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超市有很多看似安全的食品,可能藏着老鼠粪便、霉菌,甚至是被欧盟禁用的致癌物,当亚洲人因厨房出现一只蟑螂就彻底整修。
美国人却在蟑螂乱爬的食品工厂里,给问题罐头贴上安全认证标签,中国游客在美国频繁遭遇食物过敏,回到中国后过敏症状却神奇消失。
![]()
这个自诩拥有全球最先进食品监管体系的国家,为何让3.2亿人每天在餐桌上冒险,背后藏着怎样的监管漏洞与资本算计?
2008年2月,美国明尼苏达州的3岁女孩加布里埃尔,因吃了学校发放的花生酱饼干,突发40度高烧,腹泻物带血,被紧急送进ICU。
![]()
医生在她血液里检出沙门氏菌,全身插满管子的她,并非个例,同一时间,全美46个州有超过700人出现相同症状。
污染源很快锁定在佐治亚州布莱克利市的美国花生公司,这家工厂的流水线上,花生酱正与老鼠粪便、沙门氏菌混合,源源不断灌进印着质量保证的罐子。
![]()
监控录像显示,工人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用扫帚把天花板掉落的霉菌块扫进原料搅拌机,当实验室检测出沙门氏菌阳性后,公司老板斯图尔特・帕内尔不仅不召回产品,反而命令员工伪造12份检测报告,给客户发绝对安全的保证函。
直到联邦调查员突击检查,才在他电脑里发现那句载入食品安全史的名言:谁会为了几粒花生坐牢,赶紧赚钱。
![]()
这场波及NASA太空食品供应链的丑闻,最终夺走9条人命,帕内尔也被判28年刑期,可类似的悲剧从未停止,2018年,一场毒生菜事件再次撕开美国食品安全的口子。
超过210人因食用罗马生菜感染大肠杆菌,96人住院,5人死亡,这些带菌生菜悄无声息进入超市、餐厅、学校食堂,甚至医院和养老院。
![]()
追根溯源,污染来自雅利桑那州尤马地区的一家农场,该农场同时种植菠菜和生菜,可在美国监管体系里,菠菜归农业部管,生菜却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负责。
即便作物共享同一片土壤、同一水源、同一批工人,监管权却被分割,当污染发生后,两个部门互相指责、推诿责任,围绕谁该去检测农场样品僵持两周。
![]()
这期间,受污染的生菜通过全美最大食品分销系统铺满市场,而调查人员后来发现,农场灌溉渠里漂浮着腐烂的野猪尸体,工人竟用污染水直接清洗、包装生菜。
早在2017年,美国国会政府问责局就发布报告,警告联邦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过于分裂,要求建立统一框架,可这些警告最终石沉大海。
![]()
类似的丑闻还有2020年的洋葱沙门氏菌事件、2021年的婴儿配方奶粉污染事件、2022年的巧克力沙门氏菌危机。
2022年,某婴儿食品公司被曝使用过期5年的奶粉原料,内部邮件显示,高管早已知情,却算过一笔冷血账:召回成本预估3800万美元,罚款上限仅27.5万美元,只要食用者死亡率不超过0.003%,利润就能覆盖诉讼赔偿。
![]()
同年,兰陵冰淇淋因李斯特菌污染致3人死亡,公司官网仍宣称品质纯净如祖母厨房,私下却让经销商悄悄更换货架商品,生怕惊动媒体。
这些事件里,企业把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当成成本核算项,而本该守护安全的监管体系,却成了旁观者,其实美国并非一开始就对食品安全放任不管。
![]()
可随着食品工业发展,监管体系逐渐变味,1958年,美国颁布《食品添加剂修正案》,引入公认为安全的概念,理论上,符合这一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无需经过FDA正式审查就能使用,可这一制度却成了企业钻漏洞的后门。
从1960年开始,美国食品工业巨头纷纷注资安全监督机构、实验室,打造自己查自己的闭环,在食品添加剂领域,这种自我监管更是荒诞到极致。
![]()
超市里的彩虹糖,配料表上的成分读起来像化学武器配方,比如赋予糖果艳丽红色的红色3号,1990年,FDA因在实验鼠身上检测到40%的甲状腺肿瘤发生率,禁止红色3号用于口红,可食品制造商却辩解:涂在嘴唇上有风险,吞进胃里就安全了。
于是,这种致癌物继续潜伏在3000多种儿童零食中,直到2023年加州立法禁用时,某糖果巨头CEO还在听证会上声泪俱下,更离谱的是,红色3号直到2025年1月才通过FDA法令在全美禁用,从发现风险到全面禁止,整整耗时35年。
![]()
可美国自我监管的漏洞还在不断扩大,根据1990年后修订的法规,食品公司可自行聘请专家团队评估新添加剂安全性,FDA既不用审查实验数据,也无权质疑结论。
2017年,某香料公司推出神秘配料X,直接找了CEO表弟经营的实验室,仅用72小时就拿到安全认证,当记者质问FDA时,发言人无奈表示:我们连检测报告长什么样都没见过。
![]()
