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55岁的李阿姨又一次被额头的细密汗珠惊醒。“最近怎么老是半夜出汗,白天还莫名觉得累?是不是年纪大了体质差了?”
她随口向老伴一提,对方却笑称:“可能就是更年期吧,别想太多。”殊不知,就在这平凡的对话下,一道极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在她身体里悄然蔓延。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习惯用“太累了”“抵抗力下降”来解释持续低烧、易感冒、夜间盗汗、体重莫名减少等症状,甚至将其归因于季节交替或压力大。
![]()
但一项权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艾滋病感染人群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普通人正悄无声息地暴露在风险下,尤其是某些特定群体。一旦错过了早期信号,往往等到确诊时已难以逆转。
艾滋病并不等同于“离经叛道”,它本质上是一个传染病,在没有完全杜绝风险行为的前提下,谁都不能盲目自信。那么,现如今哪3类人群正在成为“高发区”?身体出现哪些异常意味着要警觉?
![]()
提到艾滋病,很多人下意识以为“离自己很远”。但据2022年最新版流行病报告,中国新发HIV感染者中,三大人群的占比逐步攀升,且症状隐匿、发现滞后。具体包括:
性行为活跃但防护意识薄弱的中年男性
不仅指未婚青年,实际上45至60岁男性感染率已上升16.7%。“外表干净、饮食规律”并不能成为保护伞,这部分人群易忽视偶发高危行为或信息滞后。
有配偶却“被动忠诚”的女性
近年来,因配偶感染而受牵连的中年及更年期女性病例快速增加。“自律不是免疫”,据国家疾控数据显示,家庭内传播约占总新发病例的27%。
同性恋及跨性别群体
社交活动多样化、部分行为方式使得该群体暴露风险相对更高。HIV感染比例较一般人群高出6-8倍,且早期信号极易误判为普通性病或皮肤病。
这些人群往往因对艾滋病科学知识的误区、体检盲区或社会污名化而延误就诊。受伤的,不只是“别人”,而越来越多是有家有业的普通人。艾滋病没有刻板标签,它只认风险途径。
艾滋病病毒一旦侵入身体,大多数感染者会经历急性感染期,常被误以为是感冒或肠胃问题。研究显示,约有80%以上感染者在感染后2-4周内出现一些明显但又易被忽略的异常:
持续低烧和夜间盗汗
体温常在37.5-38.5°C持续升高,尤其夜里容易醒来发现浑身湿透。这个时期,病毒正在大量复制,免疫系统正与之激烈“较量”。
全身无力、疲劳感重
尤其是在没有明显劳累的情况下,突然觉得力不从心、常感乏力。这种感觉往往比普通感冒持续时间长,有调查发现,这种异常疲劳在感染艾滋后前3个月中高发率接近64%。
淋巴结肿大与反复感冒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出现触痛、肿胀(直径0.5-2cm),多为双侧、多发,也可能合并频繁的上呼吸道感染。盲目服用抗生素往往无明显效果。
体重突降或腹泻不止
3个月内体重无明显原因下降超5%,腹泻持续1周以上,时好时坏。专家提醒,这是免疫系统“吃紧”的信号,容易被误当成肠炎、胃肠感冒。
相比上述信号,体重变化更容易被患者及家人忽略,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
此外,部分患者早期还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皮疹、口腔溃疡、长时间咳嗽不愈等表现。上述信号一旦反复出现,应尽早排查HIV感染风险,切忌讳疾忌医。
很多人担心“一查就上名单”,殊不知定期HIV检测已纳入常规体检推荐指南,且全程匿名、隐私保障。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切实降低风险、守护自己和家人健康?感染科专家总结出最关键的3点:
定期进行HIV抗体检测
已婚或有多性伴侣人群建议每12个月检测一次HIV,如有高危行为发生1-3个月后主动检测。疾控中心、综合医院传染科均可免费、自愿接受检测。
![]()
杜绝侥幸,规范使用安全措施
正确认识艾滋病传播路径,杜绝共用针具、提高性行为安全意识。专家指出,科学使用安全套可使传播风险降低90%以上。
主动关注身体信号,不要拖延治疗
一旦出现前述4大异常表现,结合生活史与暴露可能,应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评估。早发现、早干预极大延缓免疫损伤,并可有效阻断病情扩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