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书香泗洪微信公众号
编校 | 刘婉儿 审核 | 陈宁 马响响
![]()
![]()
我的读书故事 | 第05期
父亲的三本书
01
父亲已经去世40多年了,但他当年为我买回的三本书,至今还收藏在我的心中。
我生在泗洪县朱湖乡,长在溧河洼,在我6岁时,父亲从朱湖乡乡长任上转业,调任潘赵高级社主任,实行人民公社制以后,又辗转石集大队任大队长与老家徐台大队大队长。那正是一个被历史称为“大跃进”的年代,“三面红旗”飘扬在新中国的城市乡村。那又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大队下面又设生产队,俗称小队,一个生产队办一个大食堂,全队百多号人一日三餐都围在集体大食堂的门外等着平均分饭吃。当然,盛到碗中的只能是照着自己面影的稀饭,随着手中的陶瓷碗在晃动,碗中的面影也在晃动。
![]()
那时村中有一所小学,是初级小学, 按照当时的学制,1-4年级为初小,5-6年级为高小,并且分别颁发毕业证书。我们家的三间草房便与学校山墙搭着山墙,东邻教室,我是全村上学最方便的儿童。上课是大合拢,两所教室,四个年级,一二年级合班,三四年级合班,两个教师,一人包两个班。还有令今天的孩子们不敢相信的事:我们放书、写字都是在泥垒的课桌上,再从家中搬一个小板凳,就算是周吴郑王的在校生了。
我的第一母校不是莫台小学,而是梁园小学,但我回村上学依然上的是一年级。父亲经常到县城参加县三级干部会议,一次,他散会归来,没给我带什么食品,而是买回一本连环画册:《林冲雪夜上梁山》。不知父亲当时在书店柜台前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对古人杀富济贫的崇拜,还是对梁山泊英雄好汉的敬仰。说来也巧,林教头忍辱负重受害于人的经历后来默然无声地传到了我的身上,让我从洪泽湖畔的水村走到宿迁市级机关,一直身负重载,像条牛一样常常拉着沉重的车。与林冲不同的是,他是受害于人,我是受制于人。然而, 又应当感谢父亲,是他老人家那较为长远的目光,不仅从梁山好汉身上看到了正义与邪恶的界线,而且为我少年时养成了一个执著读书的兴趣习惯。捡到十根金条,不如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后来,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连环画当是我最好的启蒙老师。
02
父亲从县城为我带回的第二本书是:白话长篇小说《岳飞传》。这是后人在《说岳全传》基础上的改编本,语言通俗易懂,书的作者已记不得了。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了父亲的又一个爱好:买画。不是名人传世画,而是张贴在乡村土墙上的人物或山水画。记得我们家的床头就贴着一幅岳飞画像,戎装焕发,按剑而立,目视远方。画的右上方还题了四个字:还我河山。父亲生于贫苦农民家庭,还是在他参加工作以后,从县办的短期识字班上粗识了几个字。有趣的是,他竟把画上的草书字误读成了“山河我通”,他是把原文从右往左颠倒过来读的,并把繁体“还”字错认为“通”字。一字之差,便把民族英雄读成了地理学家。
![]()
一个四年级学生,读起长篇小说来是有点吃力,但我还硬是把全书读完了,并且不止一遍,以至让书中的情节与文字深深地打动并影响了我。那文采飞扬的语句,令作文语言贫乏的我拍手称快,并在心里暗暗地想:我要是能写出这样的语句来那多好啊!直到今天,我还能记得起小说开头描写岳飞出世时的那几句景色描写:“寒夜阑珊,寒星满天,寒光闪烁,寒气逼人。”生活就是这样,童年时一件细小的往事,能引导和影响一个人漫长的人生之路。至今犹记,岳母刺字时的深明大义,以及她送子出门手指北斗七星时的谆谆叮咛。
03
