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区腹地,644种中药材资源在这片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土地上生长,其中268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山银花之乡”“中国黄精之乡”,当地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重塑其中药材产业的未来图景。
![]()
秀山被誉为“中国山银花之乡”。
链式跃升:从田间到罐装的产业革命
近年来,秀山紧紧围绕“武陵药都”建设目标,构建起“一山两盖优势区、一园多区加工区”的中药材产业链。目前,全县已发展中药材基地38.3万亩,年产10.3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0.8亿元,产业覆盖26个乡镇(街道)、3.62万农户,带动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其中,山银花基地24.8万亩规模居重庆第一、全国前列,是重庆市单体品种规模最大的中药材大品种;黄精基地3.02万亩,白术基地2.26万亩,黄柏基地1.73万亩,共同构筑起秀山中药材产业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建成的平阳盖片区、太阳山片区两个万亩中药材产业示范带,培育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35家、“一村一品”中药材示范村35个。
企业矩阵的成形标志着秀山中药材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截至目前,秀山已发展中药材企业138家、产地初加工厂96家,不仅引进了海王、红日等国内龙头企业,更培育出鸿利、圣百灵等本土骨干企业。随着城郊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的加快建设和九蒸晒集团黄精精深加工项目的落地,预计2026年将带动黄精加工销售产值突破亿元大关,6家规上中药材企业和获批的重庆市特色产业(中医药)基地,共同构筑起强大的产业支撑体系。
![]()
平阳盖山银花基地。
创新驱动:重塑中药材产业竞争力
科技赋能重塑秀山中药材产业竞争力。秀山通过与西南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科研单位的紧密合作,搭建起高水平科研平台,成立中国(重庆)山银花研究院,建成武陵山中药材良种繁育中心和种质资源圃,每年安排1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用于全产业链科研发展。
在种源攻坚方面,培育的“渝蕾1号”山银花优良品种,将生长周期由三年丰产缩短为一年半。如今,山银花、黄精等优质种苗年供应能力达8000万株以上,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这种科技创新在终端产品上得到完美体现。在2025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上惊艳亮相的“秀山清”银花植物饮料,就是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典范。这款产品采用现代科技萃取工艺,既去除传统草本饮品的苦涩,又锁住植物本香。作为“渝十味”中药材品牌的延伸产品,“秀山清”还串联起了数十家龙头企业和初加工产业,将近20亿元的产业基础转化为终端消费品。
![]()
2025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大会秀山展台。
品牌铸魂:从“土特产”到“国民饮品”的跨越
品牌建设作为秀山中药材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已注册中药材企业商标53个。“秀山金银花”“秀山白术”被登记为地理标志商标,“秀山金银花”“秀山黄精”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单。在全国率先制定的《山银花及其制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更彰显了秀山在行业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目前,秀山已推出“秀山清”银花植物饮料、“三诚特饮”凉茶、黄精挂面、黄精茶等50余种中药材产品,研发药膳30余款。
![]()
秀山黄精茶。
未来,秀山将持续打造2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基地,确保山银花产量全国第一,计划培育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新开发100个以上新产品,实现中药材加工、销售综合产值超60亿元,依托建成投用的武陵山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实现市场交易额20亿元。
从传统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秀山中药材产业正实现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土特产”到“国民饮品”的历史性跨越。这个位于武陵山区的药材之乡,正以其独特的产业创新实践,让“武陵药都”的梦想照进现实。
上游新闻 吴思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