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7年12月,一支被视为边缘部队的军团,进入了南京保卫战的最后防线。他们没有按计划提前到位,也没有全力阻击到最后,却在城破前完成有序撤离,保住大部分兵员和装备。
这是整个南京保卫战中极少数还能维持完整建制的部队。战争已无法避免,但他们的命运,走出了不一样的方向。
![]()
迟到的部队,紧急的命令
1937年11月中旬,南京防御尚未全面启动。前线传来上海战局已崩溃的消息,淞沪会战惨烈结束。
国民革命军精锐在三个月的拉锯中被严重削弱。德械装备损失殆尽,中央军骨干部队多已陷入重创。面对日军下一步西进攻势,南京形势急转直下。
![]()
此时中央仍处在争夺舆论与战略主动的阶段,内部对于“守与弃”南京,意见不一。12月初,蒋介石最终决定设防南京,并命令唐生智为总指挥,筹组临时防务。此举非源自战略优势,而是基于政治与国际层面考虑。南京作为国都,象征意义远超地理意义。
而防御南京的最大问题是兵力空虚。多数国军主力在淞沪会战后已被抽干。中央军番号犹在,实则兵员凋敝、建制支离。数次征调后,能够快速机动的整编军团寥寥无几。此时,第二军团被临时抽调,成为增援南京的重要力量之一。
![]()
第二军团由徐源泉担任司令官,隶属武汉行营系统,编制上不属嫡系主干。军团下辖第41、44、48师,多为地方招募或战前整编单位。因长年未参与正面大战,其战斗经验有限,武器配置不如中央军建制完整。该部队当时在武汉休整,兵员充足,但战斗意志与协同训练均为短板。
接到调令后,徐源泉部于12月初动身。由于长江水道尚未完全被日军封锁,军团利用江运南下。行程缓慢,物资调度迟缓,直至12月7日才抵达南京外围。此时南京大部防线已构建完毕,部署位置所剩无几。
![]()
唐生智将栖霞山至乌龙山一线划给第二军团负责。这条防线位于南京东侧,是日军推进路径中最具压力的一段。铁路、山地、丘陵混合,制高点争夺频繁,若此线失守,敌可迅速穿插进入城区腹地。
![]()
部队抵达后,未进行系统休整即被推上前线。第48师首先进入主阵地,沿山体布防,向南延伸至龙潭镇外围。第41、44师布置于两翼,承担掩护与机动反击任务。
前线缺乏完善工事,野战防御完全依靠士兵临时构筑掩体。后勤不畅,弹药分发滞后。12月8日,日军先头部队开始试探性进攻。空袭紧随其后,日机多次对防区实施轰炸。炮击密度迅速增加,三日内,前线已出现数次阵地轮换,数百人阵亡。
栖霞山一线地形复杂,攻守变换频繁。12月9日,日军以两个联队规模发动突击,试图拔除栖霞山制高点。第二军团组织反击,损失惨重。第48师一度退至山腰,补充兵力来自第41师抽调营级单位。交火密度加大,山地血战从白昼持续至深夜。
![]()
至12月10日夜,整个东线已被拖入混战状态。部分阵地反复易手,日军凭借火力与机动优势,不断压缩国军防线。伤员大量堆积,后送能力接近瘫痪。阵地通信多靠传令兵,炮兵支援失控。第二军团已陷入全面被动,但仍未接到任何撤退或调整命令。
指挥所设于栖霞山东侧一处旧庙,地势低洼、通信困难。徐源泉多次请求补给或轮换无果,数度亲赴前线巡视部署。他未发表任何鼓动性讲话,仅通过有限资源调整部署,勉力维持阵地。
这是整个南京保卫战中最被动的一段部署,也是该部自接战以来,损失最为严重的阶段。不过,此阶段的一切伏笔,也为后续的“独立行动”埋下了基础。
![]()
谁的命令谁先走?他们没有等通知就先跑了
12月11日,南京内部局势已趋向崩溃边缘。随着日军在城东、东北两个方向形成包围,唐生智指挥部开始酝酿撤退决策。当天深夜,部分中央军部队收到口头通知,命令开始准备有序撤离。
指令非系统下达,各部获知时间不同。教导总队、宪兵司令部、第87师等核心单位首先行动,开始占据渡口、调配船只、清点装备。而第二军团始终未接到正式书面命令。
徐源泉本人在12月11日晚从战地返回指挥所,得知部分部队开始行动,但未接任何通告。江边已开始出现大量溃兵,渡口秩序急速恶化。下关一带船只严重不足,交通阻断风险激增。
