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虱母仙何野云” 和 “江西丰城何野云”两人的特征对比分析如下:
生卒年不同
虱母仙何野云(1325—1393年),陈友谅军师所化名,1393年归仙
丰城何德宏(1354—1456年),1413年之后,才根据朱棣赐词化名“丰城何野云”。
化名含义不同
陈友谅军师,1363年鄱阳湖陈友谅兵败后,化名何野云,“何”:不让人知道从何而来,“野云”:野鹤闲云,借此隐姓埋名躲避明朝追捕;
丰城何德宏,自称1413年根据朱棣赐词“踪似野云”,化名丰城何野云。
身份不同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多部古代官方史书有记载;
丰城何野云,自称是明朝朱棣国师,但无官方史书记载。但史书有记载正牌朱棣国师姚广孝,正牌钦天监监正皇甫仲和
元末时年龄不同
地方正史古代康熙、嘉庆和光绪三部《潮阳县志》,都记载:虱母仙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
元朝末年,1363年陈友谅兵败时,虱母仙何野云是38岁
元朝末年,1363年,"丰城何野云"是9岁儿童
![]()
时代不同
虱母仙何野云是在元末到朱元璋洪武时期,陈友谅兵败后,军师化名何野云,“何”寓意不让世人知道从何而来,“野云”寓意野鹤闲云。活动时间是元末至1393年。
丰城何野云1413年之前名何德宏,1413年后,自称是朱棣赐词“踪似野云”,但无史书证明,1413年之后,才根据朱棣赐词化名何野云。
![]()
据上游新闻福建讯:明代洪武年间《野云游闽地理随抄》,“据闻此手写本是元末北汉王陈友谅的军师何野云所写。明朱元璋立国之后,何野云便潜迹民间从事堪舆术,曾被漳州云霄圆峰何氏先辈请来此地择穴葬祖,在此驻过较长一段时间,写下他当时所见的史迹”。
洪武年间的《野云游闽地理随抄》,书名包含 人名 “野云”,朱元璋洪武年间的“野云”只有一人,即元末陈友谅军师化名的“何野云”。
此书不是“丰城何野云”的作品,因为他是永乐中期后才化名何野云,在朱元璋洪武年间他并无“野云”此名。
![]()
墓地不同
虱母仙何野云墓在潮阳,有史书记载,有古墓碑,现在是文物保护单位;
丰城何野云墓在丰城,2021年修建,无第三方史书记载,据说无古碑,无遗骨,无衣冠。
作品不同
虱母仙何野云的作品多不胜数,遍及粤东;
丰城何野云自称规划建明朝皇陵,但无第三方史书证明。
文章风格不同
虱母仙何野云的文章通俗易懂,平民百姓也可以看懂;
丰城何野云文笔高深,普通人不易读懂。
![]()
虱母仙何野云年龄分析
![]()
![]()
目前为止,发现有几件事与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相关,发生在元朝末年,如下所列:
- 元末,与揭西仙坡杨二世祖仕崇公同在陈友谅麾下为官(揭西古代名人录)
- 元末,建揭东埔田镇车田村西门矮寨门(揭阳日报)
- 元末,建惠来寄陇村留“忠孝”石刻(宝安日报)
- 元末,建揭阳炮台镇鱼鲜街天市门(揭阳炮台网)
- 元末,建潮州田头何村公门楼(潮州市枫溪区志)
以上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的事迹均发生在元末,
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的年龄,在元朝末年1360前后,是处于中年时期。而“丰城何野云”,却还是儿童或者婴儿。
虱母仙何野云生于1325年,而“丰城何野云”生于1354年。
此外,洪武元年,1368年虱母仙指点高氏建祠堂是43岁。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旧主陈友谅。此时,丰城何野云才14岁。
![]()
![]()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虱母仙建潮阳和平镇陈氏祖墓,在那年,虱母仙何野云48岁,而“丰城何野云”才19岁。
![]()
以上提及的相关事迹,详情可搜索网络,下文也有相关资料,多个事迹之间相互印证。这些事迹证明自古以来传言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兵败后流落到此是正确的,从时间上看吻合。《潮阳县志》记载正确无误。
而丰城何野云,元朝末年至明洪武初期,是未成年的儿童,他会是真的虱母仙吗?可以确认: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不是名字叫何野云,都是虱母仙。同名同姓古来有之。
还有,虱母仙有个养女,即凤港四世祖嫲赵氏。虱母仙养女生于1347年,虱母仙比养女大22岁。但是,“丰城何野云”却比虱母仙何野云的养女小7岁,父亲不可能比女儿年龄小。这也说明:虱母仙何野云和“丰城何野云”不是同一个人。
![]()
据仙城镇 《仙门城赵氏族谱》记载,明朝正统年间创建仙师庙,恭奉纪念已羽仙的虱母仙何野云,诗仙李白,医仙华佗三位仙师,其中虱母仙何野云居中,另两位仙师分居左右。创建仙师庙的时候,“丰城何野云”还在生。这也说明:虱母仙何野云和“丰城何野云”不是同一个人。
![]()
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生活并终老在明洪武二十六年。下面表格整理了有时间记载的虱母仙何野云在潮的事迹,详情可以搜索网络。
![]()
洪武年间的虱母仙何野云(1325-1393),是陈友谅军师化名的何野云。因为丰城何野云是永乐1413年之后才化名何野云。
虱母仙何野云1393年终老后的其他时代,有其他的“何野云”存在,并留下事迹传说。目前发现,明朝至少有四位叫“何野云”,甚至清朝还有何野云,分别在不同的时代,详情可以搜索网络。
