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反复发热12天,上腹痛5天,伴有呕吐、解水样便……这些不适症状背后竟暗藏着极其凶险且罕见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近日,29岁小伙小李因一场被轻视的“腹痛”险些丧命,幸运的是,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多学科团队全力救治,他成功挣脱了死神。
小伙突发“腹痛危机”
本该是活力满满的年纪,小李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拖入生死边缘。最初,他只是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本以为是普通感冒,并未在意。可一周后,低热不仅没退,剧烈的上腹部痉挛性疼痛突然袭来,还伴随呕吐胆汁样胃内容物、解水样便的症状。
当地医院紧急处理后,病情仍无法控制,小李被120紧急转运至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救。此时的他,面色苍白、痛苦呻吟,腹部压痛明显,生命体征已出现波动。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普通的“腹痛”,竟会如此危急。
多学科会诊揪出“腹中刺客”
中大医院第一时间为小李完善腹部CT检查,结果提示门静脉血栓形成、脾脏梗死、全小肠广泛水肿、大量腹水,进一步CTA、CTV检查发现肠系膜上动脉拴塞+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这一异常结果让病情变得复杂。考虑到小李症状危重且涉及多系统问题,医院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共同研判患者病情。
普外科副主任、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陶庆松在会诊中指出:“患者年轻但病情进展快,结合病史及影像学表现,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必须尽快做血管介入加胃肠手术联合干预。”
与时间赛跑的“肠道保卫战”
手术台上,先由介入与血管外科张齐副主任医师、潘涛主治医师做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在肝脏内建立一个门静脉分支与肝静脉之间的通道,将血液引流至体循环。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内置管溶栓。介入手术后,陶庆松带领团队刘秦杰主治医师等团队争分夺秒。在脐部先开一个直径1厘米小洞,用一种可以显影肠道血供的特殊荧光腹腔镜探查腹腔,果然发现部分小肠因缺血已出现完全坏死、发黑,陶庆松带领团队可以精准操作,顺利在荧光腹腔镜下切除坏死肠管,保留正常肠管,并做了一期肠吻合。
从“病危”到重获健康的逆袭
术后两周,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胃肠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小李的病情逐渐稳定,腹腔与全身感染都得到控制,腹腔、胸腔积液明显减少,开始能管饲与经口进食,大便也恢复通畅,腹痛症状彻底消失。随后,他转回急诊医学科病房,由徐昌盛副主任医师团队继续全身抗凝、营养支持等后续治疗,一周后各项指标均达到出院标准。
出院前,小李特意将一面写有“肠通无阻祛病痛 医德双馨护安康”的锦旗送给陶庆松主任医师团队,并将一面“医德双馨仁心济世温情守护医者仁风”的锦旗送给急诊医学科徐昌盛副主任医师。“发病时以为自己挺不过去了,是你们没放弃我,让我重新找回了健康!”小李激动地说,脸上的笑容,成了对医护人员最大的肯定。
通讯员 刘秦杰 刘敏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