我上高小就离开了莫台小学,至村南五华里处的半边圩小学就读。时隔40年,学制也略有改动,同样读6年,那时的小学分初小与高小两个阶段,当年的小学生比现在的小学生多领一张初小毕业文凭。一个炎热的夏日,父亲开会回家,一进门,就叫我猜猜他带回了什么。我说是书。他说对,可你知道是什么书?见我回答不出,他便从一个粗布包中郑重地拿出一本书,我仔细一看,书的封面上大大地写着“百万雄师下江南”七个字。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记载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战斗历程。后来我才知道,父亲之所以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是因为书中的真实故事与他有着生死相依的联系。父亲不是军人,没有参加过渡江战役,但正是在那次大战役中,他作为洪泽湖西岸一个中共政权下的乡长,带领凉床队走在浩浩荡荡的支前行列里。凉床队,这个名词在书本中很陌生,如果说成担架队,许多人都会一目了然。凉床是家乡一种用绳子网起来的简易床,以供人们在夏日里门外纳凉之用,如果遇上下雨还可随手搬回屋里来。而担架则是战场上专用的工具,为救护伤员所用。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人民子弟兵将渡江南下,地方政府组织一大批民工支援前线,有的运粮,有的运衣,还有的救护伤员。民工们因时间紧迫,赶做担架来不及,便把自家平时使用的凉床扛在肩上作为救护工具,所以当时的家乡人便把救护伤员的民工们称为凉床队。据说那次支前太惨烈,国民党军队整日派飞机沿江北一路轰炸。父亲所带的凉床队刚到盱眙南面的火烧桥村,便遭到了敌机的袭击,一个村的民工,有9人在一次敌机的轰炸中献身。父亲是个幸存者,也是个目击者。在那场历史性的大战役中,他虽然没有亲自渡江,但人民解放军渡江的战旗上,也曾染上过他与队友们鲜红的热血。
![]()
04
世间许多事就是这般的巧合,在老一辈的红色故事中长大的我,从小受到红色故事的熏陶,长大后又曾有幸从事党史和地方志工作,用手中的一支笔,为洪泽湖畔的人间沧桑而记录,为当年的淮北抗日军民而讴歌。当然,这都是在父亲去世以后的事情,但我始终不会忘记父亲买书时的那一片苦心。每当我奋笔疾书之时,我的眼前总会出现父亲那望子成才般的殷切的目光。
父亲从乡长任上转业后,在地方从高级社主任转任大队长乃至生产队长,从枪林弹雨到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他一生都浸泡在生活的苦辣酸甜之中。他在生产队长任上时,曾带领全队人在收种之余,还到老河头办窑厂,使莫台三队当时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样板队。打制粗纸、烧砖窑、买大木船到洪泽湖中砍草,在改革开放纵深发展的今天,这些项目都是苏北发展乡村工业的一片幼芽。父亲常常捧着《百万雄师下江南》那本书,倚在板门上认真地翻看着,有时还从眼角滚下两行泪珠。是对新生活的感慨,还是对往事的萦怀?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运动中,父亲给我买的那三本书被烧掉了,烧书的人不是红卫兵,而是我的母亲,她老人家看到邻家的书被红卫兵烧掉了,她趁我不在家时,悄悄地把那三本书塞进了灶膛里。直至今天,我还会隐隐地感觉到,母亲放在那锅膛里的几本书被烧,让读书如饥似渴的我着实心痛。
05
在我人生的道路上,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父辈的影响与熏陶,有时,我的眼前总会隐隐约约地出现父亲那殷勤引路时的脚印。有一次,我玩笑似地问几位年轻姑娘这样一个话题:一个宁买高档衣不买高档书的人,与一个宁买高档书不买高档衣的人站在一起,你愿意嫁给谁?几位姑娘相视而笑,她们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其实,父亲早在几十年前就以他的行动代答了这个问题。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莫云,江苏泗洪人。笔名坤子、万木春、卞水流。大专文化,共产党员。做过牧童、纤夫、农民、教师、《泗洪县志》副主编、县作协秘书长、县乡贤协会副会长,宿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诗词协会副主席,《宿迁论坛》《宿迁乡情》《宿迁乡贤》主编。在《散文》《飞天》《雨花》《文化月刊》《中国报告文学》《新华日报》以及地方报刊发表、出版各类作品近500万字。著有散文集、诗集、社科文集、格言警语集等18部。作品入选《1992年中国青年诗人诗历》《半月选读》《小品文选刊》《初中生同步阅读》教材等。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