虱母仙何野云被冒名托名的现象
清代的时候,著名的学者丘逢甲,就发现:虱母仙无后,存在虱母仙何野云被冒名托名的现象。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仙逝后,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些地理师可能觉得自己实力不够,以求利用“名人效应”,自称“何野云”,达到方便从业的目的是有很大可能的。
![]()
同名同姓的古代名人
古往今来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比如,全国竟然有近30万人叫张伟。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重名的历史人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重名的历史名人:
刘邦手下有两个韩信:一个是兵法天才韩信,另一个是落魄王族韩信,两个韩信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且处于同一个阵营。
三国有两个名为“马忠"的将领::一个是蜀汉的马忠,另一个是东吴的马忠。
汉朝有两个刘秀:汉光武帝刘秀,创造了光武中兴,刘歆在汉哀帝时期曾经改名为刘秀。
东汉有两个张衡,而且是同时期:一个是发明地动仪的张衡,一个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长子也叫张衡,也是道教第二代天师。
王莽时期有三个王匡:王莽的第六个儿子叫王匡,王莽家族中有个人也叫王匡,另外绿林好汉中有个领袖也叫王匡。
中国历史上重名的名人还有很多,比如汉朝卫青和明朝卫青、汉朝的陈平和现代的各个陈平、解放军中的大小陈毅和萧克、清朝的大小于成龙等。
![]()
所以,1393年虱母仙终老,之后的其他所谓的“何野云作品”,可能是事迹时间记载错误,也可能不是陈友谅军师,是其他同名同姓的人所为。不同时代,同名同姓的何野云有多人,只有陈友谅军师是虱母仙何野云。
不能将不同的历史人物合体
综合上述:官方史书《潮阳县志》,《潮州志》对虱母仙的记载: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是多方考证,实事求是的准确记载。虱母仙何野云和丰城何野云(何德宏)是敌对的两个阵营的人物,官方史书不会混淆。
由上面的证据,“虱母仙何野云”和“丰城何野云”是同名同姓的不同的两个人。历史考证需要严谨,不能将两人合体成一个人,不能将“虱母仙何野云”的事迹故事戴到“丰城何野云”身上。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去伪存真,杜绝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才是人间正道。
史学考证,要严谨
就像一个数字,多一个小数点或者少一个小数点,结果都大不相同,
- 不能靠马马虎虎、隐隐约约臆想下结论,
- 不能靠张冠李戴地讲故事,
- 不能靠模棱两可的“好像”“仿佛”“可能”等猜测,
- 不能靠自己证明自己,自说自话的故事,
就下结论虱母仙是他们的。
![]()
**思考**
潮汕有虱母仙墓(文物保护单位)、虱母仙祠堂、各虱母仙庙,正常认祖是拜祖,每年认祖者有组织宗亲来祭拜吗?这点可以分辨真假子孙!
何僊陵的虱母仙墓,古墓碑,不刻“明”,刻“元”字,寓意不向政敌朱元璋的明朝屈服。
![]()
而“有心人”罗织的那些文献,只能证明他们历史上曾经有“何野云”这个人。并没有任何古籍直接证明“虱母仙”就是他们的祖宗。
世上同名同姓名叫“何野云”的有多人,但天下虱母仙只有一位。
不是名字叫何野云,都是虱母仙。
谣言止于智者,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
![]()
![]()
![]()
![]()
![]()
![]()
“虱母仙”与“何野云”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潮汕地区的概念,我们的概念是“虱母仙”,此名具有唯一性,天下只此一位。潮汕自古以来的说法,就是陈友谅军师虱母仙。在潮汕如果对人说“何野云”这个名字,不一定人人知道,但是如果说“虱母仙”,老幼妇孺几乎个个都知道;
清初潮阳的第一部县志康熙《潮阳县志》(广州越秀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有藏书),嘉庆《潮阳县志》卷十二,和后来的光绪《潮阳县志》,对虱母仙的表述,标题都是“虱母仙”,而不是“何野云”,因为“何野云”这个名字没有唯一性,存在同名同姓者。
“何野云”此名不具有唯一性,“何野云”这个名字不是他们丰城独有的。我们汉字的性质,会存在很多同名同姓的人。名字是“何野云”不代表就是虱母仙。
读者要注意区分概念的不同,如果概念不清晰就会被误导:
“有心人宣称大量明清史料,证明何野云是丰城的”。这句话咋看之下没有问题,但如果细心点思考,问题是,“何野云”这名字不具备唯一性原则,同名同姓古来有之,“何野云”不能等同于虱母仙。本段开头的那句话,有转换概念的问题,主体搞错,不明确。有文字游戏的嫌疑。
此处要澄清的是:没有任何一项明清官方史料证明虱母仙是他们丰城的所谓朱棣国师。相反,古代有正史性质的官方地方志《潮阳县志》,明清存世至今的总共有四部,其中有三部记载了虱母仙。康熙《潮阳县志》卷十七,嘉庆《潮阳县志》卷十二,和光绪《潮阳县志》卷十三,明确虱母仙是从陈友谅兵败,装疯卖傻来到旧时潮州府。并且潮汕各地的历史记录,确认虱母仙就是活动在明朝洪武期间,并且羽仙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中国国家图书馆 .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收录了《潮阳县志》,《潮州志》。两者均确认:虱母仙,或曰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