![]()
此时,第二军团若仍依令固守,极有可能被迫担任最后掩护部队。战况未稳,通信不畅,外围封锁收紧,形势愈发被动。
军团并非毫无准备。早在抵达南京初期,该部工程营曾派出一组士兵在栖霞山东南角布置简易船只——几艘汽船与小木舟,被掩藏于江边芦苇荡中,原计划用于伤员后撤或紧急通讯。这些资源此时成为唯一可能的退路。
12月12日夜,徐源泉召开临时会议,决定不再等待命令,自主撤出。作战计划简明:以师为单位,自12月12日午夜起,分三批向江边转移。所有重装备就地销毁,轻武器与弹药优先保留,伤员带走能带走的,其余自行安置。
![]()
整个转移行动从12日深夜持续至13日黎明前。各单位依靠夜色掩护,通过栖霞山东南角小道进入江边。未走官方指定下关方向,而是绕过主干道,避开溃军集结区域。轮渡先由第48师乘坐,随后为第41、44师分批转运。
雾气弥漫,江面安静,未遭遇日军主攻部队干扰。船只小、速度慢,但秩序保持完整,队伍未出现溃散。至13日清晨,最后一批部队在长江北岸集结完毕。该次撤离行动成为南京保卫战中极少数有序完成的整体转移之一。
在第二军团完成撤离的同一时段,南京城内其他部队仍在混乱中挣扎。下关码头拥堵不堪,船只不足,大批士兵溺毙江中。而第二军团以极少损失,完成“越级”撤退,成为全线中最完整保存的部队之一。
![]()
谁在拼命死守,谁悄悄全身而退?
南京外围作战部队中,东线防御始终承受高强度打击。日军在投入主攻兵力时,将第16师团主力布置于该方向,目标直指栖霞山制高点与铁路通道。战术目标明确,炮兵压制密集,空中支援高频度出动。
第二军团第48师阵地先后被击穿三次。每次反击所耗物资无法补齐,士兵火力不足。营部通信装备被炸毁后依靠步兵传令,指挥节奏受阻。反复争夺中人员消耗接近极限。
![]()
战场数据中记载,第二军团累计伤亡人数超过4000人。主要集中于第48师与第41师前线团。后方工程兵、辎重部队受空袭波及,车辆损毁率达七成以上。
撤退时点选择对比其他部队显示,第二军团行动时间介于“统一命令”发布前后。嫡系部队多已完成前移,杂牌军多未获通知。该部未参与主渡口撤离,规避了最拥堵的撤退通道。
同一时段,南京城西下关区域出现严重混乱。各路部队集中抢占渡口,渡船不足,部分军人弃械跳江。气温极低,水温致命,生还率极低。此地人员流失数量居高。
![]()
而东线方向江面交通稀疏,日军尚未形成封锁。第二军团前期部署的小股人员负责引导,确保船只与部队顺利接驳。渡江后在北岸集结,未见被追击记录。
后续清点,第二军团保存完整建制,重火力装备多数转运成功。高层对该部处理方式保持低调,仅以“调动及时”作为评述。
![]()
明明抗命了,为何他反而没事?
南京沦陷后,第二军团归建长江以北战区序列。部队在随后的冬季整训中保持完整番号。未见大规模缩编,也未列入重大惩处通报名单。
指挥层相关责任处理未被提及。战史资料中,第二军团在南京防御中的角色被简要归纳为“负责东线阻击”,撤退情况未作详细记录。个别地方提及“于12月13日前完成有序转移”。
![]()
对比同一时期其他部队,第66军、第83军在西线阵地作战中损失严重。第87师虽为主力之一,但在下关突围中大规模溃散。教导总队遗失装备,指挥系统瓦解。
部分部队因未能完成撤离,战后被整编或并入其他序列。第二军团未涉入该类调整。其后续行动转向湖北、河南一线,继续参战。
![]()
指挥官履历未受严重影响。战后职务调整属常规轮换,未见通报中出现“擅自撤退”字样。相关材料显示,在长江战役线撤退混乱的背景下,该军团动作保持相对完整,未参与争渡冲突。
在整个南京保卫战战役格局中,第二军团的行动路径并不具备代表性,却在混乱之中形成独特变量。这支部队,在最不利的位置上,以最少的损失退出战场,留下一个特殊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