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太阳系行星口诀,我总把冥王星放在最后一个,念完“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才算把这颗遥远的星球稳稳装进认知里。可后来突然听说,这颗星球的分类,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给改了,传统意义上的行星,它不再是,这不是降级,其实是人类看太阳系的眼光,又准了一步。
![]()
要搞懂这件事,得先明白行星到底有啥门槛。不是只要绕着太阳转,这个称呼就能拿到,三个硬条件,天文学界给它定好了。第一个很简单,公转要围绕太阳进行,这是最基础的身份标识,第二个得靠自身质量说话,自己要能被压成圆球,就像地球、木星那样,不会是小陨石那种歪歪扭扭的形状,第三个最关键,自己的运行区域得能掌控,附近的小天体,要么吸过来,要么甩出去,让周围清清爽爽,没有乱七八糟的邻居捣乱。
第三个条件,这颗天体恰恰栽在了上面。柯伊伯带,是它待的地方,在海王星外面,那片区域挤满了冰冻的小天体、小行星,还有没来得及长大的彗星碎片。实在太小的,是冥王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0.22%,连月球都比它重,根本不够强的是引力,周围这些小不点没法清走,只能和它们挤在一块公转,而且格外特殊的是轨道形态,是个扁长的椭圆,有时候会比海王星更靠近太阳,比其他行星大不少的,还有倾斜角度,和八大行星规整的轨道截然不同。
![]()
其实冥王星的分类变动,还得感谢一颗叫阋神星的天体。这颗天体,2005年天文学家发现它时,一开始以为它比冥王星还大,这下问题就来了,要是冥王星算行星,那阋神星算不算,柯伊伯带里说不定还有好多和二者差不多大的天体,要是这些天体都归入行星范畴,无限拉长的岂不是太阳系的行星名单,为了避免这种混乱,天文学界才不得不坐下来,行星的定义要掰扯清楚,分类得更严谨。
矮行星这个类别,后来冥王星被归了进去,这可不是什么贬义词,而是一个全新的、更精准的分类。自己的标准,这类天体也有,绕太阳转、是圆球形状,清不动运行区域的小天体,而且不能是其他行星的卫星。谷神星、鸟神星、妊神星,还有这两颗,是现在太阳系里被认可的矮行星,它们就像太阳系里的中等个头成员,有自己的特点,也该有专属的身份标签。
![]()
所以说,并不是它不够独特,因为这颗星球的身份变化背后,我们对太阳系的认知在升级。像动物一样,小时候我们只把它们分成猫狗鸟,长大些才明白,还能按哺乳动物、鸟类、昆虫这样细分,我们看得越透,从越细的分类里就能说明。以前觉得九大行星很完整,现在明白,更贴近宇宙真实样子的答案,是八大行星+矮行星的分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