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办丧事时,村里的很多人都会去帮忙,而且在过去去干活都是纯帮忙性质的,也就是没有报酬的,只是管饭而已,可是大家干活还是很尽职尽责的!
特别是出殡的时候,很多村民都会主动跟着送葬的队伍送逝者最后一程,哪怕天气不是很好,比如下雨,下雪了也照样要及时出殡,可不能耽误了时辰!
![]()
而在民间就有这样一句老话,也是过去老辈人常念叨的:“雨打棺十年酸,雨淋坟出栋梁”。这又是什么意思?到底怎样才算是“雨打棺”,什么是“雨淋坟”呢?老祖宗的这话又有什么道理呢?
“雨打棺十年酸”的说法,源于古人对丧葬仪式的庄重认知。说的就是在出殡的时候,当天下雨了,特别是出殡时突然下雨,雨水把棺材都给打湿了,这个就被称之为“雨打棺”!
在古人看来,出殡的时候下雨,这可不是好兆头,往往预示着主家十年都会过穷苦的辛酸其中!
![]()
为何这样说呢?
出殡本是护送逝者安息的肃穆过程,雨水打湿棺材,在古人眼中既是对逝者的惊扰,也让棺木这一“安息之所”受潮受损,如同“房屋漏水”般不吉利。
其实还有一些更现实的原因,第一就是下雨了,这样出殡的难度就增加了,雨天泥泞难行,给抬棺的增加了很多麻烦,甚至危险也增加了!
同时雨水天出殡,这样会导致送葬的队伍也被雨淋的狼狈不堪,这种凄苦场景极易让生者联想到未来的坎坷。
从文化心理看,这是古人将现实困境投射到自然现象上的体现,把仪式的不顺转化为对家族运势的担忧,本质是对“顺天应时”的朴素追求。
![]()
在古代的社会环境下,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就像现在有些人工作,或者是生活遇到不顺利的时候,也会从其他方面找原因一样的道理!
那么这“雨淋坟出栋梁”又是啥意思,什么才是“雨淋坟”呢?
所谓的“雨淋坟”,就是说出殡的时候还是好天气,而当出殡后,刚下葬完成,却下起来了雨,这个在古人看来就是吉兆,预示着后人会“人才辈出”!
这种解读,植根于农耕文明对雨水的敬畏。对靠天吃饭的古人而言,雨水是生机与财富的象征,“水主财”的风水观念深入人心。
下葬封土后降雨,被视为“天地交融”的吉兆,仿佛天地在为逝者送行,也在滋养家族的“根基”。
更有说法从阴阳哲学解释,下葬封坟意味着“阴阳相合”,此时降雨恰是自然与人事的共振,预示着后代能得天地灵气庇佑。
朱元璋为马皇后送殡遇雨,高僧以“天垂泪”化解危机的传说,更让这种说法添了皇家背书。
![]()
然而,这个就和我们刚收完稻谷就下雨了,或者是赶到家后就暴雨如注一样,都是表达一种喜悦的心情的,所以他们都是人的主观意愿,而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
放在今天看,这些说法虽无科学依据,却绝非毫无价值的迷信。它们是农耕社会的文化化石:
对雨水的敏感,源于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将丧葬与家族命运绑定,体现了“慎终追远”的孝道传统;用吉凶解读自然现象,是古人在认知有限时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
就像“红沙日”“四绝日”等丧葬禁忌,本质都是古人趋吉避凶心理的投射,藏着对宇宙秩序的敬畏。
![]()
如今,在农村下葬的话,也还是会比较讲究的,比如要挑选一个良辰吉日等,这也是因为这些习俗和规矩,都已经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对逝者的尊敬,后人都希望葬事一切顺顺利利,避免发生什么意外!
因此,这句老话里的人文内核并未过时:对逝者的尊重、对生者的慰藉、对家族的期许,这些情感需求始终存在。
因此,我们不必再纠结雨打棺是否会招霉运,但那种“事死如事生”的庄重,那种对生命传承的珍视,仍值得我们传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