截至2023年,美国还有32个州允许食品企业自选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测,合格的标准自然成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监管体系的分裂更让问题雪上加霜。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主要由农业部和FDA负责,可两者的运作逻辑完全相悖:农业部既要监管食品安全,更要支持农业生产,利益与农业企业深度绑定,监管时往往倾向降低企业负担。
![]()
而FDA虽更偏向消费者保护,却缺钱少权,它负责监管80%以上的食品,预算却不足美国食品安全总预算的20%,这种资源与权力的失衡,让FDA在危机中屡屡被动。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漏洞,并非行政低效那么简单,而是深层次的资本与政治合谋,食品行业每年花费2.4亿美元游说国会,这个数字是消费者权益组织预算的58倍。
![]()
巨额游说费用背后,是企业对监管改革的强力阻击,毒生菜事件后有议员提出加强FDA权力、统一监管体系的改革方案,可方案刚出台就遭到大农场主、食品加工商和大型零售商的集体反对。
他们担心FDA权力扩大后,会增加合规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于是通过游说施压国会,让改革提案胎死腹中,州政府层面的利益冲突,更让改革举步维艰。
![]()
美国各州有独立的食品安全法规,农业州政府担心联邦加强监管会增加本地农场负担,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因此坚决反对改革。
对这些州的议员来说,支持食品企业就是支持本州利益,食品安全问题只能排在次要位置,这种地方保护与资本游说叠加,让监管体系的结构性问题成了顽疾,即便每次丑闻后舆论哗然,监管框架依旧纹丝不动。
![]()
更荒诞的是,资本还在通过立法维护自身利益,2025年,加州试图禁用5种危险食品添加剂时,11个州的议员立即推出食品自由法案,声称消费者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食物。
可调查显示这些议员的竞选资金中72%来自食品饮料行业的政治行动委员会,某添加剂生产商的内部备忘录更是直白:每推迟监管一年我们就能多赚4.7亿美元,足够支付所有潜在的诉讼费用。
![]()
在这场博弈中,消费者的健康被当成筹码,而食品自由成了资本掩盖风险的遮羞布,当美国消费者在超市里化身福尔摩斯,对照成分表排查致癌物时,欧盟和亚洲国家的监管逻辑早已形成鲜明对比。
欧盟要求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经过欧洲食品安全局的独立验证,企业需自证无害才能上市,比如被美国允许使用的红色3 、BHA(丁基羟基茴香醚,实验鼠接触后易患胃癌)等物质,早在多年前就被欧盟禁用。
![]()
亚洲绝大多数国家要么制定了独立的食品添加剂验证标准,要么直接采用欧盟标准,从源头杜绝企业自我监管的漏洞,这种监管差异,直接反映在消费者的实际体验中。
中国对外国游客开放免签后,许多美国游客惊喜地发现,自己在中国吃花生、牛奶等食物时,之前频繁发作的过敏症状几乎消失,可一旦回到美国,过敏又会卷土重来。
![]()
这背后,正是中美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差异,美国食品中大量存在的人工添加剂,可能是诱发过敏的重要原因,纽约大学2021年的研究更印证了这一点。
90%的美国包装食品含有至少一种欧盟禁用的添加剂,就连标榜纯天然的有机能量棒,都检测出了纳米级二氧化碳,这种能让蛋白粉更顺滑的物质,因可能穿透血脑屏障,在法国被明令禁止。
![]()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美国消费者的维权之路更是举步维艰,2016年,有消费者发现几款100% 天然果汁含7种人工香精,集体诉讼历时4年,最终每位消费者只获得1.25美元的优惠券,而律师团队却拿走了200万美元报酬。
加州2018年通过的65号提案,本意是让企业在含致癌物的产品上贴警示标签,可许多食品公司却把标签设计成彩虹色,配上笑脸符号和我们关心你的健康的标语,甚至把警告文字印在镭射反光层上,字体小到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
![]()
这种形式主义的警示,本质上是资本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从1906年《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的初心,到如今资本操控下的监管失位,美国食品安全体系的异化,本质上是利润至上逻辑对公共利益的碾压。
食品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底线题,当一个国家的餐桌连基本安全都无法保障,再先进的监管体系口号,也只是自欺欺人的谎言。
而那些每天在餐桌上冒险的美国人,或许终会明白:真正的食品自由,不是选择含致癌物的零食,而是能放心吃下每一口食物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