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加码稀土管制措施后,美国开始纠集盟友对华施压,荷兰、英国已经出手,欧盟也选择跟进,摆出了声势浩大的“遏华”态势,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
10 月 9 号,中国商务部正式对外发布了 2025 年第 62 号公告。公告里明明白白写着,要把稀土开采、磁材制造这些核心技术,还有生产线服务,全纳入出口管制的范围。
这份公告一出来,直接堵死了之前技术输出的最后一个漏洞。就连设计图纸、工艺参数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载体,也都被划进了严格管控的范围。
![]()
特朗普政府的焦虑劲儿,几乎当天就摆到了台面上。美方一边公开抱怨中国没提前跟他们通报,一边还指责中国的谈判代表 “不够礼貌”。
但没过多久,商务部就站出来回应,直接戳破了美方这套说辞:中国早就通过双边机制,跟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提过这事了,根本不是没通报。
比美国更急的,其实是它那些盟友。荷兰是第一个动手的。早在 9 月底,荷兰经济事务部就直接出手,从中国闻泰科技手里把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给接了过去。
![]()
转天,荷兰法院又跟上动作,暂停了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 CEO 职务,还把公司绝大部分股份交给第三方托管。路透社后来曝光了一份文件,里面说得很清楚:这事背后明摆着是美国在施压,美方甚至明确要求 “必须换掉中国籍的 CEO,才能拿到制裁豁免”。
连《华尔街日报》都没藏着掖着,直接承认这就是美国拉着盟友站队的直白操作。
![]()
荷兰之后,英国也跟着有了动作。10 月 15 号,英国政府宣布要制裁好几家中国实体,找的借口是 “这些企业在帮俄罗斯”。被制裁的企业涉及面还挺广,从油气行业到电子元器件领域都有。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当天就给出了强硬回应,说英国这是没国际法依据的单边行为,已经跟英方进行了严正交涉。
欧盟的心思比前面几家更直白,算盘打得叮当响。彭博社在 10 月 14 号爆出消息,说欧盟正在琢磨一个办法:强制在欧洲运营的中国企业转让技术。
![]()
这些措施专门盯着汽车、电池这些关键领域,甚至要求中企在当地运营时,必须用欧盟的商品、雇欧盟的劳动力。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说得很直接:“到我们这投资,就得带来技术转移。”
中国外交部这边也没含糊,直接用了三个 “反对” 表态,痛批这种做法就是保护主义。
美国的媒体看了这一连串操作,都有点懵。《华尔街日报》专门写了评论,说欧洲盟友的这些激进行动,比他们预想的要出格得多,很可能会引来中国的强力反制。
![]()
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 —— 之前中国就针对美国造船业的 301 调查采取过反制措施,依法向美方收取了特别港务费,可不是只会口头抗议。
欧盟之后,世界贸易组织也站到了美国那边。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古林沙斯主动站出来说话,声称世贸组织已经跟中国提过好几次建议,让中国搞 “经济再平衡”。
他还说中国 “太依赖出口制成品”,甚至一口咬定 “市场的吸纳能力是有限的,中国的出口引擎早晚得熄火”。
![]()
但最新的数据直接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刚过去的 9 月份,中国对东南亚的出口增长了 15.6%,对非洲的出口更是暴涨了 56.4%。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西方根本代表不了全世界的市场需求,中国的出口根本没像他说的那样 “要熄火”。
中国这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商务部官员何咏前说得很清楚:搞稀土管制,是为了依法维护国家安全,不是针对某个特定国家。
![]()
只要是合规的民用申请,该批的都会批,中国还会优化许可流程,不耽误正常合作。但要是遇到强制技术转让、非法制裁这种事,中国绝对不会坐视不管,肯定会有回应。
现在这局面其实很明白。美国拉着盟友一起围堵中国,世贸组织也出来帮着施压,说到底都是想卡住中国技术发展的脖子,不让中国在关键领域赶上来。
![]()
但中国的反制工具箱里有的是办法,从贸易反制到合规审查,每一项都能精准打到对手的痛处。这场围绕战略资源和技术的博弈,现在才刚拉开架势,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信息来源: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欧盟考虑强制中企转让技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三个“反对”阐明立场
![]()
环球时报:涉半导体企业,美国被爆施压荷兰更换中国CEO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