![]()
潮汕三市的多项官方志,和文物古迹,和潮汕三市各村各寨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传言,虱母仙是陈友谅军师。并且更关键的是,丰城何野云和潮汕虱母仙,所处的年代还不同。虱母仙是活动在朱元璋洪武年间,陈友谅兵败后的时期,而他们的“丰城何野云”是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永乐时期及之后。
清初康熙《潮阳县志》和后续版本多次确认
作为地方性正史的古代官方志连续记载虱母仙,清朝初潮阳第一部县志康熙《潮阳县志》卷之十七,嘉庆《潮阳县志》卷十二,和光绪《潮阳县志》卷十三,多次记载虱母仙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潮。
康熙是清朝的初期,说明清初,民间和官方已经广泛知晓虱母仙陈友谅军师。而距清初时间不远的明朝官方志不愿记录虱母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虱母仙是明朝曾经的敌对分子。到了清朝建立后,距明朝末仅仅43年的潮阳的第一部地方志,康熙《潮阳县志》马上对虱母仙进行了记载。后来,嘉庆《潮阳县志》,光绪《潮阳县志》再次对虱母仙的身份进行了确认。
![]()
![]()
![]()
![]()
明朝官方志不愿记载虱母仙,证明虱母仙是明朝曾经的敌对分子,陈友谅的部下。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陈友谅的另一位参谋“幕讲僧”,作为跟虱母仙一样的同为陈友谅幕僚的“幕讲僧”,明朝官方志不愿记载,而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才被录入官方志《宁波府志》。
![]()
清朝潮阳第一部县志康熙《潮阳县志》,嘉庆《潮阳县志》,和光绪《潮阳县志》关于虱母仙的记载,原文:
“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
分析:
《潮阳县志》对虱母仙的身份记载,“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可以理解为:
虱母仙,或许名字是何野云,追随陈友谅后兵败,假装疯癫来到旧时潮州府。
佯狂:[拼音] [yáng kuáng],[释义] (动)假装疯癫
因此,虱母仙的名字是不是“何野云”,是有疑问的!但是陈友谅下属的身份,则是肯定的。
陈友谅兵多将广,有60万人马。虱母仙不一定是那位在权利核心的邹普胜,姓名不一定会被历史记载。从《潮阳县志》的考证,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手下是确定的。
陈友谅军师,虱母仙化名“何野云”的含义:
何:不愿世人知道他从何而来
野云:野鹤闲云任逍遥
注:虱母仙不可能是钦天监,如果是钦天监,他就不必假装疯癫躲避明朝的追捕。
今人说历史会真吗?
《潮阳县志》是直接说明虱母仙来历的官方古籍,并且是多次记载。虱母仙活动在明朝洪武年间的各种事迹,跟《潮阳县志》相互对证,大量古籍官方史料证明虱母仙是陈友谅军师。
今人说历史会真吗?以今人的非官方、非第三方、非客观、非中立性、自己证明自己的论述、用一本无法考证真伪的族谱,妄图推翻古代官方的、第三方、中立性客观的、集合了不少先贤编纂组考证的多个版本的古代《潮阳县志》。以今人的非客观的论述,妄图推翻古代先贤考证的客观的官方志《潮阳县志》,合理性有多少?
潮汕“虱母仙何野云” 和 “江西丰城何野云”的遗像对比
据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何野云为惠来县杭美村陈姓建始祖祠,陈东主特画其像敬仰崇奉,现像保存完美。
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的遗像,身材魁梧,浑身散发出曾经作为军师的气质,眼神坚韧刚毅,正气凛然。体现虱母仙何野云铁骨铮铮,一臣不事二主的高尚品格。
![]()
![]()
而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众所周知的“活画像”,与陈友谅军师虱母仙的遗像对比,同样身材魁梧,都是国字脸,体态相似,脸型相似,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体现陈友谅军师得道成仙后仙风道骨的仙容。
![]()
虱母仙何野云“活画像”是上世纪90年代由一代名师赵周生画出,赵周生作此画时心入禅境,自出高远,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存心知的境界。——潮阳仙湖文物风景区管委会。
对比:
虱母仙何野云1393年仙逝之后,比虱母仙何野云晚两个时代,即明朝第三个皇帝1413年后才化名何野云的何德宏遗像,差异甚大,体型不同,气质不同,脸部特征不同。
![]()
对比两者的遗像,更说明,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不是名字是何野云的人,都是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详细的其他论证可参看相关的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