摸到”自由组合定律的直观方式和“破案式”推理引导,助力视障学生自主学习、打破知识与生活壁垒。
![]()
教师自主研发盲用教具
研讨会上,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特教教研员蔡蓓瑛,上海市盲童学校王莉萍、杜婧、张鸣青、陈舒菲、王婴澄、陈烨、张静参加了以“科技赋能 智护成长”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
语文阅读量严重不足,人文素养培养难以跟上;实际情境难以通过语言描述传递,无法形成直观认知;化学实验依赖教师语言,学生无法感知实验变化的魅力……几位教师交流了传统教育的痛点,并分享了自己的实践路径。
“将教材中的静态场景如‘买水果’转化为包含文生图、文生视频、数字人等技术的动态交互体验,使学生能体验到完整的购物流程,并通过视觉化手段突出核心句式。”教师在课堂上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场景。学生与数字人的互动,大量练习语言表达,在模拟的社交场景中提升沟通技巧。
上海市盲童学校教师的共同感受是,“教师正在从传统康复师向数字康复实践者转变”。
文字:芮德贵
照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