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兰石医院近日陷入舆论漩涡。
一张标注"再创佳绩"的喜报显示,9月门诊量达7577人次,手术426台;10月开诊首日接诊451人,手术25台。
这份本应内部传阅的文件,因被误发朋友圈引发全网热议。
网友质疑声此起彼伏:"医院庆祝看病的人多,和殡仪馆庆祝生意好有啥区别?"
有人调侃:"这是把患者当业绩指标,医疗初心去哪儿了?"
更有细心者发现,医院近年涉及多起医疗纠纷,数据好看不代表服务质量过硬。
院方紧急回应:宣传负责人称喜报是新员工误发,数据属实但用词不当,已深刻反思管理疏漏。
这种"临时工背锅"的解释,未能平息公众疑虑:医院到底该以什么为导向?
![]()
作为二级甲等公立医院,兰石医院肩负医保定点和公共医疗双重责任。
按理说,提升服务能力、保障患者权益才是核心,可喜报却将诊疗数据赤裸裸地包装成KPI。
当冰冷的数字被当作"战绩",医患关系的温度去哪儿了?
医疗本质是救死扶伤,不是商业竞赛。
门诊量高可能反映群众就医需求大,也可能暴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手术量多或许说明技术提升,但若过度追求数量,会不会影响治疗质量?
![]()
事件背后藏着更深层矛盾:公立医院既要承担公益职能,又面临生存压力,如何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当管理者把目光盯在数字上,医生的绩效考核会不会扭曲医疗行为?
患者看病时,又该如何信任医生的判断?
质疑声中也有理性思考:数据本身没问题,关键是如何解读。
门诊量增长可能是医院优化流程的结果,手术量增加或许说明设备升级。
但用"喜报"庆祝的方式,容易让人误解为将患者痛苦转化为业绩狂欢。
![]()
这场风波像面镜子,照出了医疗行业的痛点。
当医院开始用商业思维运营,当医生被迫背负创收压力,医疗的初心就有被异化的风险。
患者需要的是安心看病的环境,而不是成为统计报表里的数字。
兰石医院的喜报风波,最终可能以道歉收场,但留给医疗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
如何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
怎样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这些问题不解决,类似的荒诞剧还会继续上演。
毕竟,医院真正的"喜报",应该是患者康复的笑脸,而不是冰冷的数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