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港口看,不少当地中小企业的展台上,产品还是五年前的老样子,创新乏力可见一斑。
欧盟产业确实在经历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衰退。不是说一夜之间垮掉,而是竞争力在一点点流失。就像一棵大树,外表看似茂盛,内部却逐渐被虫蛀空。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技术迭代跟不上节奏,老本吃不完了
欧盟不是没有明星企业——德国的汽车、法国的航空、意大利的机械,都曾是世界级标杆。但问题在于,这些传统优势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冲击。
最明显的例子是汽车行业。当特斯拉用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重构汽车时,欧洲车企还在优化内燃机;当中国电动车用8秒钟就能下线一辆车时,欧洲工厂仍保持着传统的生产节奏。不是说欧洲技术不强,而是技术路线被颠覆了。
曾德国一家百年零部件企业,他们的工程师骄傲地展示0.01毫米精度的金属零件。但问题是,电动车需要的已经不是这种精密金属件,而是电池、电控和软件。这就好比一个制作马鞍的能工巧匠,突然发现世界不需要马鞍了——因为汽车来了。
![]()
能源结构短板,成本居高不下
俄乌冲突后,欧洲能源价格飙升,这就像给欧盟产业来了个“釜底抽薪”。举个例子,德国一家中型钢铁企业主告诉我,他们的电费已经占到成本的40%以上,而竞争对手中国的这个数字只有15%左右。
这不仅仅是电价问题,更是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错配的问题。欧洲想靠可再生能源实现转型,但风电、光伏的不稳定性恰恰是制造业最忌讳的。没有稳定、廉价的能源,任何高端制造都是空中楼阁。
![]()
创新机制“青黄不接”,好想法难落地
欧盟的研发投入并不少,但成果转化效率却不如美国和中国。为什么?因为创新生态已经老化。
在慕尼黑一家孵化器,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工程技术团队,他们有能力做出精密的原型机,却很难快速迭代。一位初创公司CEO告诉曾说,在德国,他要花半年才能招到一名合格的AI工程师,而且薪资是硅谷水平的八成。“最好的人才都去了美国或留在本国远程办公了。”
更关键的是,欧洲风险投资市场相对保守。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2023年,欧洲AI初创企业获得的风投总额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没有资本助力,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规模化。
![]()
市场碎片化,难以孕育巨头
欧盟有27个成员国,理论上是个大市场,但实际上仍被语言、法律、标准等无形之墙分割。一家比利时医疗科技公司要想在欧盟全面推广产品,需要适应27种不同的医疗体系认证。这种市场碎片化导致欧洲很难诞生像谷歌、腾讯那样的科技巨头。
其实,在一场数字经济研讨会时,就有人听到欧盟官员还在争论“数字主权”的定义。而当他们争论之时,美国和中国企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圈地布局。
![]()
社会结构刚性,转型步履维艰
欧洲社会福利体系完善,这本来是好事,但在产业转型中却成了双刃剑。法国一位制造业高管坦言:“我们知道需要裁员20%才能让工厂有竞争力,但这在政治上几乎不可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不足,使得企业难以快速调整。
不过,说欧盟产业会一蹶不振为时过早。在瑞典,一些企业正在通过“隐形冠军”模式寻找出路——不做平台型巨头,而是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比如一家专做工业传感器的企业,虽然规模不大,却占据了全球70%的高端市场份额。
![]()
欧盟产业衰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技术、能源、创新、市场、社会五大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想突围,欧盟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第三条路:既不是美国的完全自由市场模式,也不是中国的国家主导模式,而是发挥自身在可持续发展、精细制造领域的优势。
就像一位意大利老工匠所说:“我们做不快便宜货,但我们可以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或许,欧盟产业的未来不在于追逐规模,而在于重新定义“价值”。
转型之路注定漫长,但如果欧盟能理顺内部机制,这场衰退或许能成为涅槃重生的契机。毕竟,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片大陆最擅长的就是在危机后重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