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0年,中国机床产业以169.5亿欧元的产值雄踞世界之巅,同时以186.1亿欧元的消费额成为全球最大的买家,毫无疑问,中国是机床的生产大国,更是消费大国。
然而一个产值登顶世界的工业巨头,如今却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18家国有企业轰然倒下,行业内四成企业挣扎在亏损边缘。
中国机床还有绝地反击的可能吗?一个产值第一的大国为何却没有一家真正强大的企业?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全国机床保有量不过区区9.5万台,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借助苏联的援助,共和国一口气建立了18家重点机床厂和8家科研机构,这便是日后威名赫赫的十八罗汉。
中国的机床工业,起点其实并不低,甚至可以说得上是惊艳。
沈阳第一机床厂造出了新中国首台车床,其后参照苏联技术生产的C620-1型卧式车床,更是作为工业骄傲的象征,被印在了第三套人民币的贰圆纸币上,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
真正的技术突破发生在1958年,北京第一机床厂与清华大学携手,成功研制出亚洲首台数控铣床X53K1,要知道,这台机器的诞生,仅仅比世界首台晚了六年。
当时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来访,我们还用这台先进设备为他雕刻了一块钢板作为礼物,足见其技术含量和时代意义。
在那个自力更生的年代,我们的机床产品国产化率一度高达80%,可谓风光无两,然而,随之而来的冷战技术封锁,让我们关上了与世界交流的大门,陷入了闭门造车的孤岛困境。
![]()
尽管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长期与国际主流技术脱节,研发前端日渐薄弱,更致命的是,在那个特殊时期,整个产业陷入了重产量、轻质量的怪圈。
从1961年到1978年,全国生产的164万台机床中,合格率竟然只有可怜的60%,巨大的资源浪费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本应是第二次腾飞的黄金机遇,我们满怀期待地搞起了市场换技术,积极引进德国、日本、美国的技术,然而,这一次,我们又选错了剧本。
![]()
我们以为可以抄近道,结果却把自己变成了别人的组装厂,像沈阳机床,核心的数控系统严重依赖德国西门子的供应,一旦被卡脖子,整个生产线都得停摆。
外方的技术壁垒更是无情,日本企业在与大连光洋合作时,就在设备里植入了移动即锁死的限制,像个电子镣铐,死死地控制着你。
即便我们花大价钱走出去,试图通过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也屡屡碰壁,沈阳机床成功收购了德国希斯公司,却因为德国严格的产业外移法律,最终也未能将真正的核心技术带回家,两次宝贵的窗口期,我们一次败给了封闭,一次败给了依赖,最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
巨人倒下时身体还是温的
外部的制约固然可怕,但压垮产业巨人的最后一捆稻草,往往来自内部的溃烂,人才、体制、市场,这三大失血点,让昔日的“十八罗汉”们一个个走向了末路。
先说人才,高端制造,说到底玩的是人,而我们的人才断层,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全国高级技工的缺口超过2000万人,具体到高端数控领域,今年的缺口就高达300万。
为什么没人愿意干?答案很现实,培养一个机床工匠,没有十年苦功根本下不来。
![]()
可这份苦差事,换来的却是不到八千的月薪和嘈杂油腻的工作环境,这样的性价比,怎么可能吸引得了现在的年轻人?
