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兰石医院的一张 “喜报” 引发了全网热议。“热烈祝贺门诊人数 7577 人,再创佳绩!” 这样红底黑字的内容,本应是让人喜悦的消息,却成了戳痛无数人的 “扎心帖”。
![]()
兰州兰石医院作为当地的二级综合性医保定点医院,承担着周边居民的基础诊疗服务。10 月 10 日,医院在 9 月工作总结会上通报了门诊 7577 人、手术 426 台的工作量,以及 10 月开诊首日 451 人就诊、25 台手术的数字。这些本是内部复盘的数据,却被新员工包装成 “喜报” 传播了出去,瞬间引发轩然大波。
事件发生后,院方宣传负责人回应称是 “用词不当”“新员工个人行为”,还承认存在思想教育和管理疏漏。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让大众满意,反而引发了更多争议。
![]()
首先,病人的痛苦怎能成为医院的 “业绩”?对于老百姓而言,去医院从来都伴随着痛苦与无奈。孩子的病痛、老人的艰难就医、年轻人的经济损失,这一切都不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医院将这些本是患者痛苦的总和当作 “佳绩”,难免让人觉得医院只看重利益,而忽视了患者的感受。
其次,“新员工背锅” 的说法难以服众。如果管理层没有将门诊量视为 “成绩”,内部会议又怎会用 “再创佳绩” 来通报?更重要的是,不少医院将门诊量、手术台数与奖金、绩效挂钩,这种管理逻辑难免会催生 “小病大治” 的乱象。
![]()
再者,医院为了 “创收” 就可以忘记 “救死扶伤” 的本分吗?虽然二级医院财政补贴少,生存压力大,但赚钱也应有底线。医院应该通过优化服务、精进技术来吸引患者,而不是把 “病人变多” 当作值得庆贺的目标。
不过,这一事件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随着事件的发酵,不少医院开始调整考核指标,把 “患者满意度”“治愈率” 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这说明,争议有时也能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
这一事件引发的思考远不止于医院管理的表层问题。当舆论渐渐平息,我们更应看到其背后折射出的医疗体系深层矛盾。在医保控费与医院运营的双重压力下,部分医疗机构确实陷入了"数据迷思"——将门诊量、住院率等量化指标异化为生存法则。某三甲医院副院长坦言:"现在考核就像走钢丝,既要控制次均费用,又要保证服务量,这种扭曲的指挥棒让基层很难把握分寸。"
真正的医疗进步应该用温度来衡量。杭州某社区医院在候诊区设置"健康书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推出"无哭声手术室",这些细节创新虽不会大幅提升门诊量,却让就医体验发生了质变。正如一位从业三十年的老专家所说:"当患者握着你的手说'谢谢'时,那才是医生真正的KPI。"
![]()
医疗改革的深水区里,需要更多制度创新来破局。或许可以借鉴日本"地域医疗连携"模式,构建分级诊疗的良性循环;或学习新加坡"保健储蓄计划",让医保支付与健康结果挂钩。但无论何种路径,都应以"患者价值"作为终极坐标。
医院的 “佳绩” 不应是简单的数字,而应是患者的康复与满意。希望所有医院都能牢记 “医者仁心” 的初心,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圣地。让我们共同期待,医疗行业能回归本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