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我明天入职字节跳动了。”当95后技术骨干把辞职信放在桌上时,某传统制造业老板愣住了——这位刚为公司拿下百万订单的员工,跳槽理由很简单:“在这学不到东西,看不到成长。”
![]()
在人才流动率高达18.9%的当下,中国企业正集体陷入“留人难、育人更难”的困境。
但在安徽芜湖,三只松鼠的“小经营体”模式却让年轻人主动“扛事”:25岁的产品经理李婷,带着3人团队操盘的“椰香夏威夷果”,上市3个月狂销5000万,年底分红拿到手软。
这背后的本质区别,藏着中国企业破局的关键——把知识型员工当“资产”经营,而非“成本”消耗。
第一章、中国企业的人才困局:错把“资产”当“成本”
某上市公司HR总监曾算过一笔账:一名研发工程师离职,直接招聘成本约8万元,间接项目停滞损失超50万元。
但在他的考勤表上,这些人只是“月薪3万的成本项”。
这是中国企业的普遍盲区:
认知错位:把程序员的代码能力、设计师的审美能力,等同于流水线上的“工时输出”,却忽视知识型员工“头脑中的生产工具”具有可积累、可增值的属性。
管理失效:用KPI考核创意岗位,让营销总监为“每周发3条抖音”焦头烂额;用打卡机约束远程办公的知识型员工,却忘了他们的价值在“解决问题的效率”而非“坐班时长”。
激励单一:某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坦言,“我们给的工资行业top3,但骨干还是跑了——他们要的不是钱,是‘我的方案能决定产品走向’的决策权。”
有时候把最能创造价值的干掉了,有时候真的想不通,明明这个人很厉害,能接很多单,但是你叫他给高工资那是不可能的,天天招人,天天招不到,或者招进来的用几个月就走了,成本很高,但是很多老板喜欢这样的羊群效应,认为下一个遇到性价比最高的,又能干,钱又少。
好忽悠又听话自己多牛逼啊!多好啊!很多老板想的就是这样,不要不承认。
我今天在这边说,为什么很多企业在原地踏步,上不去。很多因素都是在老板,谈天、谈地、谈世界、谈格局,谈发展、谈未来、谈愿景, 就是不谈实在的给你多少钱,谈了多少钱不一定实际到你口袋。
为难你,这个卡这个扣钱,我看到的太多了.他们用各种手段让你拿不到。以为靠自己的忽悠能力,画大饼能力就能搞定人。实际公司发展一目了然。简单点说骗的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员工又不是傻小白。
希望更多的老板看到这篇文章清醒。对员工真心好一点,不要玩套路。
当企业把员工当“成本”,员工就会用“摸鱼”回报;当企业把员工当“资产”,员工才会用“增长”回馈。
第二章、从“成本思维”到“资产思维”:管理逻辑的底层重构
三只松鼠的章燎原,在2022年改革时做了个惊人决定:砍掉总部60%的职能岗,把公司拆成498个“小经营体”。
每个团队3-5人,自主决策产品研发、定价、推广,利润分成直接挂钩。
这正是“资产思维”的实践:
尊重知识的流动性:允许员工在“小经营体”间自由组队,就像基金经理调配资产组合。
客服主管王芳因擅长用户洞察,被调去新品研发组,她提出的“开箱盲盒”设计,让客单价提升37%。激活知识的增值性:某新能源企业搭建“知识资产库”,工程师的专利、解决方案被分类标价,员工每贡献一条有效知识,可兑换“创新积分”用于晋升、分红。
去年该企业专利数量同比激增210%。重构共生关系:杭州某跨境电商公司,让运营、设计、供应链人员组成“品牌作战单元”,团队对某款瑜伽服从选品到营销全链路负责,年底利润的30%直接分红。
结果该品类从0做到行业TOP5,核心团队全员留任。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管控员工的时间,而是放大员工知识资产的价值。
第三章、激活“知识资产”的三大破局策略
1. 赋权:让员工的“知识生产工具”运转起来
某快消公司的“新品共创会”火出圈:一线导购张敏提出的“火锅味瓜子”,经消费者投票后立项,上市首月狂卖2000万。公司给她的奖励很特别——“该产品永久分红权+新品命名权”。
操作要点:建立“提案-评审-分红”机制,让客服、销售等一线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产品决策。
对技术、创意岗位实施“项目制授权”,如某AI公司规定“30万以下项目,算法团队可自主决策技术路径”。员工的决策权有多大,知识资产的增值空间就有多大。
2. 共生:把“雇佣关系”变成“合伙生态”三只松鼠的“小经营体”里,没人把自己当“打工人”。
28岁的运营主管陈阳,带着团队把“山核桃”单品做到类目第一,今年拿到的分红,足够在芜湖全款买房。
落地方法:利益绑定:某连锁餐饮的“店长持股计划”,让优秀店长以1元/股的价格认购门店股份,利润分成比例最高达40%。
能力共生:某车企的“导师制”双向考核,资深工程师带新人做项目,新人的技术突破可给导师加分,形成“知识传承-创新”的正向循环。
最好的管理,是让员工觉得“我不是在为公司打工,是在经营自己的事业”。
3. 增值:用“知识资产库”实现复利增长深圳某医疗器械公司,把工程师的技术文档、临床数据整合成“知识中台”。
新入职的研究员小王,通过检索前辈的失败案例,把某个研发周期从6个月压缩到3个月,公司为此奖励他2万元“知识贡献奖”。
具体路径:搭建内部“知识交易市场”,员工可上传解决方案、行业洞察,被采纳后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培训资源、带薪假期。
对核心知识资产进行“专利化+商业化”运作,某材料公司的工程师团队,靠一项涂层专利授权,年入百万级分红。
知识资产的复利效应,能让企业的人才价值越用越值钱。
第四章、让员工成事,是企业最顶级的“资产运营”
当章燎原在绩溪老家的坚果基地,看到农户老李的儿子小李,从流水线工人成长为“小经营体”负责人时,他突然明白:企业最大的资产,从来不是厂房和设备,而是员工头脑中不断生长的知识和愿意创造价值的心力。
中国企业的破局之路,就藏在这一认知转变里:从“管控成本”到“经营资产”,从“命令执行”到“共生成长”。
当每个员工都觉得“我的知识被珍视,我的成长有回报”,他们自然会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成就了企业的增长。
这就是管理的终极答案——让员工成事,企业才能成势。
冷眼看商业,洞见新世界。
以上,共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