企业重设备轻人才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哈尔滨某厂曾耗资千万购买了一台瑞士的高端机床,本想大干一场,结果机器运回来,厂里竟没一个人会操作,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这台昂贵的设备在角落里闲置生锈。
这不只是一个工厂的笑话,而是整个行业的悲哀。
![]()
再看体制,曾经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国有企业,其僵化的体制成了创新的最大枷锁,决策层往往只看重眼前的短期指标,对于需要长期投入、见效慢的研发,根本提不起兴趣。
沈阳机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管理层盲目扩张,导致债台高筑。
到2018年,负债总额竟高达202亿元,最终在2019年被迫进入破产程序,清算时发现,总资产约200亿,负债却高达375亿,早已资不抵债。
![]()
另一巨头大连机床同样惨烈,2018年负债224亿元,董事长陈永开甚至因涉嫌骗取贷款而被捕,企业内部治理的崩坏可见一斑。
到了今年,昔日十八罗汉中,经历停产或重组的企业,已经超过了十家。
90年代,为了融入世界,我们大幅降低了关税,国外质优价廉的机床产品如潮水般涌入,瞬间冲垮了国产机床本就脆弱的阵地。
![]()
像哈尔滨量具厂等企业,市场份额从曾经的70%高峰,暴跌至不足20%。
核心技术被别人垄断,我们只能退守到中低端市场,而在这片红海里,剩下的只有无休止的内卷和价格战,大家为了生存互相压价,利润薄如刀片,更别提投入研发,形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性循环。
![]()
废墟之上长出了新芽
就在人们以为中国机床工业即将彻底沉沦时,一些新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在旧秩序的废墟之上,一股顽强的生命力正在破土而出。
唱主角的,不再是那些体量庞大但步履蹒跚的国企巨头,而是一批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他们像一把把尖刀,在被国外技术垄断的壁垒上,硬生生凿开了一道道缺口。
北京精雕,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企,竟然实现了0.1微米的纳米级加工精度,让世界为之侧目。
![]()
佳时特公司,硬是把自家高端数控机床的精度从10微米提升到了0.4微米,实现了惊人的技术跨越,这些突破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样品。
江苏多棱数控的五轴机床,已经成功应用于火箭关键部件的加工,华中数控自主研发的华中8型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从500小时大幅提升至1600小时,甚至装备到了我们的舰载机上。
![]()
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心气变了,济南第二机床厂,这家曾经的罗汉之一,在与福特汽车的合同谈判中,明确坚持了自主技术的主权,这背后,是找回来的自信和战略思维的转变。
背后当然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大力扶持,从2015年的《中国制造2025》,到后续一系列的设备更新、稳增长方案,政策的东风从未如此强劲,高端机床自给率的目标,在今年上半年被提升到了30%至50%的区间。
为了解决人才难题,新的培养模式也开始出现,苏州健雄学院就与德国通快集团合作,引入了双元制教育,让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理论,一半时间在工厂里实操,真正打通了产学研的壁垒。
![]()
整个市场的基本面也在好转,今年第一季度,金属切削机床的市场规模同比增长了4.5%,全行业的数控化率也从2015年的30%,稳步提升至今年的51%,预计明年将超过55%。
更令人欣喜的是,航空航天、人形机器人等下游新兴产业的崛起,正为高端机床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需求,一个健康、循环的产业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就连那些倒下的巨人,也迎来了重生的机会,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的帮助下,重组后的沈阳机床在今年第一季度奇迹般地实现了盈利,大连机床的债务问题得到缓解,订单也开始企稳。
![]()
整个行业,似乎正在消化掉历史的包袱,准备轻装上阵,回望过去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机床的衰落,并非一次简单的意外,而是技术路径的迷失、僵化体制的拖累、以及人才培养断档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必然结果。
我们曾经拥有过世界第一的产值,却像一个虚胖的巨人,看似庞大,实则筋骨不强,一推就倒。
而今,从废墟中重新站起的中国机床产业,正在经历的不是一次简单的周期性反弹,而是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
![]()
结语
从民营企业的技术突围,到国家政策的精准滴灌,再到整个产业生态的重塑,我们正在告别过去的虚胖,重新淬炼自己的筋骨。
真正的强大,从来不取决于产值数字有多亮眼,而在于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培育出源源不断的工匠人才,能否构建起一个稳固且充满活力的产业链。
这条路注定漫长且艰辛,但这一次,我们必须踏实走好每一步,真正完成从“大”到“强”的蜕变。
![]()
信息来源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